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管子与三国论三国时期的管子思想

发布时间:2023/4/13 11:32:42   点击数:
北京看白癜风一般多少钱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01三国时期《管子》君道思想

第一,礼法兼治的思想

《管子》认为君主应该以法治国,但同时看到“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所以在法治的基础上引入礼治,主张礼法并重,将刑罚与教化相结合,软硬兼施。这种礼法兼治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德主刑辅的观点,主张在德教的基础上,强调刑罚的作用,礼法并用。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采用刑罚和教化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国家。三国时期,诸葛亮对《管子》有所借鉴。

他十分重视以法治国,“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并和伊籍等人共同制定了《蜀科》;

但同时其在治国实践中不失大德,注重将刑罚与德教相结合。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治军思想深受《管子》的影响。

《参患》说:“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战争是尊主安国的利器,上古圣明的帝王都没有废除战争,因此如今的君主若更是不能废弃战争。《管子》主张君主作战应早知敌情,做到便知天下。三国时期,诸葛亮说:“克食于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

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可见,诸葛亮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其认为只有劝农利农,百姓努力耕作,土地得到开辟,才会粮食充足。

如此百姓安土重迁,犯上作乱之事减少,国家也会安定。

第二,丰富的重农思想

《管子》认为农业是民生之本,能够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只有先解决百姓温饱问题。

因此,君主应该重要务本,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采取一系列利农兴农的措施。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汉初,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力图恢复残破的经济。

到了唐代,统治者亦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管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治国的偏颇,认为君主应该以法治国,但同时不能忽视礼的作用,应该礼法并重,二者兼施。曾在稷下学宫担任祭酒的荀子,不仅继承了儒家一贯的崇礼思想,也受到影响,认识到法的作用,其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管子》认识到“天”的自然属性,认为天有着其自身特定的运行规律,顺天知时乃是立国之根本,因此,君主行事要顺应天道,效法自然。

02《管子》思想的礼法德道

第一,顺民心民欲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所在,而国家的兴亡取决于民心的归属与否。只有“顺民心”,威令才能得以贯彻,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够得以兴盛起来。

在思想上重视百姓是“顺民心”的第一个体现。要满足人在

心理、地位、家庭、社会方面的欲望,要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忧民之所忧,解决百姓的困难,想百姓之所想,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真正的拥护和爱戴。

“顺民心”的第二个体现是量民力而行。民力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因此君主在推行政策前必须先衡量民力。

“顺民”的另一表现是“顺民欲”。不同于儒家所强调的性善论,《管子》所强调的“从民欲”则主要是基于法家人性趋恶论的理解基础之上。

民都是有利就来有害就走,人民趋利就像是水往下走,不分东西南北。“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

见害莫能勿避”,这就是说,在利益、好恶面前,包括君主在内,所有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是基本的人性。

因此想要御民,就必须要把握这样的人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百姓获利而获得民心,如此才能聚民于周围。

《管子·枢言》中认为“道”在人身上的体现是“心”,满足人“心”的欲望,就是遵循“道”的规律。

正因为如此,好利的人性被赋予了自然本性。贪生怕死、违害就利在现代看来是小人的特征,但《管子》认为这是合理的,并对此做了道德上的肯定。

第二,富民思想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是《管子·治国》开篇提出的观点。《管子》认为“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因为百姓富裕了就安于乡里,而不会离开家园,安家之后就会尊敬长上而害怕犯罪,所以就容易治理,相对的轻视家园就会违法乱纪就难管理。

因此国家一定要先“富民”然后“治之”。所以古往今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都会先使百姓得到富足,在此基础上国家就会自然得以治理。

《管子》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都与人民的物质生活绑定在一起,这种富民的政治伦理思想被许多先秦的思想家所认可。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虽然连年战争,但都没有忘记顺民心、让自己的百姓过上安生的日子。

曹操行军途中自己的马匹踏在农田里割须以警示所有的军兵不得践踏百姓辛苦种下的粮食,足以以管窥豹。

种植桑麻、饲养六畜,人民就可以富裕。在农业发展上通过“辟田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等手段改善百姓的生活。

《管子》还提倡发展农业时不能违背农时,《管子·小匡》中说“无夺民时,则百姓富”,认为尊重农时是富民的前提,在农忙的季节。

最好不让农民打仗或者服徭役,专心农耕,这样才是最大限度地遵循自然规律,也是丰收的前提。

《管子》思想是历史上最早提出重视工商业的思想之一,大部分的思想家认为发展工商业会打乱社会的平衡。

因为工商业者一天的收入,等于务农者五天的收入,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导致无人种粮,国家的农业就会崩溃。

03《管子》君道的启示

第一,帝国的根本

天只会眷顾有德的人,无德就会丧失天命,天子只有“敬天保民”才能维持天命。“敬天保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朝统治者开始对人民力量有所重视。

比殷商时期有所进步,但其实质仍是为了欺骗、麻痹民众,宣扬“天命”合法性,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顺应了天道,远方的民众才会不请自来,正所谓“天道之极,远者自亲”。效法天道就应该认识到“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管子》认为这种运行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做事能伸能屈,当止则止才是真正明白了天地准则。

《管子》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认为发布政令应该讲时节,寄时以政。

刑罚、德政顺应四时就能产生福瑞,违背四时则会出现春天草木枯萎、夏天降霜雪、秋天枝繁叶茂、冬天雷声阵阵等反常气象,国家就会多灾多难。

因此,君主需要根据时节的不同,发布不同的政令。春天,万物生长,应该发布五项政令,赦免轻罪之人,按时完成农业农事,促进粮食生产;

夏天应该封爵受禄,祭祀神灵;秋天应该行使五刑,祛除淫邪,保证秋收;冬天应该储藏粮食,禁止百姓迁徙。

第二,三国时期君主之道的明灯

《管子》的道家学者认为只有摒弃外物的影响,才能深入到真正的“心”中。先“因”再“虚”是《管子》的观点。

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应该不带主观成见,对待百姓如此,处理事务如此,君臣之间更应如此。

赏罚时有所顾忌或者有所吝啬,那一定会让人感觉不公导致暴乱;行事的时候如果附加自己的主观臆断,就会偏离客观事实导致事情不顺或者失败;

考察臣子时如果附带成见,就会有所偏袒导致评价不客观。所以君主做事时不能受到外物的影响,要探求事物的本质。

“以人为本”作为《管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固本安邦、建构政治伦理秩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人为本”思想也是为了“民”“养民”,实现“治民”“安民”,让人民安心生活在君主统治之下,本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结语:

《管子》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一手,也非成于一时。其内容丰富,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为君之道。

《管子》认为粟者乃王之本事,而粮食的生产主要依靠农业,因此君主应该重视农业,采取禁末、与民以时、薄税敛、除水害等一系列措施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管子》认识到人心之悍和杀戮刑罚不足以服其心,因此认为君主应该礼法兼治,德法并举;

《管子》认识到政令能否顺利实行取决于民心,而取之于民,则必先予之于民。《管子》中所倡导的君主治理国家的思想及原则不仅在三国时期具有重要的价值,乃至整个中华历朝历代也适用,给予启发。

参考文献:

1,《管子》

2,《三国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83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