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性朴情欲与性恶荀子人性论的三个层面
本文共字,阅读需要约15分钟。
荀子是性恶论者,为历代学者所公认,并为此而受到后儒诟病。例如,王充曰:“孙卿有反孟子,作《性恶》之篇,以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论衡·本性》),即是认为荀子主张性恶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意在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集中于其《性恶》篇;程颐曰:“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九),即是对荀子性恶论的批评。近年来,国内学者周炽成、林桂榛等先生受刘念亲《荀子人性的见解》、儿玉六郎《论荀子性朴之说——从性伪之分考察》等的影响,主张荀子是“性朴”论者,并据此否定传统的荀子性恶论。对于此,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沈顺福先生的大作《试论中国早期儒家的人性内涵——兼评“性朴论”》就是对“性朴论”所作的最新的批评,而周炽成先生的大作《再论儒家的性朴论——兼与日本学者和国内同行商榷》、林桂榛先生的大作《揭开二千年之学术谜案——〈荀子〉“性恶”校正议》则是对其批评的回应。以上三篇大作皆刊发于《社会科学》年第8期。在我看来,周炽成先生否定荀子性恶论所采用的方法是釜底抽薪,直接否定《性恶》篇为荀子所作,可是,周先生否定《性恶》篇为荀子所作,是没有确凿、可靠的证据的;林桂榛先生否定荀子性恶论所采用的方法是认定《荀子》中的“性恶”乃是“性不善”之讹,可是,林先生认定《荀子》中的“性恶”乃是“性不善”之讹同样是没有确凿、可靠的证据的。我想说的是,荀子人性论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与丰富内涵,所谓性朴、性恶只是荀子人性论的不同方面,二者并不矛盾,不必因为“发现”荀子的性朴论而就一定要否定荀子的性恶论。退一步说,荀子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荀子》一书又是荀子一生的思想的结晶,就算荀子对人性问题有所谓不同的说法,也是正常的。因此,本文意在论述荀子人性论的多重层面,论证所谓“性恶论”“性朴论”属于荀子人性论的不同层面,并不像周先生所说的那样,荀子“性朴与性恶是无法协调的”,也不像林先生所说的那样,《荀子》之《性恶》篇“‘性恶’说与同篇及他篇的‘性朴’说相冲突”,同时,对周、林二先生的观点不作过多讨论。
一、人性的本质层面:人性“朴”
人性问题不仅是先秦儒家始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2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