发布时间:2021/5/1 23:17:12 点击数: 次
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年12月13日上午9时至11时,第三届古典教育论坛暨华夏古典教育研究奖颁奖典礼青年学者第三分论坛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会议室举行,论坛由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蔡光悦主持。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杨骐文作题为“身心与教化:《孟子》‘夫子加齐之卿相’章的古典教育意蕴”的报告。他认为,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身心分离的危机,身心的分离造成儿童在成长中无法建立自我认同,无法在身心一体中通达自我,通达外在的世界,建立自我与生活世界通透、纯一的联系。究其原因,身心分离的危机源于天人关系的危机,而天人关系的危机体现了心从身心整体的抽离。要化解天人关系危机,最根本的就是回溯到发乎身心之整体的生活的古典教育,而《孟子》“夫子加齐之卿相”章所言的教育即是如此。他通过“知言”与“养气”工夫修养的阐发,揭示发生在“身-心”整体之际,“心气”“体气”之间相互漾而化之,以“配”道化之周流不居的发生机制,并认为这种发生机制,使万物莫不顺遂其性。随后,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后谌衡作题为“从‘死生’到‘生生’:孟子教育思想的基本结构与图景——基于《孟子·离娄下》24-26三章的解读”的报告。他从现实的师生冲突问题出发,指出我们教育中的师生交往时常会出现严重至死生的具体矛盾与冲突,这显然与教育的本义相违背。在教育学内对死生问题的探讨不仅关系一般的生命教育,而且也与教育的本义与根据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追问教育中师生的死生矛盾与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而探求其中的化解之道,使教育回归根本之义是必要的,而孟子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化解之方。谌衡老师通过对《孟子·离娄下》的解读,追溯教育展开的根据,认为孟子教育思想的展开是建立在性善的人性论基础上,是基于死生又超越死生,最终彰明的是一个整全而深远的“生生”教育图景。紧接着,华东师范大学讲师张礼永作题为“荀子‘贵师重傅’论的来源及影响”的报告。他首先通过对荀子“贵师重傅”出处的相关文本进行考察比对,认为荀子是采用三层递进的方式和对比论证的手法来论述“贵师重傅”的,目的是让后人相信“贵师而重傅”是“国将兴”的必要条件。为厘清荀子师论的来源,他把荀子的师论与孔孟的师论做了细致的比较。细审之下,荀子的师论与道家的“重士而师有道”、老子的“贵师”思想又有着切割不了的关联,由此可知,荀子提出的“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论断更多的是基于历史经验所做的总结。随后,他进一步通过相关文献的佐证,梳理了荀子所言“尊师”(实为“贵师”)之道在秦国的发展际遇以及在后世发展中的地位流变,认为“贵傅”一直都是有的,至于“尊师”,只有少部分的帝王能做到。进入近代以来,荀子的主张一部分被淘汰,另一部分则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新的认识也随之而产生,所指亦从宾师扩充为教师群体,但真正得到实现的乃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最后,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杨道宇作题为“化知识为德性:阳明心学的德性知识观”的报告。杨道宇教授认为,王阳明的德性知识观蕴含着三个维度:一是主张“心外无物”的知识价值论,认为应从“认识事物”转向“成就事物”,从“以知成物”进入“以知成己”,从“使心充实”转向“使心光明”,从“提升智能”转向“提升智德”;二是主张“理事心合一”的认识对象论,认为认识的对象上应从书本知识转向理本身,在理的关系上应从“寂理”转向“显理”,在理事关系上应转向事本身;三是主张“心事合一”的认识方法论,认为认识的方法应从“即物求理”转向“即心求理”,在“即心求理”与“事上体认”的关系上应转向“事上体认”,在“追逐规则”与“提升素养”的关系上应转向“素养至上”。学术报告环节结束后,由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樊杰老师进行评议。她总结道,四位发言人的报告都非常有新意,在进入古典文化时都是带着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思考方式的。在研究的问题上,谌衡老师的报告回答了人如何过好这一生的问题,杨道宇老师又往前一步,回答了为什么我们懂得了这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问题,张礼永老师从孟荀不同的言说争辩出发,以社会学或者说政治思想史的角度去敞开荀子独具特色的师道观以及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杨骐文老师则是用气化解决了教育观和心灵观最核心的东西,将人转化成一种与心灵想通的事物,人才能活的通达。在互动环节,有观众提出,杨道宇老师提到中国重德性,西方重知识,那么在中国中小学教育真的是这样吗?加入了知识教育应该怎么融合?杨道宇教授回应道,从知识传统的角度来讲,西方教育是沿着培养人的理性这个逻辑,而中国教育是沿着德性培养、德性提升的逻辑来走的。但是现实是很复杂的,尤其是到了现当代,西方对人的理性也有过反思。西方的教育实际上可分为两块,一块是讲求理性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另一块是讲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德性培养的宗教教育,两者合在一块才是完整的、真正的西方教育。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知识不足,尤其是现代知识不足的问题,所以一直在学习西方,追求知识的学习,这就导致中国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西方学校的知识,中国学到的教育更多的是西方的学校教育。中国没有宗教,如何融合知识与德性?回望中国的传统,我们其实不缺德性培养的问题,但是现代中国教育却缺了这一块,这是我们今天提倡古典教育的使命之所在,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理智能力,还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xw/1638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