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新书张晚林校注荀子出版暨前言
书名:《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荀子》
责编:刘书乔
校注:张晚林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年03月
《荀子》是战国时期大儒荀况所撰写的重要哲学著作,今存三十二篇,全书以儒家崇礼、正名之说为本,力主性恶说,它既继承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思想,又主张治国需重礼义教化和刑罚,主张“礼”“法”并用。在本书中,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尚贤任能、富民惠民等政治主张,阐释了他追求王制的政治理想,对秦汉以后的哲学思想及政治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是今人学习、研究儒家思想的之书。本书是《荀子》的全本注译本,作者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全文翻译、字词疏解和义理辨析,侧重荀子思想的哲学性阐释。
张晚林,男,年生,湖北大冶人,现为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湖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年创办弘毅知行会,以求弘扬中国儒学,践行“知行合一”之精神。已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义理辨析与判教之作
——张晚林教授全注全译本《荀子》出版
岳麓书社责任编辑刘书乔
年,岳麓书社出版了张晚林教授译注的《荀子》选本(选取了其中的16篇文章),该书作为岳麓书社推出的古典名著普及文库的一种,甫出版,即受到读者的好评。基于此,出版社决定出版《荀子》全注全译本。今年3月,由张晚林教授译注的《荀子》全本,终于推出面世。本人作为《荀子》选本与全本的责任编辑,想乘此机会作一点说明与推介。
《荀子》的译注本由各大出版社已出版了多种版本,相对于以往的各种版本,这次由岳麓书社推出的张晚林教授的版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总体思想上的判教,即判荀子为先秦儒学的歧出者。因为从学术性格上看,孔子、孟子是践行的圣人型态,而荀子则是偏向理论的学者型态。张晚林教授对于先秦儒学有一个总括性的认知,即孔子与孔门弟子是行道者,七十子后学、子思到孟子是弘教者,这两个阶段都是圣者型态的儒学,其所究竟者是超越的“道”;
但至荀子,则歧出为整治者,其所究竟者是形下的礼与法(这一总括认知的详细论述,将见于张晚林教授即将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宗教动力学”的完成与丕变——先秦儒学宗教性内涵演进之脉络研究》)。本书正是在这种总体认知下进行注译的。因此,本书不是文献学训诂式的注译,而是哲学式的义理判教。
其二,在注释中,对于相关义理进行了详细的辨析解读。《荀子》一书中,有些思想包含着深刻的义理,但往往引而不发,这就需要注译者作详细的诠释与解读。张晚林教授的《荀子》译注在这一方面显得独树一帜。例如,在《非十二子》篇中,荀子批评子思孟子“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这句话若不作深入的义理分析,只是一般的注译是很难说清楚的。但深入的义理分析应对子思、孟子的学说比较了解,且对于荀子与子思孟子的不同学术性格有所辨析。对于“幽隐而无说”,张晚林教授的诠释如下:
此句盖针对子思之《中庸》而言,谓其“幽深隐微而不能说明白”。《中庸》讲圣人修身后的圆满境界,常难以用逻辑性的语言界定与解析,子思常以诗性的语言况喻与赞美。朱子说《中庸》“工夫密,规模大”(《朱子语类》卷十四),“初学者未当理会”(《朱子语类》卷六十二),这表明修养工夫不到,于《中庸》之境界确难体会。荀子之学外倾而重辩说,故与子思内倾而重证悟之旨常不类,故于《中庸》之境界常茫然,是以对子思有此断语。
美禅让,这是儒家的传统,但荀子在《正论》篇中表示怀疑与反对,并说:“夫有恶擅天下矣”,“夫礼义之分尽矣,擅让恶用矣哉”。对于这两句话,张晚林教授作了深入的诠释:
从历史事实上说,确实有禅让一说,但荀子为什么反对“禅让”说呢?盖持禅让说者,多以为天下乃私有之物,禅让即是把私物转让给别人,这是儒者坚决反对的。孟子亦有类似的看法,《孟子·万章上》载: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曰:”否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孟子的意思是,天下并非私有物,不能以个人的名义转让人,无论这个人是贤者还是自己的儿子;哪怕是转让给了贤者,儒者也不认可,这并非是指转让的对象非其人,而是一旦认可其转让,则认可天下乃私有物,那就很危险了。所以,孟子一再强调“天与之”,这表示天下非私有物的个人转让,而是公有物之德位相配。
荀子说“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即是说若德行美如尧舜,那么他就是天子,但这个天子并非是别人以私有物的方式禅让给他的,而是他就应该是天子,因百姓自然会归附于他;若德行不如尧舜,他就不应该是天子。“应该”与“不应该”完全以公义与正道看,并非私有物之禅让。尽管历史事实上尧的确禅位给了舜,但这必须从公义与正道之应该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这意味着公义与正道让百姓归附,自然就成了天子),而决不是尧把私有物禅让给了舜。
荀子在此否认的并不是禅让的历史事实,而是否认任何人不能把天下据为私有而转让给别人。多数译者把“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译为:“言行与尧舜一样的就是正确的,不一样的就是错误的”,若是这个意思,则与这里所说的禅让无关。在荀子那里,天子既不是权势,也不是职位,它只是一个理。
什么理?依礼义而治,尽礼义之分。现实中当天子的人有传子、传贤或以革命的方式获得(如武王伐纣)之不同,但天子之理是一永恒而不间断的存在,并无传递、夺取之可能,故不但禅让不存在,夺取也不存在。因此,无论是圣王之子还是三公,若尽了天子之理,在荀子看来,没有什么不同;若无圣王,即无人能尽天子之理了,即使有人禅让天子之位,也是不能得到认可的。
荀子反对“禅让”说所强调的是,不要总是去盯着天子之职位、权势和职位上的那个人不放,如果只是如此,什么是天子,人们并不懂得,乃至只羡慕其权势与富有;而是要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6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