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特等奖教案分享6篇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

发布时间:2021/8/21 12:34:24   点击数:

07

于文博

儒家仁爱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

儒家仁爱思想对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于文博

北京化工大学马院副院长、副教授本文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年第2期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年教育部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其中特等奖51人,前期推送了18位特等奖教师的教案(见文末链接)本期推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特等奖获得者于文博副教授的教案,供思政课同仁在教学时参考↓↓↓[内容提要]仁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包括亲亲、仁民、爱物、自爱等基本内涵,体现了儒家以孝悌为本、以他人为重、以自然为伴、以修养为要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和阐发儒家仁爱思想的精髓要义,可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从家庭做起、对他人友善、与自然和谐、自修养入手等重要启示。[关键词]仁爱;亲亲;仁民;爱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激励古人成圣成贤的精神力量,也是日用不离的行为规范,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偏好,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在历史上,仁爱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典型的思想理念,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挖掘阐发儒家仁爱思想的价值内涵,可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启示。一、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传承脉络仁爱被置于儒家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的首位。从字义训诂上看,历史上关于“仁”的解释,主要涉及内涵和条件两个方面。在内涵上,“仁,亲也。从人二”[2],其基本意思是亲爱。在条件上,“言仁必及人”(《国语·周语下》)。“仁”字左边是人、右边是二,表示二人之间的关系。综合来看,“仁”指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交互性特质。先秦时期,人们对“仁”的理解已经达成一定共识。“仁,文之爱也”(《国语·周语下》),“爱人能仁”(《国语·周语下》),“为仁者,爱亲之谓仁”(《国语·晋语一》),等等,皆以“仁”为亲、爱。孔子、孟子都将“仁”解释为“爱人”。荀子亦讲“仁,爱也,故亲”(《荀子·大略》)。除儒家外,其他各家也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仁”,如“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庄子·在宥》)、“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等等。可见,在先秦时期,解“仁”为亲、爱是通行用法,“仁”之亲爱又以爱亲为基础。以仁为爱、以爱解仁,基本上被后世继承,成为思想史上的主流解释。尽管有儒者强调“仁”与“爱”的区分①,①强调“仁”与“爱”的区分,主要集中于宋明时期,如程颐认为:“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孟子言恻隐为仁,盖为前已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既曰仁之端,则不可便谓之仁。”(参见:王孝鱼,点校.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这一观点主要从理学心性论出发,强调仁为体、爱为用,但实际上并没有否认仁与爱的紧密关系。

但总体上看,“仁”与“爱”含义相通。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基本上是将“仁”“爱”连用的,“仁”与“仁爱”并无明显区别。

从传承谱系上看,尽管“仁”在先秦时期多有使用,并已经具备共识性理解,但仍然被视为一种普通的德性,列为诸种德目之一。仁的重要性的提升肇始于孔子,孔子以仁为全德,“以为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3],将其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人格境界。孔子在与弟子的对话中,阐释了仁的基础、含义、表现、践行、境界等,凸显了孝悌、爱人、忠恕与仁的密切关系,奠定了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孟子对孔子的仁论进行了普遍化、内在化和政治化的发展,强调真正的仁要爱一切人和一切物,将仁看作人的心性本质,并将其落实于政治实践。荀子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541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