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初中语文先秦诸子百家

发布时间:2021/5/28 20:05:37   点击数:
我国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pf/a_5941808.html
先秦诸子百家一、儒家: l代表人物:孔子(至圣、素王)、孟子(亚圣)、荀子(宗圣)、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王阳明l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南宋时朱熹合称的)“儒家十三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l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   l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l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l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l创始人:墨子l作品:《墨子》   l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墨家与儒家并成为显学。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l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l作品:《韩非子》《商君书》 l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 l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l作品:《公孙龙子》   l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六.纵横家:l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l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   l代表人物:吕不韦   l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九、兵家:l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穣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l代表作品:孙武《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尉缭子》、《黄帝阴符经》l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十、医家:   l代表人物:扁鹊   l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孔子一.孔子(前年9月28日-前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圣人”、“至圣”、“素王”。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二.《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三.思想观念。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经济思想:核心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教育思想:提倡“有教无类”“学而知之”“学以致用”,主张“学而优则仕”,强调以“礼”和“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四.名生l颜回,前~前,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l仲由,前~前,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l端木赐,前~前,字子贡,姓端木,名刺,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l言偃,前~前,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是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他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l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l曾参,约前~前,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曾点之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智忠恕仁”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子学说。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孔门七十二贤?闵损(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仲由(子路)?宰予(子我)?端木赐(子贡)?言偃(子游)?卜商(子夏)?颛孙师(子张)?曾参(子舆)?澹台灭明(子羽)?宓不齐(子贱)?原宪(子思)?公冶长(子长)?南宫括(子容)?公皙哀(季次)?曾蒧(皙)?颜无繇(路)?商瞿(子木)?高柴(子羔)?漆雕开(子开)?公伯缭(子周)?司马耕(子牛)?樊须(子迟)?有若(子有)?公西赤(子华)?巫马施(子旗)?梁鳣(叔鱼)?冉孺(子鲁)?曹恤(子循)?伯虔(子析)?冉季(子产)?公祖句兹(子之)?秦祖(子南)?漆雕哆(子敛)?颜高(子骄)?漆雕徒父(子文)?壤驷赤(子徒)?商泽(子秀)?石作蜀(子明)?任不齐(选)?公良孺(子正)?后处(子里)?秦冉(开)?公夏首(乘)?奚容箴(子皙)?公肩定(子中)?颜祖(襄)?鄡单(子家)?句井疆(子疆)?罕父黑(子索)?秦商(子丕)?申党(周)?颜之仆(叔)?荣旗(子祈)?县成(子祺)?左人郢(行)?燕伋(思)?郑邦(子徒)?秦非(子之)?施之常(子恒)?颜哙(子声)?步叔乘(子车)?原亢籍(籍)?乐欬(子声)?廉絜(庸)?叔仲会(子期)?颜何(冉)?狄黑(皙)?邦巽(子敛)?孔忠(子蔑)?公西舆如(子上)五.名言语录l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l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ll不学礼,无以立。l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l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l敏而好学,不耻下问。l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l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l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l小不忍则乱大谋。l匹夫不可夺志也。l道不同,不相为谋。l己所不欲,勿施于人。l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l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l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l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l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l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l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l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l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l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l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l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l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l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l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l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l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l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l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l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l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l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l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l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l子以四教:文、行、忠、信。l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l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l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l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l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l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l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l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七.关于孔子的故事l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有本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有关证据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相同甚至更多的补助。这条法律颁布之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为,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孔子弟子中的子贡是一个很有钱的成功商人,他在当时诸侯国的国际贸易中,在别的诸侯国遇到很多鲁国的奴隶,他自己掏钱将这些奴隶一一赎回,并且为了显示自己高尚的品格,不向国家要补偿金,并且颇以此为荣。但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严肃批评。孔子的观点是这样的:国家的目的是解救自己的国人,并且愿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给实施这一行动的人给予报答和补偿,这个报答和补偿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而子贡的行为一下子给这种行为设定了一个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道德标杆,如果有另外的人赎回了鲁国的奴隶,他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他去向国家要求补偿的时候,对应于子贡反而成了风格不够高尚的人;如果他不去向国家要求补偿,他将承受除了赎回奴隶所付出的精力之外的实实在在的金钱上的损失。而大多数人并不像子贡这样富有,他们不愿意承担这种损失,甚至承担不起这种损失。于是,这大多数人面对自己的国人成为奴隶的时候,所采取的最好的措施反而是不做为。l孔子的另一位弟子见到有人溺水,他奋不顾身,跳下水去,将其搭救上岸,事后,这位家属感谢他,给他一个“贵重”的酬谢:一头牛,孔子门生“见利忘义”,接受了这一份礼物。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此事后,对此学生的所作所为备加赞赏。孔子的解释是:虽说拯救他人生命后收受谢礼面上看有悖于“崇高道德”,但却可以激发更多的人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也会使更多处于危难之中的人获得援助,惠及大多数人的道德才是道德的真正意义所在。l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孟子一.孟子(前年-前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二.《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三.经典语录l没有规矩,不成方圆。l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l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l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l其进锐者,其退速。   l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l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l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l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l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l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l仁者无敌。l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l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l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l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l仁则荣,不仁则辱。l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l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l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l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l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l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l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l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l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l贤者在位,能者在职。l尊贤使能,俊杰在位。l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l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l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l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l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三.关于孟子的故事《孟母三迁》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孟子受教》孟子妻独居,踞,孟子人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人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人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引自《韩诗外传》: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与孟子有关的还有:始作俑者始作俑者三人成虎缘木求鱼寡不敌众再作冯妇一字千金揠苗助长脍炙人口出尔反尔匹夫之勇舍生取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425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