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冯郭新编中国哲学史第1编第8章荀

发布时间:2018/3/18 3:39:38   点击数:

第八章荀子对儒家“外王学”的拓展

荀子特别着重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外王学。又从知识论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

第一节“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与认识论

  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命,天道”上的自然观成分,然而他的立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起他的“人道”学说。

  一、“天行有常”的自然学说

  天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人世间的治乱吉凶,同自然本身的运行毫不相关,仅取决于人是否适应自然的规律。

  天不具有超然的价值实体,不再具有道德价值的源头的意义。

  二、“心有征知”的认知取向

  人生来就具有认识的材质,客观事物之存在与变化又有可以被认识的理则。

  荀子以“知”来谓人的本性。以“知、辩”来称人之为人的本心。人天然禀得的“性”(材质)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心。

  “虚壹而静”:道家使用这些概念时,蕴含着一种精神性的价值追求。荀子这里,却把它作为一种确保认识的客观性、全面性的方法来界说的。

  三、“制天命而用之”的主体意识

在子思、孟子那里,天道与心性的贯通是把天道价值化,因而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境界上的贯通;《中庸》、《易传》也提及“参天地之化育”来成就德性,然而由于缺乏知识论的基础,始终未能走出“价值主体”的领域。荀子则是先秦时期表现人作为知识主体有能力支配和改变自然界的最强有力的声音。

第二节“性恶”论与“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主张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还在于确认人在道德修养与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

  一、以自然资性为“性”的“性恶”论

  以“情、欲”为性,也就是以“情、欲”为天。

  二、“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观

  “善”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群体性的生活秩序的建构与确保的需要。

  善的建立,有待于“心”的作用。他把“心”与“天”看作是对置的关系。荀子看重的不是天,而是心。心有控制情欲的能力,从而能够建立起道德意识。而心得这种能力来源于它的认知性。从而把道德的修为放置在认知的基础。无疑是经验的路向。

  三、“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战国末年贵族与平民依血缘形成的原有的界线的消解。

荀子讲成圣,又希望借圣人的教化,使社会大众得以转为性情,以至于善。(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第三节“隆礼重法”与“强国裕民”的外王思想

  一、名分使群的社会建构观念

  风何以能行?曰:义。另一个“分莫大于礼”。

  二、隆礼重法的国家宰制方略

  “礼”是从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的。消解了先验的或超验的思想信仰对社会人事的支配力,而把在这一领域的主宰权还给现实中的人和人的理性。

  礼的遵行不免要诉诸一种强制性,礼转为法。以礼法并称。在荀子那里,礼是介乎义与法之间的一个范畴,在礼与义并称时,更多地涉及道德;在礼法并称时,更多地涉及制度。法的一律化打破了贵族与平民的界线,使一切人平均化了,但礼的持守却仍然使得有学养的人不至于沦落。荀子可以说是顾及到现实的利欲追求与利益分割而又不失道德理想,顾及到用“法”来管制公共社会的必然性与必要性而又坚持道德理想,力求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的思想家。

  三、“强国裕民”的王道政治理想

  老子有“去知去欲”的主张,孟子有“养心莫善于寡欲”。荀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不在于去欲,在于道欲、节欲。

  法家讲耕,是为了战,立场是国家主义的,荀子认为国家的富足就表现在裕民中。这里体现的仍然是儒家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特点是:君民之间不是单一的服从于被服从的的关系,而是互相依赖、互相信任的关系。

荀子以“隆礼尊贤”为王道,“重法爱民”为霸道。实际上是王霸兼综。纯粹的王道,只能扮演社会批判的角色;单一的以现实功利为目的的霸道政治,只会使社会沉沦。

第四节荀子对先秦百家之学的批判和旨归

  一、对道家、墨家和思孟学派的批判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不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荀子的基本立场是国家在统一的礼法治理下的秩序与稳定,但以最多的文字批评子思和孟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五行:仁义礼智信。

  《五行》篇的这种说法,至少有两点荀子是不能接受的。

  1、五行内在于人的心性之中。

  2、德是天道。

  都是没有经验事实作依据的。

  二、对名家的批判与对逻辑学的发展

  制名以指实——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给与事物以恰当的名称。约定俗成。

  “三惑”:

  1、惑于用名以乱名。“见侮不辱”,“杀盗非杀人”。

  2、惑于用实以乱名。“山渊平”。

  3、惑于用名以乱实。“有牛马非马”。

  荀子力图把儒家的理想追求奠定在经过知识理性洗礼的基础上,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也使儒家的观念结构有了改变。

  三、“齐言行,一统类”的思想旨归

“上则法尧舜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意,以务息十二子之说”。

复习题

一、概念辨析

1.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2.化性起伪

3.知天命而用之

二、简答

1.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答:荀子(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战国末期哲学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集大成者。《荀子》一书反映了他的基本思想。他的唯物主义自然主要包括:

(1)“明于天人之分”

①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荀子首先批判了传统的“天命”决定人事、“君权神授”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要区别自然界的规律与社会人事的变化。即所谓“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②天不能决定社会的治乱、祸福

荀子对自然界的一些少见现象,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认为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没有任何神秘性。他认为,最可怕的倒是农业生产的破坏、政治的昏暗、社会等级制度、道德关系的混乱等等这些“人妖“(人为造成的灾祸)。“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者?曰,无何者,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奢,则天不能使之富。”

(2)“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反对人在自然界规律面前无所作为、消极被动的思想,提出了光辉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认为人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控制和利用自然界的万物。即“大天而思之,孰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于有物之所以成?固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的这一朴素的“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在与天命论和消极无为的天道观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它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什么是“虚壹而静”?

答:荀子认为不能脱离感性认识,也就是要依赖于感官与外物的接触,万物的不同,都能造成各具一个部分而相互蒙蔽的情况。所以要得到正确的认识,必须使“心”保持“虚壹而静”。即“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虚”:“不以所以藏害所将受谓之虚”,即不要为已有的知识妨碍将要接受的知识。

“壹”:“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即人可能同时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壹”则要求人不要使同时接受的不同认识互相妨碍。

“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即不要使幻象、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

荀子讲的“虚壹而静”与老、庄讲的绝对“空虚”、绝对的“静”是根本不同的。是在有“藏”,有“满(或‘两’)”和有“动”的基础上来讲的,不是虚无或绝对的静。

3.如何评价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

答: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代的著名学者,他们均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二人的观点从出发点和发展途径,以及最终归宿都有很大的差别,现就将二者理论上的简述如下:

一、二者的出发点不同:

孟子持人行善的主张,他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之心”,或者说是对别人的“同情心”。除此之外孟子认为人人生来就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就是孟子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荀子持“性恶”论,认为人生来就好利、嫉妒、喜声色。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二、二者对于人性的发展途径观点不同:

孟子认为从他的天赋“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一套修养办法,通过“反求诸己而已”即在于主观的反省,注意保存天赋的那四种“心”,来达到他所持的道德标准。

荀子认为,需要圣人、君主对称民的教化,需要礼仪等制度和道德规范去引导人们。

三、二者观点的最终归宿不同;

荀子的“性恶”论,反对孟子的天赋道德的观念,提出道德规范,礼仪制度等是后天才才有的,这种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因素,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黑格尔曾认为,主张性恶比主张性善深刻得多。

孟子和荀子的观点除以上的主要不同外,它们的观点也有相同的地方。他们所谓“性善”、“性恶”的含义,其实都是统治阶级的标准。

赞赏

长按







































白殿疯不怎么白了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515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