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爸,妈,看到这篇推文,麻烦给我打钱
上周,一个冬日的午后,我在街头溜达。
路过一家眼镜店的时候,想起来自己最近视力可能有些下降,打算重新配一副,趁机换个网红金属棱框眼镜。心里盘算着先来看一看佩戴一下试试,就算没有合适的也可以顺便问个路,这附近有没有KTV,歌多声大送啤酒适合一个人瞎吼的那种。
我的想法很单纯,推门就进去了。可是里面的店员都没有起身,依然坐在柜台后面,打量了我几眼,又继续聊起天。
“您……您好,我想选一下眼镜框。”我有些不确定自己是不是透明人。
终于里面一个小哥接过我的话茬,起身走近,了解我大致需要什么款式的之后,把我领到旁边一个柜台前。
“这些都比较符合您描述的形状和样式,您看一下有没有合适的。”
“好的谢谢,哎能帮我拿一下第二列最前面这副么?”
当我看到小哥从抽屉里取出白色手套并开始仔细佩戴时,我突然发觉事情有些不太对劲。
但我并没太放在心上,接过他小心翼翼递过来的眼镜就开始对着镜子试戴。
“麻烦您再帮忙拿一下第三排这副我试一下可以么?”我隐隐觉得哪里有些奇怪,趁着挑选的机会在柜台里的标签上搜寻信息,一个大几千的四位数映入眼帘,起初我以为那是产品编号,但仔细睁大眼睛之后终于看清,那一栏确确实实标着“价格”二字。
我吸着凉气慢慢抬头,墙壁上赫然挂着“Dior”的标识。
“小姐您也可以来这边的柜台选一下。”小哥往旁边挪了两步。
我本想借着这个由头体面地挪离这个柜台,可当我顺势一瞥,发现旁边是CUCCI的专柜。
我只不过是在一个老城区破旧的街头随便进了一家眼看着要翻修的店面,我哪能猜到这是一家奢侈品店。
“不了不了,都差不太多……我今天就是路过,随便进来看看的……”我尽量保持着矜持和平静,神色不惊谈吐自然,虽然内心已经有满屏一吨重的弹幕飞快飘过,“六六六六六六六六六六六……”
从店里出来,我快速拐到另一条路上,橱窗玻璃倒映着我的全身,外套很久没换有些脏兮兮的,不知道在哪蹭了一胳膊灰,帽檐上还残留着商品标签撕下来后的胶水痕迹,拉锁的边缘有轻微的开线,皮靴被公交车上的运动鞋踩出半个印记,包松松垮垮地挂在肩头,手提带有点磨损,侧面有很深的皱褶和纹路。
如果我是店员,我也不会搭理自己这样的顾客。迈进门口的一瞬间,脸上就画着大大的叉号,低收入者,非目标客户。
屌丝。这个上不得台面进不了新华字典的脏词,在那一刻毫不留情地扣在我脑袋上。
褪去所有想表达的感情,只剩下一个字——穷。
0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二八定律,他指出,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财富都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里。
于是,剩下那百分之八十的人,只能争夺百分之二十的财富,沦为了我们所说的,普通意义上的,穷人。
最近这几个月,我充分理解了“穷”的内涵。
它并不是“余额不足”那么简单,存款不够只是最肤浅的表象。
更多的,它是一种慌张。
害怕失去,害怕出错,害怕花钱,害怕面对没有选择的困境,害怕周围的人比自己过得好太多,多到他们不经意间的举动自己都误以为别人在炫耀和嘲笑。
“人越缺什么就会越炫耀什么。”这句话应该换种说法,“你越觉得别人在炫耀什么其实是你自己越缺什么。”
恐慌是贫穷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匮乏的经济基础往往导致低声下气的生活环境,这种氛围很容易培养胆小懦弱的性格,而这样的人一般都不敢突破现状,怕捅娄子,怕惹麻烦,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始终在低水平线上来回徘徊,眼神游离逐渐空洞无物,思维受限行为受阻,最终难成大事。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贫穷的人往往会更贫穷的结论,而这一略显悲观的论证恰恰符合“马太效应”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定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穷苦的开端基本上就会导致穷苦的结尾,这是一个难以阻挡的恶性循环。拓展到更大的探讨范围之后,自然学科的研究理论把这种现象称为“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唯物主义学者的基础观点。
是,有人一路打拼完美逆袭,我这里讲的是比例问题,基本上,大体上,绝大多数,不出意外,我又没说所有全部必然肯定。
劳苦大众芸芸苍生,马云有几个。
古人有句话这么讲,“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意思是让男孩体验艰苦有助于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格,这里的“穷”除了指金钱上的匮乏,更多的是一种恶劣环境的磨砺和锻炼;而富养女儿,是一种文化修养的投资,精致优越的生活条件就像一剂强效的免疫针,使其日后能够坦然抵抗诱惑、明辨真伪。
“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其实我个人觉得,这跟生理意义上的男女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只是在我们的认知观念里,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坚强更能抗受打压,而女人对于落魄和优雅有着更为细腻的感知,这跟生理有关但不一定是必然,对贫穷的敏感程度不同,影响了贫穷所导致的结果,究竟是自强还是自卑。
03我为自己的这种慌张感到深深地悲哀。
走在路上,我会时常会提醒自己放松双肩,深吸一口气,把双肩尽量往下沉、往后开。我一遍遍地告诉自己,欲成大事,必先始于双肩放松。一个神经紧绷的人思维最容易混乱,气场也最容易受到攻击。
我的银行卡已经看起来像个穷人的了,我不能让自己变得走起路说起话来都像穷人。
然而这种心理上的不适还是很难通过自愈改变。
就算是逼着自己买新衣服或者吃顿好的都难以幸免,那种中气十足的坦然和淡定很难模仿,专属于富人的优雅与得体不可复制,他们有充足的选择,游刃有余,进退得当。那种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的自信和安逸,需要金钱的堆砌和高等教育的催化。而一味描摹其表面的放松,只会让自己看起来无知且平庸。
变富,从来不是戴上皇冠披上金衣那么简单。中了五百万之后的你,还是那个奢求天上掉馅饼不思考边际效应递减理论的你。
我们都听过豌豆公主的故事,也听说过谁谁谁吵架了是因为价值观不同。
前几天出去吃饭的时候把手套弄丢了。我是那种一年四季手脚冰凉的寒性体质,手套不光用来暖手升温,更重要的它能带来一种稳妥有保障的安全感。
手套丢失后的那两天,我只好把双手缩在袖口里,朋友找我聊天,我回复粗略,不想打字,有创作冲动,我嫌太冷,不想敲键盘,午休的时候双手冰凉,冻得几乎难以入睡,一天都无精打采。就这样,一双十几块钱的手套,轻而易举地掀翻了我原本看上去四平八稳的生活。
好穷啊我。
怎么这么穷。
“一层小康,二层中产。”以前总是去餐厅二层吃饭的我,不知道已经几个月没去过了。
用餐高峰期过去后,我慢腾腾地到食堂吃饭,因为只剩下底盘了,原本三块钱的菜品打菜阿姨两块钱就卖给我了,大锅菜窗口的大叔还多给我舀了半勺汤。
我刚打算开心就迅速在心里扇了自己一巴掌,让她冷静下来,醒醒啊你,感动的起因不应该全是这些小恩小惠啊,你是因为穷才会被这些平凡的温暖击中的啊。
可……可是大锅菜真的……挺好吃很实惠的啊……
另一个我捂着发烫的脸颊委屈地回应。
那种复杂的感情让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贫穷已经开始腐蚀我的思想了。
人的幸福感来自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的统一,其中,行为最容易改变,认知最难被影响。
如果我单纯因为卡里钱不够而吃个平常的大锅菜,那完全没有什么,行为的背离可能会引起心理的不适——也就是非幸福感,这种负面情绪会推动个体发展,我或许会想,改天一定要涮火锅吃自助,好好补偿一下自己,以纠正行为的偏差,弥补缺损的幸福感,那么,这种短暂的贫穷是相对有益的。
但是,如果我因为喜欢大锅菜的口味,甚至一开始就觉得大锅菜是理所应当的没毛病的,就应该一天三顿土豆丝胡萝卜地吃,把心都交给了多舀半勺的打菜大叔,这样的结果是达到了三者的统一,使这种现象持续反复:认知上,大锅菜是对的,情感上,我喜欢大锅菜,行为上,我吃了大锅菜,我很开心很知足,那我明天为什么不继续吃大锅菜呢?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这句话是胡锦涛同志说的,高中时被我一个污妖王同学当作名人名言抄在黑板最顶上挂了一天。
04“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是一句类似于自嘲的狡辩。
之前有个朋友,关系不熟,只见过几面,有天突然找我借钱,就借三块钱,当时正巧余额里没有,我跟她说抱歉,下次借你。过了一阵,她还真的又找上来,还是借三块钱,我借给她了,她也再也没跟我说过话。
——如果你不打算还,我可以一开始就赏给你。没人喜欢玩“谁记账谁小气”的游戏。
假期在家坐公交时,有位大娘没有零钱,只有张五元纸钞,本想着等下几站的乘客投币时直接给她,等凑够四块钱她再把五元投进去,司机说,按照规定,要先投再收,结果不成想一路上都没几个人上车,大娘临下车前嘟嘟囔囔怪司机坑了她两块钱,其他乘客看不过去,纷纷指责她,帮司机说话,大娘一个人犟不过,操着一口家乡话,自己素质写在脸上,“俺不是在乎那两块钱,俺是说这个道理。”
——道理就是有零钱上车,没零钱别坐。
“你那个伯父家的哥哥欠咱家的钱到现在还没还,自家亲戚谁好意思开这个口啊,这都几年了,他买车娶媳妇时借的钱,现在他孩子都满地跑了。”过年回老家,进屋之后我看到母亲嘴里说的那个哥哥,窝在炕头剪指甲,翘着二郎腿,发茬蓬乱双眸浑浊,一看就是在外跑活的农民工。
——小地方,都是些小人。
举止粗鲁,谈吐肮脏,见识短浅,思维鄙陋,品行低劣。
“贫穷不光会限制你的想象力,它还会限制你的吸引力、亲和力、战斗力、意志力、购买力、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执行力、公信力、驾驭力、生命力、注意力、感染力、理解力、弹跳力、免疫力、巧克力。”
所以,穷的人,不光穷,还坏。
然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然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05跟富不富裕没关系,我很不喜欢欠别人钱,除非我真忘了。从他人手里拿来的钱,花着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出门会让同行的男生结账,给足对方面子,但是回头都会悉数转账过去。明明白白说请我吃的那就另当别论。
同理,我也不喜欢别人欠我钱。我这个人斤斤计较,账目倍儿清,我可能不会提醒你,但我一般不会忘。
这种借贷平衡两不亏欠的资金往来关系能够让我少操很多心,人情最终还是要拿钱来衡量和偿还的。
但是,注意这里转折了,因为最近太穷,我这点好品质都快坚守不住了。
主要体现在,我把那些说是请我吃饭的人真的当做请我吃饭了,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请吃饭只是个由头,钱怎么算全看自觉,要是以前肯定偷偷瞥一眼账单,对半劈开转账过去,可现在,我却学会了装糊涂,OK啊,你说请客的嘛。
骨子里的底气不足,神色中难掩的慌张。
这样很不好。
我经常自责,有时候起作用有时候无效。
但事实上,这种“少花钱”并没有带来贪到便宜的快感,与之类似的,买东西的乐趣也在递减,不再觉得哎买到了合适的真开心,反而会想我是不是买贵了、是不是被店家骗了、早知道就不买了,这种花钱还受气的情况愈发严重。
没钱没朋友是我现阶段的状态,前者是经济上的贫乏,后者是人际关系的破裂,这本是物质和意识的两个独立方面,可真实情况是二者的联系千丝万缕,没钱就不想跟朋友出去玩,而一个拘谨又抠门的人又难以维系稳定可靠的人际关系。
于是贫穷的我愈发孤独,孤独的我愈发落魄。
“马太效应”再次在我身上得到了印证。
有钱真的太重要了。“钱不是万能的,它是九千九百九十九能,唯一的不能是无法让你体验到贫穷的心酸与无奈。”
我们现在穷,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父辈决定的。每看到有人抱怨上天不公平起跑线划歪了的时候,我都想反问他,别人从上一代甚至是上上代就开始努力逆天改命了啊,人家凭什么跟你一个起点。想了想憋住没说,我觉得他太穷了,穷得没有理性思考,可能听不懂我说的话。
差强人意的现状需要实际行动来改变,既然我们已经饱尝了低人一等的苦头,我们就需努力,不要让下一代再次面临这种棘手的窘迫。
经常打电话跟家里讨论以后的规划,因为最近格外穷,导致我太想挣钱了,可父母总是鼓励我考一个公务员事业编,他们说,女孩子家家的,挣那么多钱做什么,累个半死,工作嘛还是稳定要紧,以后生了孩子吧啦吧啦,三年后生个二胎吧啦吧啦。
一眼望到头的死工资,真是逼着我往棺材里躺。
“我想我也许是一个虚荣且向往繁华的人。不然我不会喜欢上海这种流光溢彩万丈红尘的地方。我向往宝马香车挥金如土的生活。”
这是一个不耻于言利的时代,何以解忧?唯有暴富,试问谁的梦想不是不劳而获?
成本最小而受益最大,这完全符合经济学上对理性人的定义。
06开源节流,比喻在财政经济上增加收入,节省开支。出自《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馀,而上不忧不足。”
后者是一个穷人最先学会的生存技巧,勤俭节约在任何时候都有其现实意义,这一点在家里的长辈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就算是在物质资源相对富足的当下,他们仍保持着爱惜粮食和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美德——怪不得市场经济的三驾马车的拉动力已经疲软,国家已经开始推行与需求侧相对应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了呢。而至于我自己,我都已经天天大锅菜了我不想再谈这个方面。
至于开源,我又实在是不想去做兼职,没课的日子里我一有时间就往图书馆和机房跑,晚上输入白天输出,看书做笔记,码字写稿子,排版做北京有什么地方治疗白癜风甲氧沙林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4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