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学科素养秦汉史史料里值得注意的几种现
——《荀子·修身》
秦汉史史料里值得注意的几种现象秦汉史史料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即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就文献资料而言,有几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一)史料范围扩大,种数增多。西汉时虽曾出现了《史记》这样的不朽著作,但史学领域还没有形成著书立说的社会风气。《汉书·艺文志》本于刘歆《七略》,它把群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类,史书还没有成为一个门类,《太史公百三十篇》(即《史记》)《续太史公七篇》和《汉大年纪五篇》等,一律附于六艺《春秋》家之后。这一情况说明西汉史学著述尚处于不太发达的阶段。东汉时情况有了变化,史学著述呈现初步繁荣景象。史书类别比战国时期明显增多,在纪传体史书之外,还有编年体史书、杂史、起居注、载记、史钞、史评、故事、职官、仪制、刑法、杂传记、地理、谱系、簿录等类别的史籍。(二)出现了史学巨著。秦汉王朝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史学的发展创造了远比前代优越的客观条件,史学巨匠司马迁、班固又发挥了自己的史学天才,分别完成了《史记》《汉书》两部史学巨著。嗣后南朝刘宋的范晔吸取前人成果,编写了《后汉书》,成为汉史史料宝库中的又一部巨著。据粗略统计,《史记》全书有五十二万多字,《汉书》有八十多万字,《后汉书》有六七十万字。其篇帙之多,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三)纪传体是秦汉史史料中最重要的体裁。我国古代史籍的体裁主要有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会要体等几种。编年体始于《春秋》,东汉荀悦著《汉纪》,晋袁宏著《后汉纪》,采用编年体的编纂方法,汇集了一些两汉史史料。纪事本末体和会要体较为晚出。就秦汉史史料而言,上述三种体裁都不如纪传体重要。纪传体始于《史记》。《史记》采用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本纪”冠于全书之首,是按年月次序编写的帝王简史,用以记载帝王的言行政迹为主,兼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用表格的形式谱列人物或事件。“书”记载典章制度。“世家”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也有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和与我国互相往来的一些国家的专篇。各个部分,分则独自构成一个体系,合则相辅相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这种编纂方法以“本纪”“列传”为主,所以,称为纪传体。受《史记》的影响,出现了多种纪传体的两汉史,如东汉刘珍等的《东观汉记》,吴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汉后书》,刘义庆、谢沈、袁山松和梁萧子显等各家《后汉书》,都是纪传体的东汉史。人们所熟知的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也都是用纪传体编写的。纪传体成了秦汉史最重要的编纂形式。——节选自《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