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遇到一些疑惑之处,令人思考。
(一)
1、《郑伯克段于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文后注释说:“贰,两属,属两主。贰于己,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1]这种解法其来有自。《古文观止》里注曰:“贰,两属也。段命西北二边之邑,两属于己,果行不义也。”[2]晋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注曰:“贰,两属。”[3]
“贰”字单独解为“两属”,似乎可通,但是其后一加“于己”,成了“两属于己”,则前后牴牾,羁绊难行。既是“于己”,何谈“两属”?果然“两属”,何以抛却庄公,只提“于己”?
牴牾不通的根源在于“贰,两属”的解法。“贰”其实是说“变易”,而不在于强调变易前后的两种状态,更不是强调两种状态同时存在。“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就是“让西鄙北鄙改变归属,由原属庄公改属大叔”。下文里的“国不堪贰”,即“国家受不了这种改变归属的做法”,改变归属,国内割据,若“滋蔓”而“厚”,国将不国。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句,文后注释说:“贰,指前两属的地方。原先该地是两属,现在段正式收为自己所有。”[4]韩兆琦等选释的《古文百篇》里注释说:“太叔段又公开把这些两属的地区划归自己。”[5]其实,这句并不侧重于收贰时是否“正式”、是否“公开”,严格地说,原文里并没有提及“正式”“公开”,而只是说“大叔又把一些地方划归自己”。《春秋左传正义》与《古文观止》里都注:“前两属者,皆取以为己邑”,曲解相沿。“又”字是针对先前收西鄙北鄙而言,又收其他地方为己邑,并非指先改为两属再改属大叔。“贰”是指原属庄公改属大叔的邑。有人可能会说“又收贰为己邑”,说明这些邑在大叔收前已经为“贰”。称当时尚未改属、后来才改属的地方为“贰”,作为文章追述并无不可。大叔出奔共之前,不也已经以“共叔段”相称了吗?
2、与“贰于己”结构相同的还有《烛之武退秦师》里的“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文后注释说:“贰,参看《郑伯克段于鄢》‘贰于己’注。”[6]然而,结构虽同,“贰,两属,属两主”的解释却不宜直接移用,因为郑国既不属晋也不属楚。“贰”指郑国先与晋盟,后又转而与楚盟的这种改变。在晋国看来,转而与楚国结盟就是背叛了晋,即“贰”。
3、韩非子《五蠹》:“而贰人主之心”,文后注释说:“贰,不专一,这里是使动用法。”[7]其实,这“贰”不是谈专一与否,而是“使……改变”,句子大意即“学者以巧言雄辩使人主的看法改变,原来所持看法不能坚定,贰乎犹豫。”“贰”字与上句“以疑当世之法”的“疑”字同义。《尚书·大禹谟》里“任贤勿贰,去邪勿疑”,[8]也是“疑”“贰”并举。
4、《论语·雍也》中“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文后注释说:“贰,重复一次。不贰过,不重犯同样的错误。”[9]朱熹《论语集注》中更有“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复于后”[10]的解法。其实,“不贰过”并不是过错重不重犯的问题,更不是“过不重于前、天天有新过”之意。“贰”字也是“变易”,即“把过失说成是别人的”。“不贰过”就是“己过不诿人”。“怒不迁,过不诿”才是孔子对颜回真正的赞誉。
5、《孟子·许行》:“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文后注释说:“贰,同二”。[11]这种简洁注法对于理解帮助不大。这里的“贰”字也是“变易”,即“价格稳定不变,诚实无虚”。“贰”与下文的“伪”“欺”相呼应。
6、《后汉书·韩康传》:“口不二价,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从康买药,康守价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韩伯休那?乃不二价乎?’”[12]《汉语大词典》中对“口不二价”的解释为:“卖物者不说两种价格。”[13]其实,“不二价”并不在于说几种价格,而是既已定价便不改变,即“守价不移”。卖物者不说两种价格,若说三种价格呢?还是“不二价”吗?
7、《诗经·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后注释说:“贰,不专一,用如动词。”[14]这里的“贰”也是“改变”。句子大意是,女子没有犯错,是男子变了,行为变了,心也变了,反复无常,说变就变。
对于“二三”,注释说:“二三,用如动词,使动用法,有改变、反复的意思。”这正指明了“贰”是“改变”,“三”是“多变”的含义。“贰臣”是指改朝换代后又在新朝为官者,虽事两朝,却不是同时。“贰辞:谓改变过去的话”。贰节即变节。“二三”就是改变多次,变来变去,反复无常。成语“三心二意”、“三番两次”、“三般两样”里也都含有“反复”“多样”的意思。
“改变”是“贰”,“多变”是“三”,正可与表示“不变”的“一”相参照。
8、《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文后注释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15]“一”即“自始至终不变”。《劝学》篇末引《诗经》:“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最后煞尾:“君子结于一也。”文后注释说:“其仪一,态度始终不变。”既是始终不变,则前后一致。“君子结于一也”,文后注释说:“这是说君子为学或做工作都应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16]其实,荀子的意思变不在说“集中在一点上”,而是说“不改变”。所用“驽马十驾”的例子,“锲而不舍”的例子,“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例子,都明白无误地说明了要论证的是“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重要性。
《古汉语通论(二十八)》里谈到古汉语的修辞“引经”时说:“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人引《诗经》,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劝学》篇又引《诗经·曹风·尸鸠》‘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下面接着说:‘故君子结于一也。’《诗经》的‘一’是‘一致’的‘一’(‘均一’),《荀子》的‘一’是专一的‘一’,意思上很不相同。”[17]如果能承认“其仪一”与“结于一”的“一”都是“不改变”,那么,荀子的引《诗》就不存在“不切合《诗经》原意”的瑕疵了。
9、“一”字用如动词即“使……相同”“统一”。例如《新语·明诫》:“同好恶,一风俗”;《文选·张衡〈东京赋〉》:“同衡律而壹轨量”。
常用词里辨析“二”“贰”:“‘二’是一般数目字,“贰”虽与“二”同音,但它只用于特殊场合,如“两属”,两事,“二心”等。”界限已经明晰,足以解开“‘不贰过’为何没简化成‘不二过’之类的疑惑”,甚至可以据此规范“二”“贰”用法,除数目字之外,其他全一之以贰。
(二)
《庖丁解牛》:“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文后注释说:“委,堆积。”[18]常用词里讲到“委”字,也是“堆积在地”,[19]例子正是“如土委地”句。“委地”之“委”不能是堆积,因为它是说明立着的活牛在庖丁解毕之时,“牛不知其死也”,突然解体,塌落到地上。“委”当是牛的各部位失去关联,从高处向低处落下的动作,而不是落完之后,“堆积在地”的状态。
“委”字的甲骨文是。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中说:“(委)像一女人负禾之形,有随行之意。本义是随行。”[20]没有讲清楚为何女人负禾就有随行之义。左民安《细说汉字》里说:“左边是一棵枯萎了的死禾,顶端弯曲下垂;右边是一个跪于死禾前的女人。所以‘委’就是‘萎’的初文。”[21]我赞同“委”的本义不是“随行”而是枯萎。这禾,依我看,并非死禾,只是“萎”了。
禾谷一萎,枝叶披靡下垂。如果忽略枝叶与主干一体,只着眼于枝叶由高处向低处的运动,就有了“落下”之义,“落下”的结果是“堆积”;如果不是物体自己坠落,或者着眼于施动者,就有了“扔下”之义;进一步表达带感情倾向的事情,就有了正面的“托付”和负面的“抛弃”“推卸”诸义。禾谷枯萎时,枝叶变软变柔,就有了“优柔顺从”之义,进而有了“听任”义。禾谷枯萎,枝叶蔫菸,没有了原来的活力,即萎蘼不振,无精打彩。
杨雄《解嘲》:“当途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22]“委”与“升”相对,即“坠落”之义,落入沟渠无人理会,即“为人所弃”。“娄敬委辂脱輓”,[23]“委”即“扔下”,表达出娄敬路遇高祖,献建都之策的急切心情。陶潜《自祭文》:“乐天委分,以至百年。”[24]把自己交给命运,即“听任天命”。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25]这里的“委”不是弃。诗中是写杨贵妃被缢而亡时,金钿、金雀、玉搔头等饰品掉落一地无人拣拾,不是说贵妃死时有意抛却饰品于地。
(三)
庄子《胠箧》:“夫川竭而谷虚,丘夷则渊实”。文后注释说:“川,山泉流出后尚未注入谷中叫川。”“丘,小山。夷,平。渊,山谷。实,满。”[26]《古代散文选注》一书里也注说:“山泉干涸,谷中无水自然空虚”,“山丘被削平了,山谷也就填满了。”[27]其实,庄子的原意并非要削山填谷。
“川竭而谷虚”,“竭”“虚”都是形容词,与之对仗的“丘夷则渊平”中,“夷”与“实”也都是形容词,不是动词“削平”“填满”。“川竭”与“谷虚”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很清楚,而丘夷与渊实之间也当有因果关系,这样才能引出“圣人死”与“大盗止”之间的因果关系。山泉注谷,泉干而谷空,自然而必然,而削山填谷,山削平则谷必满,就乖谬背理。其实,这两句与山无涉,都是谈水的。前句说水少谷空,后句说水多谷满。“虚”与“实”相反,“竭”与“夷”也相反,即“(水)干”与“(水)满”;“谷”与“渊”相同,“渊”即山谷,而“丘”与“川”也相同,都指泉水注入谷渊之前的支流,即小沟小河。“川竭而谷虚,丘夷则渊实”用通俗话讲就是“小河无水大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
“丘”即“川”这一点也可从“丘”字写法(P17)的演变中得到佐证。①甲骨文里是两山相连之形。《说文》里说“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简直就是剖面图。②两山已分开,显得沟深如壑了。大地“一”上的“M”形像弯腰垂手身体相背的两个人,这正是“背”之初文“北”。所以“丘”也写作“丠”。③金文“丘”中相背的两个人手已缩到半空,已看不出原来的“山”形。④齐刀背文里的“丘”,既不像两连的两山,也不像相背的两人,却像倒插在地上的两个镢头。⑤纵横家书里的“丘”字变成了“斤”字,只是中间断开着。
追根溯源到甲骨文源头,可见“丘”字的两山相连之形。其焦点应是两山之间的凹形,而不是两边的山。“丘”字最初当指“山间沟”,而不是“小山”,而“丘夷”则是说“山沟里水满与岸平”,不是将小山削平。
(四)
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文后注释说:“刚强的东西自己导致折断,柔弱的东西自己导致约束。柱,通‘祝’,这里当‘断’讲(从王引之说,见《读书杂志》)”[28]何谓自己导致约束?难道是柔的东西比如绳子自己缠住自己?由“柱”到“祝”再到“断”,穿凿牵强。“柱”作动词是“支撑”,作名词是“柱子”;“束”作动词是“捆绑”,作名词是“用来捆的东西”。坚硬的东西就会用作柱,柔软的东西就会用作束,都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自取”与下文的“言有召祸,行有招辱”的“召”“招”字同义。
(五)
《诗经·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对于“靡室劳矣”,注释说:“没有家务劳动,意思是丈夫还爱自己,不使自己从事家务劳动。靡,没有。室劳,家务劳动。”[29]这么解恰好解反了。“靡室劳矣”不是“没有家务劳动”,而是“什么家务活都干”,这样才与下句“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相一致,都是说辛苦劳作。上一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也是诉苦抱怨,中间怎么会插上一句“丈夫还爱自己”的格格不入的话语呢?
《汉语大词典》上解释“靡劳”为“无休止地操劳。清郑世元《卖妇行》:‘讵谓同林栖,中道忽相捐;自我归君室,靡劳尝忧煎’”,[30]可以参照。北大蒋绍愚教授的视频讲解中说:靡室劳(而不为矣)靡有朝(不如此)。这两句只强调她的结婚后困苦的生活。家中所有的事她都做,而且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子。这么解释也通。
(六)
贾谊《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文后注释说:“岁恶,年成坏。入,纳。不入,指纳不了税。”[31]这里的“入”,应该不是纳税,而是收成。句子是说碰上坏年景,庄稼绝收,民则卖爵卖子。“入”若解作“纳税”,或许纳完之后啥也不剩,一样得卖爵卖子。“入”的参照点是民,是民不入,而不是官不入或上不入。纳税对民而言不是入而是出。
(七)
李密《陈情表》:“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文后注释说:“矜,自夸。李密这样说是怕晋武帝怀疑自己拒不出仕是以名节自矜。[32]”书中常用词讲到“矜”时,“自夸”一义也是用“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作例子。
其实,“不矜名节”之“矜”解作“自夸”,是南辕北辙,搞错了方向。李密是在自谦自贬,说“我本是追求宦达、不顾名节之人。”若说“我本图官位显达,不以名节自夸”,这哪里是自谦?说“我这人很谦虚”的人已不谦虚,说自己“不以名节自夸”的人恰恰是在自夸。“不自夸名节”是自打嘴巴,也与上句“本图宦达”的自谦语气相冲突。
“不矜名节”是“不自夸名节”还是“不顾惜名节”,并非多么难于廓清的问题。《古文观止》里注释说:“言我本谋为官职,非隐逸以名节自矜。密以蜀臣而坚辞晋命,恐晋疑其名节自矜,故作此语。”[33]如此注疏,并无不妥,只是这里所说的“自矜”仍是“自惜”,“自重”,而不是“自夸”。再退一步,注疏里的“自矜”即便是“自夸”之义,我们也不能以注疏里的“自矜”去替代原文里的“矜”字,因为“自矜”是“自夸”,而“不矜名节”之“矜”却是“注重,顾惜”,二者泾渭分明,判若霄壤。
(八)
1、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诗后注释说:“这句是说,指挥若定的本领,萧曹犹有所失,也就是说萧曹不如诸葛亮。”[34]是的,这句是说诸葛亮胜萧曹,但“失萧曹”不能解作“萧曹犹有所失”。这个“失”字不是“失误”。说诸葛亮指挥若定,怎么会突然转到萧曹有没有失误上去呢?诸葛亮的从容与萧曹二人的失误如何联系上?译为“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前后关联上了,但“失”解作“失色”也不妥,因为“失”的并不是“色”。“失萧曹”是“失”的使动用法,即“使萧曹失”。《汉语大字典》里解释“失”字,有一义为“不见”“消失”,用的例子正是“指挥若定失萧曹”。这样解才是恰当的。
就这一联的对仗来看,“见伊吕”与“失萧曹”,一“见”一“失”正相对。诸葛亮把萧曹二人远远抛在后面,望不见影了,正是“失”。
2、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注释说:“失,指失策。全句的大意是:遗憾的是出兵想吞并东吴,作错了。”[35]何以确定“失”字指“失策”而不是“失败”或“没有达到愿望”呢?刘备亲征东吴,诸葛亮谏而不能止,不能算诸葛亮“失策”。解作“诸葛亮遗恨的是刘备失策去吞并东吴”,意思虽然可通,但如此添字曲解实为不妥,因为“遗恨失吞吴”句面上并没说“失”是“刘备失”。况且,这么解“失”字,使诸葛亮的遗恨游离于诗的主题“八阵图”之外,彼此了无关涉,而起铺垫转承作用的第三句“江流石不转”徒成虚设,不见照应。
《杜工部草堂诗话》里说:“东坡苏子瞻《诗话》曰:‘仆尝梦见人云是杜子美,谓仆曰:“世人多误会予《八阵图》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世人皆以谓先主武侯皆欲与关羽复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我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意,此为恨耳。”’”[36]梦中子美所言,也未必子美真意,而是苏轼的理解。若据苏轼梦来解杜诗,其荒唐程度也似痴人说梦。
刘逴说:“孔明以盖世奇才,制为江上阵图,至今不磨。使先主能用其阵法,何至于连营七百里,败绩于猇亭哉!欲吞吴而不知阵法,是则当时之遗恨也。”[37]金圣叹《杜诗解》中说:“失阵图之意,而空存阵图之名,非孔明之恨而何?”[38]
反对把“失吞吴”解释成“没能吞并吴”的人,会引诸葛亮话以证明“吞吴”非诸葛亮之意。诸葛亮曾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39]实际上,证实了诸葛亮无吞并东吴之心也没有意义,因为诗是杜甫写的,诗中写的是杜甫眼中的诸葛亮。与其说是诸葛亮“遗恨”,不如说是诗人为诸葛亮抱恨。他凭吊八阵图遗迹,目睹江流冲激之中,石阵累然,似乎依旧诉说着五百年前诸葛亮的遗恨:奇阵未得用,空留奇阵名,人事已尽,天命难违。
“江流石不转”句,不单单是指江水冲激,石阵不变。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说:“‘江流’句,从句面看似写聚石不为水所冲激,实已含末句“恨”字之意。……‘石不转’有恨不消之意,知此句五字亦非空设。”[40](P73)此句暗用了《诗经》“我心匪石,不可转也”,也在说岁月如江水流逝,遗恨如磐石不变。
[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10页.
[2][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第2页.第2页.
[3][周]左丘明[晋]杜预[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3页.
[4]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10页
[5]韩兆琦等.古文百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第6页.
[6]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20页.
[7]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8]张馨 编.尚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第23页.
[9]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10][宋]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第50页.
[1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12][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1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页.
[14]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15]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16]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17]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18]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19]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20]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K].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第页.
[21]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第页.
[22]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2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24]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25]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26]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27]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著.古代散文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第页.
[28]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29]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30]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页.
[3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32]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33][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 第页.
[34]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35]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36]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37][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38][清]金圣叹选批.金圣叹批唐才子诗·杜诗解[M].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39][西晋]陈寿著.三国志[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第页.
[40]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73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