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文学常识著名的诸子百家
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世界文化名人。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在道教中被尊为“太上老君”、道祖。《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是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的一部著作。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无为而治”,理想的社会则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中还包含有大量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名句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上善若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计20篇。《论语》中的名言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
孟子名轲,字子舆,世称“亚圣”,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言论,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孟子》中的名言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等。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唐时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且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坐井观天”、“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越俎代庖”、“呆若木鸡”等寓言故事出自此书。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道家学派重要典籍之一。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则,《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出于此书。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主要作品为《荀子》,《劝学篇》为其中的第一篇,最具代表性。《荀子》中的名言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另荀子著有《赋》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以赋名篇的,对汉赋的出现产生了较大影响。
韩非子后世称“韩子”或“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其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此外,《韩非子》中还有许多为人耳熟能详的名言: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欲速则不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