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作为先秦儒学的奠基者,荀子的思想对儒学影
秋战国时期,既是一个纷乱的时代,也孕育出了璀璨的文明蓝图,诸子百家学说随着各国发展纷纷涌现,各派为了将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也会在列国谋求官职,用自己的学派理想来操控政治走向,然而,其中最耀眼的,既非杂家奇货可居,也非名家白马非马,更不是兵家的三十六计,而是一位为万世基业奠基的集大成者,糅杂百家之术为一体的儒学巨擘荀子。
作为先秦儒学派系的大思想家,荀子的思想有着超脱时代的发展性,在周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囧别于先人的“性恶论”,以朴素而客观的唯物主义精神重新诠释了天人学说,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预见性的设计出一幅宏伟的政治蓝图,其中关于制度体系的设立和政治关系的运作等,都被后世王朝沿用传承,荀子的两名弟子李斯和韩非师承荀派学说,也在不同程度上襄助了秦朝统一六国的进行。
可惜就在秦国吞并六国后,因为其在政治上的重大缺陷,沿用从前的旧制度,过于依靠法家的严苛治理国家,最终民怨四起,各路民众纷纷揭竿而起,中原大地重回乱世,秦朝万万世的理想断绝在胡亥的手中。
后继者汉王朝借鉴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不再以单一的学派治理国家,在刚刚统一的时期,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休养民生,在文景两代皇帝的共同努力下,到了武帝时期,国库充盈,国力强盛,治国之术明显不再适合继续无为,且当时匈奴犯边,如果继续用礼仪教化人民,汉王朝将没有战斗的能力,于是汉武帝以荀子思想为基础,采纳董仲舒罢黜之术,将经过一番调整更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儒家学说确认为现代思想的主流,自此外法内王的思想终于形成,这不仅是儒家学派的政治抱负实现,也同样是百家学派借用儒家外壳在汉王朝重获新生的一种体现。
荀子的学说就是通过这样的发展影响了自今而后各个王朝的政治走向,而荀子学说之所以被后世敬仰,实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其一为先秦时代儒学体系的发展,其二为汉朝政治格局的呈现。
首先,自孔子开派立说以来,人性本善的学说已经基本形成,这其实是儒家内圣思想的一种体现,不是字面上的人出生就是善良的,而是认为人的道德感和心性都是先天形成,并非从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影响才能导致,是以养先天浩然正气是本质的修养方法。
但荀子主张性本恶,则是更加深化的解析了人性的基本形成理论,认为刚开始的性格并不代表今后的发展方向,自此开辟出另一条内圣德道路,揭示了礼仪教化对于人类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双方学说的碰撞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儒家学说。
“天人相分”“人定胜天”也是荀子思想的一种体现,荀子认为,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是根据这个人的实践来判断的,而这种实践则源自于人本身的智慧力量,并且荀子引用了法家的部分思想,认为“明典治恶”才是教化的根本,董仲舒以此为依据,重新注释了孔子“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儒家根本,孔孟坚持的礼仪教化固然是好的,但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而荀子以法治国,以儒家王道为中心思想的学说,则在儒家王道和法家法治的思想之中做出了平衡,实为后世各派学说之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