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军功爵制如何实行浅谈秦国军功爵制的进步性

发布时间:2023/4/12 13:20:37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秦国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立国时间较其他诸侯国晚。立国初期,秦国不仅国土非常狭小,国力也贫弱,与中原诸国无法相提并论,甚至被鄙夷为戎狄之邦。但就是这样一片蛮荒之地,在春秋战国战火不断的社会中,先后跻身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关于秦国强盛的原因,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不可否认的是,商鞅变法作用极大。

商鞅在变法中创造性地取消了世袭特权,按照规定以军功授予爵位、田宅、奴隶,极大推进了秦国统一的进程。那么,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如何实行?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又有什么弊端呢?

一、军功爵制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国之间冲突不断,为了使军队保持战斗力和积极性,必须设置相应的奖励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到当时的军队状况,也受到社会状况的直接影响。夏商以来,各国普遍使用的是世卿世禄的五等爵制,血缘关系决定社会地位的高低。

随着铁器时代到来,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得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的生产关系萌芽。家长制的宋祖制度被打破,社会的发展不再仅依靠几个家族,弱宗小族不再受到排斥,于是军功爵制有了可行性。

新兴阶级逐渐代替旧阶级,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产生新观念。以墨家、儒家为首的许多学派提出“举贤”的主张,孔子更进一步提出“学而优则仕”。这些主张都代表了当时的进步思想,不管最后能否成功推行,都给民众和统治者提供了打破世卿世禄制的机会。才能和功劳越发受到重视,这种转变为军功爵制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王室衰微,大权旁落,各诸侯国为了争权夺利,战争不断。在连年征战中,小诸侯国逐渐被大国兼并,春秋五霸由此而生。进入战国以后,战争规模更大,国家对军队的要求也更高。世卿世禄制已经不适用当前国情,各诸侯国纷纷实行选贤举能、唯才是用的用人制度。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军队的管理显得异常重要,君主不仅需要军法保证军纪严明,也需要相应的奖励激发士兵的战斗积极性。商鞅推行的军功爵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以功劳授官爵能使士兵骁勇善战,国家必然无敌。

二、军功爵制的特点

商鞅设置军功爵制的目的是为了以奖励军功的方式激励士兵,从而使提升军队的战斗力。颁行这套制度必须有严格的执行方法和程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论功行赏。张仪曾描述过秦军作战时的情景,“左擎人头,右挟生虏”,十分夸张。除了秦人自古好战的本性,军功爵制在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商鞅的规定,军功的计算方式是“计首授爵”,即按照战场上斩获敌人首级的数量计算军功,官位的升迁皆与此相关。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式趋向多样化,作战方式也不再单一,由于将士职责不同,秦国的军功爵制对军士和士卒的规定也不同。

秦国的军队制度比较健全,一般士卒得一首级就能获爵,级别越高,升爵的要求也越高,攻城围邑和野战授予爵位的规定也不同。《史记》中关于白起的记载,提到的杀敌数目有七八万人,还有许多战役没有斩首记录,斩首数目应该远不止这些。

白起历经数年才从左庶长被封为大良造,证明秦国的军功爵制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在军队中级别越高的人,获得爵位的难度也越大。高级别者与军官不同,如果军官斩一首就可升爵就显得太过容易,同时也说明当时战争的残酷。

在实施“计首授爵”时,也会随着战争环境的不同有所变化。正常作战时,士卒计算军功的方法一首一赐爵,若是围城之邑则不同。攻城围邑时,常需要一支敢死队冲在前面,十八人的队伍斩首五人即可“人赐爵一级”,其实是一种人性化的规定。

根据军功爵制进行爵位授予时,也有其完整的赐爵步骤和方法。获得爵位之前,首先要审核军功,将所获首级陈列三日,确定无误以后再给予爵位赏赐。若是过了三日还没有实施,导致有军功的人无法获得爵位,就交予县丞县尉。

总体来看,爵位授予的程序大致为陈列、校对、确认、赐爵。陈列是展示所获得的首级,接着由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人进行校对,再由将军确认,无误后授予爵位。军队中的将军有审核和颁行爵位的权力,具体的赏赐物,如田宅等,则由军功获得者所在地的征服施行。

三、获得爵位的作用

第一,社会地位提升。根据商鞅的规定,得到爵位的人不仅能获得土地、住宅的赏赐,还能得到仆役之人,仆役平日里服侍主人,发生战事的时候则随同获爵者一同前往。获得爵位不仅影响生前,死后也有优待。首先,根据秦国的爵位制度,爵是能够继承;其次,国家也会称扬其功勋,立下战功者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第二,取得特权。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特权社会,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相关规定,秦国也不例外。根据商鞅的规定,爵位高的人有权审判爵位低的人,即爵位低者犯罪以后必须由爵位更高的人审讯。

爵位高的人被罢免以后,不会沦为庶子,也不用给有爵位的人做仆役。有爵位者如果犯罪,一般会用降爵的方式处罚,如白起曾抗王命不从被免爵,如果没有爵位的人犯下同等罪过,很可能因此丧命。若两个人爵位不同,犯了同一种罪,处罚的方法也不一样。由此可见,秦国拥有爵位的人有减刑、免刑的特权。

第三,待遇不同。秦国的法律非常细致,官员在外办公是吃饭、住宿也会根据爵位有不同的规定。《睡虎地秦墓竹简》的相关简文提到秦国官员外出办公,驿馆的伙食标准,爵位越高者伙食也越丰盛。不过,由于秦国地处西隅,当时的国力也不够强盛,所以规定的伙食标准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爵位的不同供给不同的伙食,鞥更能显示出爵位的尊贵。

四、军功爵制的影响

纵观秦国的发展历史,从初期的西部蛮夷到后来发展壮大,军功爵制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秦国格局的改变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奖励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在各个诸侯国中普遍实行,虽然根据国情有不同之处,但也有相似的地方。

奖励军功的原则是军士所建军功的大小,以此为标准给予物质利益和社会优待,没有功劳的人不赏。根据军功大小划分等级,重新对社会财富进行规划,这项制度称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夺权的有利武器,对世卿世禄制造成很大冲击。

军功爵制也为底层平民士兵创造了立功受赏、升官入仕的渠道,在等级森严的背景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军功爵制的出现标志着世卿世禄制度已经不适用,平民百姓步入仕途也成为可能,人民开始有了新诉求。

第二,军力强盛。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主题,也是证明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最直接政局。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推行变法,实施军功爵制,秦国参与的战役很少失败。有记录的败仗5次,大部分都是君主用兵存在问题,而不是军力不足。

荀子曾对齐国、魏国、秦国的战斗力进行过描述。魏国武士的战斗十分惊人,“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但还是无法战胜秦国士兵,可见秦国军队战斗力的强大。秦军从商鞅变法开始越来越强,而军功爵的授予是兵力强盛的直接原因。

秦国位于西隅之地,原本即是尚武的游牧民族,保留了许多风俗习惯,如“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详”。当时的秦国,疆域不如楚国梁阔,实力不如齐国富足,但却通过打造“虎狼之师”成为统一六国的胜利者。秦国能够在众多强国中脱颖而出,与军功爵制的实行密切相关。

第三,军功爵制的弊端。虽然军功爵制使秦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但其“军功取仕”、“计首授爵”的制度也深为后人诟病。关于军功取仕,韩非曾提出,由军功升任之人只有勇力,缺乏智慧,不能担任行政官。批判计首授爵的人更多,虽然这种方式会极大激发秦国士兵的战斗力,但也会因其其他国家的强烈反抗,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杀戮。

结语

群雄崛起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富国强兵,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国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改革,其中军功爵制的实施极大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爵位的授予一般按照“计首授爵”的原则,也会立功者原本爵位的不同、战争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化。军功爵制的实行使秦国士兵的战斗力极大加强,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

参考文献:《左传》《史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83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