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善恶之谜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孟子和荀子,你

发布时间:2020/5/7 9:33:07   点击数:
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吗 http://pf.39.net/bdfyy/

战国时期的时候,儒家内部分成了八个派别,每个派别各有千秋,其中,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的思孟学派和以荀子为代表的荀子学派,对后世的影响最深,也最为著名。

提到孟子,大家大抵会想到其性善论;同样,提到荀子,大家便会想到其性恶论。那么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哪一种更加合理呢?或者说,你更赞成哪一种说法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先分别看看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的议论。

1、孟子性善论: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先天拥有代表善的四心

孟子认为,人天性属“善”,为何这么说?因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四心,哪四心?这四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对他人的悲惨遭遇感到同情的时候,这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而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处。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事情做了,就可以获得巨大利益,但是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不义之事。面对这种情况,人会因为不义而放弃利益,这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而所谓的羞恶之心,就是义的发端处。

人会尊敬长辈,爱护晚辈,表现出谦逊有礼的样子,这是人的辞让之心在发挥作用。所谓的辞让之心,就是礼的发端处。

同时,人在对一件事情进行判断的时候,能判断出孰是孰非,这是人的是非之心在发挥作用。而所谓是非之心,则是智的发端处。

孟子用这四心,将人与动物区别开,孟子说: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差别,就在于人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否者,人就和动物无异。而这四心所对应的的“仁义礼智”,则是人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善端。

所以,孟子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的本性中天生就有“善”存在,也就是四心存在。

同时,孟子指出,人在社会的名利争斗中,要时时刻刻反思自己是不是保有这四心。孟子认为,人在社会交往与日常生活中,不免会衍生出一些个欲望,这些欲望不加压抑,变得有些“泛滥”,就会蒙蔽人的四心,导致人做出接近“禽兽”的事情来。

通俗点来说就是,孟子认为,人和动物之区别就在于代表善的四心,四心缺一不可。而这四心虽然是人天生就有的,但是后天也会在利欲争斗中被蒙蔽甚至是丧失。四心中缺了一心,那么人就不能称为孟子心中那个“善”的完整之人了,这样的人在通往“禽兽”的路上。如果四心都没有了,那么这个人和“禽兽”无异了。

可见孟子看似是在用四心夸耀人性本善,实则是以其善之名义来约束人,让人们时刻反省自己,在反省中压抑自己的利己之欲,以此保有“善”的天性。不然已经失去四心,或者渐渐失去四心的人,就会成为禽兽一般的存在,或正在通往禽兽的路上。可见孟子之性善论,看似“友好”,其实还是比较“狠”的。

2、荀子的性恶论:将人与天分离开,而人能区别于动物,在于人能后天学习“礼”

荀子之性恶论大抵还是受了一些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将“天”看成是自然之天。荀子把人与天分离开,将天完全看成“自然规律”一般的存在。基于对“天”的理解,荀子认为“性本恶”。此处的“恶”,针对的是人生来与所有动物一样之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利己”之性。

荀子的“恶”,是没有贬义色彩的“恶”,这个“恶”字,是荀子用来形容动物天性的一个“字”。

因为在人们守礼的社会里面,守礼被看成是一个人“善”的举动,而“礼”的作用,有很大一部分是抑制人身上的“欲望”。这些个利己倾向浓郁的“欲望”如果不加抑制,肆意发展,社会就会乱了套。

荀子曾经说过:

“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也。”

也就是说,荀子认为,人虽是高等动物,但是不要不承认,高等动物亦是动物,人身上有所有动物生来就有的特性。比如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吃东西会不自觉挑自己喜欢的,喜欢听好听的声音等等。

也就是说,荀子将“守礼”的行为看成“善”的行为。那么,在守礼的对立面,就是守礼所抑制的东西,这个东西大抵就是人的“利己”之天性了。这个“利己”的天性如果在人的身上肆意发展,人就会多少做出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来。荀子将这种扰乱社会秩序之人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特性,看成是“天性之恶”,所以荀子认为“性本恶”。“性本恶”在荀子的思想里面,更多趋向于一种“自然规律”般的存在,是所有动物都逃脱不了的生来就有的规律。

荀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成为一个知礼守礼的人,继而建立自己有秩序的社会,而且人还可以按照一定的“礼仪制度”在社会中进行分工。于是,人后天遵循社会礼义的行为,在荀子眼里则是趋于“善”的存在,人本性中存在“先天利己之性”,则是人的“动物性”,是与遵守社会秩序之善所对立的“恶”。

3、孟子之性善论与荀子之性恶论,都是在反对“纵欲”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写道:

“孟子乃软心哲学家,其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为硬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物论倾向.....荀子攻孟子,盖二人之气质学说,本就不同也。”

我们大抵可以这样理解,孟子唯心,荀子唯物,两个人谈论人心之立脚点就不一样,立脚点不同,得到的结论当然是不一样的。这就好像一个人在地球的这半边,说现在是黑夜,一个人在地球的那半边,说现在是白天,然后两个人关于现在到底是白天还是黑夜这个问题争论不休。这哪里能说哪个对,哪个错呢?同理,我们如何能说孟子之性善论就一定对,荀子之性恶论就一定错呢?或者我们如何能判断谁更胜一筹呢?

虽然孟子和荀子都在议论人性,但是,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所针对的善恶,立脚点不一样。荀子所谓的“善”,是人们通过后天被教化后做出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于是荀子将人先天利己之性,看成“恶”,继而提出性恶论。

而孟子所谓的“善”,则是人先天就拥有类似恻隐之心等四心,这四心会因为人的利己之性被蒙蔽。人之四心被蒙蔽的时候,属恶。按照孟子的说法,那么人应时刻反思自己以便保有四心的时候,而人四心俱全且不被蒙蔽的时候,属善。

其实,无论是孟子之“善”,还是荀子之“善”,最后下落到人的身上,都大抵表示的是人做出的那些符合社会规范且对大家有利的行为。而人肆意放纵自己,做出的一些极端利己的行为,在孟子那里,就是遮蔽“四心”的恶,在荀子那里,就是人先天之利己本性的极端发挥,亦是恶。

所以,孟子之性善论也好,荀子之性恶论也罢,实则都是在反对人过多的欲。也就是说,虽然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理论在细节上有些许差异,但是二者所批判的东西是一样的,都是在反对“纵欲”。

注: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由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如果喜欢,请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107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