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走进孟子第03讲列传与位置

发布时间:2021/3/21 1:55:04   点击数:

走进《孟子》

第03讲

年10月24

景严法师讲述于巨野垤泽精舍

走进《孟子》行愿者听打整理

(大家请合掌)

0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各位居士同修:

我们今天接着学习儒家的经典——《孟子》。

前两节课介绍了孟子所处战国时代的一些大背景。周朝礼崩乐坏,天崩地裂,传统秩序已经崩塌。不管是诸侯、贵族还是老百姓,在一个失序的状态下都很痛苦。所以那时代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怎样建立、建立什么样的秩序就很重要。在这大动荡时代就出现了诸子百家,他们都是热心肠的人,都想提供自认为合适的秩序方案,于是就出现了百家争鸣。

对传统周礼的态度大概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稍微调整,恢复周礼,主要以儒家为代表。一类是认为周礼坏透了,应该建立一套新的秩序,比较激进、革命,以韩非子、商鞅、李斯等法家为代表,彻底否定传统,建立大一统的军国主义秩序。这是弱肉强食的世界,由力量最强大的人统一世界,儒家称之为霸道政治。还有一类对传统是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传统无所谓好、无所谓坏,是自自然然形成的,崇尚顺其自然,是道家、阴阳家们的态度。一种是左的,认为周制很好;一种是右的,认为周制很坏;一种是无所谓好无所谓坏,顺其自然。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最终哪一家获胜了?从短期看、从当时看,法家获胜。诸侯们很欣赏法家,影响力最大,可以弱肉强食,吞并别的国家。从战国时代来看,法家是高歌猛进,似乎法家赢了。但是我们读历史都知道,秦始皇一旦统一了六国,法家的秩序也就随之崩溃了。法家讲弱肉强食,把所有的都吞并了,没得可吞了,怎么办?吞并自己的逻辑行不通,很快内部产生大的动荡,导致灭亡,到了汉朝又重新把儒家推出来。我们讲是几句话的事,在历史上是几百年的事。

在战国时期,儒家很不吃香。孔子周游列国,现在听起来到国际间旅游,多爽呀。要知道那时候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孟子也是这样,在齐国、魏国、梁是很落魄,生活很困窘的。他们的思想政治主张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诸侯们普遍的认可。

这就有一个问题提出来,孔子、孟子明明知道自己的主张在当时不可能被采纳,为什么还傻乎乎地要提倡?因为守护这套主张,还导致他们的生活很窘迫,他们个人做出那么大的牺牲,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守护的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超越时空的价值,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他们甘于放下自己现实的功名利禄(所谓的成功,所谓的幸福),心甘情愿地守护这套伦理价值?以前讲《论语》的时候,我也给大家提出过,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生活条件差极了,“人不堪其忧,”一般的人受不了这种生活,但是“回也而不改其乐”。生活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之下,居然每天还笑嘻嘻的,自得其乐。这是很奇怪的事情,一般人不可理解。这恰恰就是儒家文化,不管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整个国家,乃至对于整个天下,拥有的超时空价值。每个人不可能一辈子一帆风顺,古人说“三穷三富不到老”,邓小平还要三起三落。在成功的状态下,在顺缘的状态下,那没得说。在逆境的状态下,还能保持住这种乐观精神,还能坚守自己的操守,能够用平和的心态度过难关,就值得思考。

人总是难免面对一些痛苦,要么是身体上的疾病,要么是经济上的困苦,要么是政治上的压迫,要么就是战争中妻离子散、背井离乡,面对这些痛苦,人是需要一种超越性的精神来度过的,这种精神恰恰是儒家提供的。儒家不是现实主义者,有一点点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在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中,显得尤其有价值。

前边两节课讲了第一个主题:孟子的时代背景。这节课介绍第二个主题:简单介绍孟子。

要了解孟子这人,知人论世。介绍孟子的时候,也兼带着会把孟子同时代的人物简单介绍一下,他们都比孟子风光得多。司马迁写的《史记》中有一篇文章《孟子荀卿列传》,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是为孟子和荀子立传。但这篇文章写得也很奇特,题目是给孟子、荀子立传,实际在这篇文章里写孟子和荀子的生平内容很少,就寥寥几句话,却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孟子同时代人的一些事迹,这里面有很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这节课把这篇文章简单读一遍。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这本书,读到梁惠王问怎么样有利于我的国家的时候,不免掩卷长叹,可叹!可悲!追逐功利确实是一切惑乱的根源。孔子之所以极少说到功利,就是为了时刻对于惑乱的根源加以防范,所以老先生说,一味地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就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从天子到普通百姓,追求功利所带来的恶果有什么不同的呢?

这是太史公司马迁的感慨。下面开始介绍孟子。“孟轲”,就是孟子。“驺”,现在山东邹城一带。他出生在公元前三百九十年,距离现在两千四百一十年,邹县马鞍山西麓的凫村。孟轲属鲁国孟孙之后(以前讲过鲁国有三家——孟孙、叔孙、季孙),后来家族破落,就迁到了邹。他跟子思的弟子学习,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是跟曾子学的,所以孟子跟孔子隔了四、五代。“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学成之后就到了齐国,准备说服齐宣王实施王道,“宣王不能用。”齐宣王不理他。“適梁,”于是又到了梁,就是魏国的国都,现在的河南开封一带。“梁惠王不果所言,”梁惠王虽然对他也很客气,但是也不能够用他的主张,“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认为孟子的主张非常迂腐。用现在的话说,孟子那套主张在那时完全不合时宜。那时候谁吃香啊?秦国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楚国、魏国用吴起,吴起是大军事家,会打仗。齐国用孙膑、田忌等人,也是富国强兵,使得东面的诸侯国都乖乖听齐国的话。那时候齐国的威望有点像现在美国的影响力,只要一发话,下面的小老弟们个个都听他召唤。那时候讲究的是合纵连横,各个国家结盟形成强大的军事力量,以攻伐为贤,谁能打仗谁就是爷,谁拳头大谁说了算。

这么几句话其实几十年就过去了。

孟子到晚年,看到自己的道也行不通,所以就退下来,回到家乡跟弟子万章等几个人著书立说,形成《孟子》七篇。

到这里孟子的列传就算写完了。短短的几句话,后面大量的篇幅是写跟他同时代的那些风光的人。

齐国那时最强大,先后出现三位邹子,在当时的齐国都是赫赫有名、红得发紫的人物。第一个叫邹忌,我们中学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他很善于说话,所以被封为成侯,而且还做宰相,比孟子的时代稍微早一点点。

本段主要介绍邹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是道家人物。他的一些说法,对我们中国人影响蛮大。他有一个宏大的世界观,讲阴阳变化。他对历史的看法是受五行所节制,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克。一个朝代代表一个德,下一个朝代对这朝代又起到克制的作用。这套五行循环学说,到汉朝的时候被董仲舒借用。

他的世界观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颠覆性的,他说,中国在世界上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屿。不要觉得中国史上写的中国有九州(大禹当年治九州),现在讲的九州跟上古讲的九州不是一回事。中国的九洲合起来,属于一个大洲——“赤县神洲”,现在我们也说中国称为赤县神洲。赤县神洲是世界的九大洲之一,不要觉得中国就代表天下了,中国只占世界九分之一而已。这大的九洲之外,就是汪洋大海。他给我们构造出一个很宏大的世界观,给中国人提供了非常浩瀚的想象力。大家不要小瞧这种想象力!像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就是人类想象力的一个实践。要没有想象力,人类社会不可能进步。

他这套学说提出来之后,当时的这些诸侯们听得如醉如痴:噢!世界这么大!而且其他洲上还有其他的人类。他虽然讲这么多,听起来似乎宏大不经,但是归根结底落脚在哪里?“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落脚归结到道德仁义,归结到“节俭”上来。这种学说很吸引人,但是没办法落实,所以那些诸侯贵族最初接触到的时候,感到很惊奇,也想身体力行,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行不通。

在当时他的影响力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史记》上记载:

邹子在他的祖国齐国,开始名声大振。

后来他又到魏国去,“梁惠王郊迎”,梁惠王亲自出城,到郊外迎接他。好比现在来了贵宾,我们的国家领导人要亲自到北京城外去迎接。这要多大的面子,“执宾主之礼”。

“适赵”,到赵国去。赵国的“平原君侧行撇席”,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那更谦卑,迎请的时候不敢跟他并行,要侧着身体行,“往前面走,往前面走……”到了座位还要拿袖子擦擦灰,“请坐!请坐!”

“如燕,”到燕国去,燕昭王更是恭敬,“拥彗先驱”。“彗”就是扫帚。这是古代的礼节,迎接贵宾的时候要拿个扫帚在前面扫地,表示迎接贵宾。而且“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以国君之尊还要向驺衍请教:“我做你徒弟行不行啊?”“筑碣石宫”,还专门给他建了个碣石宫,让他住在这里。

这是太史公发的感慨。

太史公说,驺衍受到的礼遇,跟当年孔子的遭遇那是天壤之别啊!孔子陈地绝粮,在陈蔡连吃的都没有,弟子们都饿晕了。孟子,在齐梁也受过困。一个那么受礼遇,一个那么受冷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所以太史公就提出来一个问题:“像孔子、孟子这样的人,难道他们有迎合世俗、苟且求合之意吗?”这就彰显出孔子、孟子的这种不苟且,坚持自己独立人格的一种精神。坚持这种精神,当然跟那个世界没办法相合。就好比拿着一个方隼对着圆孔,能放进去吗?一个螺丝对应一个螺丝帽,螺丝是圆的而螺丝帽是方的,能够合得上吗?肯定合不上。所以,孔子、孟子遭受冷遇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这就表明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

伊尹(伊尹是商汤时候的贤相)为了接近商汤,特别钻研厨艺,结果引起商汤的注意,一交谈,原来还是个大才!于是就用他做宰相,帮助商汤成就事业。

百里奚为了接近秦穆公而养牛,后来也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

像伊尹、百里奚为了完成他们的理想,一开始先委屈一下自己,先是迎合然后引导对方施行自己的主张。像驺衍这样人的言论,虽然越出常规,也许也有像百里奚、伊尹这样的想法吧。太史公对这种做法不置可否,不做评论,只是把这种说法写出来。这是一种态度。

这种做法类似于佛教常说的一句话:“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虽然你做的不对,但是我不能一开始就否定你,先顺着你,然后再引导你向佛。很多大菩萨都是这么引导众生的,一开始就直杠杠地把佛教的清规戒律拿出来,很多人就给吓跑了。

像驺衍这样的人,当时在齐国很多,就例举了几个人。

重点介绍淳于髡神奇的事情。

淳于髡也是齐国人,博闻强记。他比较佩服齐国的宰相晏子,特别善于察言观色,而且他对人的观察可以深入到骨髓。

梁惠王为了见他,专门把左右的侍者都屏退下去,单独与他交流。但是淳于髡见到梁惠王,只是笑就是不说话。梁惠王觉得自己可能哪个地方做得不好,于是过几天又接见他,他还是一言不发。

这下子梁惠王就毛了!骂那个向他举荐淳于髡的人,“你推荐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啊?你说他的才华管仲、晏子都比不上,但是我屏退左右,专门单独会见他,他两次都一言不发!难道是因为我不配跟他说话吗?到底怎么回事啊?”

推荐他的人也感到有点匪夷所思,就赶快去问淳于髡:“先生怎么回事啊?”

淳于髡就说,“不是我不愿意跟他说话,是大王的心不在我这里。我第一次见大王的时候,王的心思在哪里呢?在车马游猎上,他想去打猎。第二次我见君王的时候,他的心思也不在我这里,在哪里呢?在女色上。我一看他心思不在我这里,我为什么要给他回话?”

于是客人就把这一番话回报给梁惠王,惠王听了大吃一惊!“这位先生真不得了!他把我的隐私都给看出来了!”“第一次,我准备要见他的时候,正好有人给我进献一匹千里马。我还没来得及过目,刚想去试骑,淳于髡先生来了,没办法,赶快把马拉下去。虽然我为了维持礼节,单独跟淳于髡先生见面,其实心还是牵挂着那匹马。哎哟!他怎么知道的?第二次约见淳于髡先生的时候,正好外国有人给我进献了一位特别会唱歌的美女。我正准备跟这女孩子交流交流,先生又来了。没办法只好让这美女先回避下,但是心还是放在女色上面。哎哟,这个怪我,对不起!这位老先生不得了,是个圣人。”

于是梁惠王第三次约见淳于髡。

这次是诚诚恳恳见面了。两个人连续对谈了三天三夜,谈得非常投机,完全被淳于髡先生折服了。于是梁惠王就想把宰相位置给他,但是淳于髡说,“我是山野闲散之人,大王你要是能听我的话,实施这些主张就可以。实施这些主张的人,不一定是我。”坚决不干,所以梁惠王送他马车、成捆的丝织品,厚重的玉壁,还送给他黄金一百镒。但是淳于髡先生,终身没有出来做官。

他的表现有点道家隐士的味道。这些人都是有心于世道的人,走的路跟孟子的人生形态不一样。他们多多少少都有点神奇的东西,靠这点神奇的东西先把国君的心收回来,然后再告诉道德仁义方面的事情。这样的人,虽然能够收国君的心,但是真正行王道能不能做得到呢?也做不到,只是个人在当时名声很大罢了。

其他的人一带而过。然后又介绍驺奭,第三位驺子。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特别会说话。到现在,齐国人都有这个传统。齐国就是现在山东沿海这一带(烟台、青岛、淄博),那里的人跟鲁国人说话风格不一样。他们说话海阔天空,爱说大话,就是从三位驺先生这里留下来的传统,一直到现在都这样。鲁国人说话就比较直爽、质朴一点,没有那么多的大话。

这些人在齐国遭遇都很好,除淳于髡不出来做官之外,其他的人都被任命为列大夫,并为他们在四通八达的街市旁边修建宅邸、高门大屋,以此来尊崇他们。也以此向各国的宾客显示,齐国能招致天下的贤能之士。当时齐国摆出一种很高的姿态——只要是贤能之人,到这来都有官做,待遇也都很好。

在这些人里面,又出现一个人物——荀子。

荀卿赵国人,五十岁来到齐国。

当时齐国驺衍的学说迂曲浮夸,富于雄辩的精神;驺奭的著述徒具空文,难以实施;如是果与淳于髡相处久了,往往能够听到一些有益的言论。因此齐国人有个顺口溜,“谈天说地数驺衍;锦绣文章数驺奭;智慧过人数淳于髡。”这都是当时齐国有名的人。

这些人跟孟子的形态都不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能够得到君主的宠幸,每个人都被封为大夫,国家还给分一套房子。

这是讲到荀子的简单历史,荀子在齐国,也很风光。

那时田骈这些人都已经死掉了。慢慢到齐襄王在位,荀卿的资历成为最老的。所以当时封列大夫的时候,他也是列大夫之一,而且三次做祭酒。祭酒是齐国最有学问的人。以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太学,在太学里主持工作的人叫祭酒。北京大学以前就属于太学,是政府办的大学,荀子相当于连着做了三任北京大学的校长,国子监的祭酒,地位很祟高。但是地位高也有不好的地方,会招致羡慕忌妒恨,就有些人在背后捣鼓他。荀子一看不好,于是就离开齐国来到楚国。

当时楚国的春申君是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给了他一块封地,让他做兰陵令(兰陵,现在在山东临沂地区)。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没有了靠山,做不了兰陵令。就定居在兰陵,荀子家族在兰陵几百年都是旺族。

荀子晚年收了一个学生李斯,李斯后来在秦国做宰相,协助秦王嬴政统一了天下。

一般人会把荀子归为儒家,严格地讲,他的思想已经不是很纯正的儒家了。他开了一个法家的传统,李斯、韩非子都是他的学生。儒家遵照传统“法先王”,而荀子提出“法后王”,“法先王”的核心精神是王在礼下,天子也要遵循这套游戏规则。这套游戏规则不是某一个人定的,是经过几百年,千千万万人的博弈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代表了天道。所以周礼这套秩序有某种普世性、公平性、合理性。荀子认为,先王之道反正也守不住了,干脆另外开辟一个王道——“法后王”。谁来做后王?谁的拳头大,谁做后王。到了李斯,谁能统一天下谁就做王。靠什么统一天下?军事力量!这种军国主义的始作俑者,就是荀子。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对荀子是有批评的,他带了一个不好的头。到了“法后王”的时期,政治逻辑就变了,不是“王在礼下”了,而是“王在法上”。法是谁制定的?是王制定的。法适合于谁呢?适合于王下面的这些人,法是治你们的。法管不了王,这是政治逻辑极大的本质变化,是法家提倡的,导致后面二千多年集权专治的政治形态。如果要追根问底,荀子的责任是逃不掉的。

荀卿也写了一些书,他自认还是儒家。世界需要秩序,我们想办法把这秩序定出来就好。他的用心是好的,但这种好的用心带来的结局是不好的。他死了之后就葬在兰陵。

历史的发展,并不以我们善良的愿望为转移。佛教里常讲,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减劫,基本特点是,一切美好的事物没有力量,一切恶的事物都很吸引人、很有力量。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显得脆弱。孔孟之道好不好?好,但是没有力量。强权好不好呢?不好,但是强权有力量,所以就导致中国人很现实,崇尚力量。中国向来是官本位,谁官大听谁的。

下面又介绍了几个人物。赵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挑起离坚白和同异的争论,还有剧子。魏国也出现了叫李悝,也是法家,倡导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楚国出现了尸子、长卢。齐国的阿邑也出现了吁婴。他们的著作也广泛流传,这里就不再论及了。最后又提到一个人物。

墨翟是谁?墨子。墨翟是宋国的大夫,精通防守御敌的战术,提倡节约用度。有人说他和孔子同时,也有人说他在孔子之后。

简单提一下。墨子在战国后期影响力非常大,因为墨子走的组织化路线。

法家走入体制内。儒家不进入体制内,就在社会上办学搞教育。墨子既不是搞教育也不进入体制,自己组建组织,在各个诸侯国设立分支机构,类似现在各地办分公司似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组织,每个国家组织领头的人叫巨子,所以在战国时期他的影响力非常大。

墨子最早形成的组织类似于现在的志愿者,大家都有共同的理想。“唉呀!现在天下太乱了,我们要维护世界的和平!”怎么维护世界的和平?不能光说,要有实力,要有行动。所以他们组建了一些志愿者的团体,每个国家都有。哪个国家打仗了,这些志愿者过去做什么?类似于现在世界红十字会——救援。最好能够制止那个地方的战争。所以墨子这个人也不得了。

这种组织化的路线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政府不允许社会上有这种跨国的强大组织,就取缔。但事实上也取缔不了,于是这些巨子组织开始转入地下,就形成了我们中国的帮会传统。帮会的祖师爷就是墨子,像解放前的青帮、洪帮,四川一带袍哥、天地会。他们都有一个旗号——替天行道,像墨子当年也是替天行道,属于最早的国际和平组织。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也就是一两句话就介绍过去了。因为这些人在历史上都没能够成为主流的形态。真正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主流的,是法家和儒家。法家代表了现实主义、强权主义;儒家代表了理想主义的、普世主义。这其实也是我们人性的一种反映。

人性有二重性。每个人身上都有动物性的一面,追名逐利、崇尚现实、崇尚力量。但是只讲现实肯定不行!会导致人类社会变成动物世界。人在受苦的时候,良心就会发现,“哎哟,不能这么过日子。”所以,人在受到极苦的时候,就会追求道德性的一面,讲究良心、讲究普世性,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理想主义跟现实主义就在博弈,最终达到一个均衡点。

个体是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战国时期谁占了上风?就是现实主义,强权主义,霸道思想占了上风。于是国与国之间开始互相征战,没有什么道义可讲。《韩非子》里把人性最丑陋的一面给揭示出来了。人与人之间哪有什么道义可言?“不对呀,夫妻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也有道义呀。”韩非子说:“别扯淡了,夫妻之间也没有道义。比如你是个国君,你的那些妻子们,她们真的是爱你吗?根本就不是。假如说某个妃子生了儿子,她马上就想如何把这儿子立为太子,立了太子之后,她就开始盼着你快点死,将来太子可以继位。你以为你的妻子是爱你的?人都是自私的!“父子之间总是有道义的吧?”韩非子说:“你别做梦了,父子之间也没道义可言。别看儿子们一个个在你面前装得毕恭毕敬,私底下都干了些什么,你不知道吗?”韩非子把人性里最丑陋的一面撕开了。国君要想把国家统治得好,就不能讲道义,要靠权谋,靠订立一种铁面无私的制度来管理国家。怎么管理?两大法宝:第一个就是赏,第二个就是罚。只要做到赏罚分明,才可能治天下。用道德治天下,天下早就被别人抢走了。是这一套逻辑,很可怜这套逻辑,诸侯都认可。为什么叫战国?整个战国就成了动物世界,你杀我、我吃你。几百年下来,最终谁获胜了?没有一个获胜的,六国都灭了吧?斗来斗去都把自己斗死了。最终秦始皇赢了,真的赢了没有呢?他也没有赢。秦国几百年的基业,好不容易统一天下,结果崩盘了。最终,有没有真正的受益者?一个都没有。

所以到了汉朝,痛定思痛,发现光靠现实主义的逻辑不行,还是要讲究一点良心、讲究一点道德。儒家的理想主义才开始抬头,慢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这只是面上说,骨子里法家的东西丢没丢呢?没丢。只不过把法家这套想法给深深埋在心底,就形成了中国的一个政治传统“内法外儒”(“阳儒阴法”)。穿的衣服是儒家的,讲究合法性,天子爱臣民,官员都是老百姓的父母官。真的是百姓的父母官吗?不是。骨子里是为了维护他的统治,深层次的政治逻辑还是法家的那一套,但是法家逻辑拿不到台面上说了。战国时期完全堂而皇之把法家的东西拿过来,现在不敢了。这不敢也有好处,不敢明目张胆搞强权。

这就是理想主义对现实主义的一个约束,最终慢慢形成一种平衡,当皇帝的、当官的也不敢太剥削老百姓。剥削得过份了,儒家的传统就要来抵制一下。但是儒家的传统也并不能完全把法家的传统清除掉。毛主席有一句话:“百代皆行秦政治。”一语道破天机!中国两千年的政治体制基本上都是秦政,儒法之争是中国政治两千年的主线,他看得很清楚。这儒法之争的核心本质其实就是人的两重性,人的理想性跟人的动物性之间的博弈,最终达到均衡而已。法家代表了人性中的恶,现实性、动物性、物质性、功利性,儒家就代表了人性中的善,理想性、道德性、合法性、正当性。

讲到这里就把《孟子荀卿列传》讲完了。

下面讲第三个主题:孟子在儒家传统当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或者说孟子跟孔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孟子·离娄下》有句孟子的自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我生的很晚,很遗憾,不能做孔子的徒弟,但是我私淑他。”没见过老师的面,但是内心很仰慕,愿意追随学习,就叫私淑弟子。这句话代表孟子跟孔子之间的关系,这是孟子亲口说的。私淑诸人包括了子思,有人说他是子思的弟子,专家们考证说不是,他并不是直接跟子思学的,是跟子思的门人学的。在《孟子·公孙丑上》有句“伯夷伊尹皆古圣人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古代的圣贤很多,像伊尹、伯夷都是古代的圣人。但是孔子是“圣之时也”,是与时俱进的圣人。所以,孟子内心的愿望跟孔子学习。这也表示他跟孔子的传承关系。在《孟子·万章》有句“孔子之谓集大成。”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要想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到谁那里来学习?到孔子这里来学习。这里的意思也意味着孟子认为学的是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局限于某一家,这是儒家,这是道家,这是法家。在《孟子·公孙丑上》还有“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自从有人类以来,讲道德文化,没有比孔子再伟大的人了。言外之意,孔子是人类的圣人,孟子对孔子的景仰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孔子在孟子心中是高山仰止、泰山北斗似的人物。从这几句来看,孟子是自觉学习、传承、弘扬孔子思想的人。孟子这种伟大的思想,在活着的时候其实影响力并不大,但去世以后历史的实践证明他的这些政治主张、他的关于人性的思想,是超越时空的真理。越往后大家越推崇孟子,最终慢慢把孟子尊称为亚圣!什么叫亚圣?第二,仅次于孔子。佛教里推崇龙树菩萨,尊称为第二佛陀。孟子就相当于龙树菩萨在佛教里的地位,或者说龙树菩萨就相当于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汉传佛教八大宗派都尊奉龙树为祖师,所以龙树菩萨称为八宗共祖。龙树菩萨也是整个佛教文化的集大成者。类比一下,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孟子又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当然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通过后面的学习也能看到孟子跟孔子之间也还有差别。孟子特别强调“义”,孔子强调“仁”。所以,孔孟之道就是仁义,儒家文化就是仁义之道。“仁”最早提倡的是孔子,“义”最早提倡的是孟子,这是一点不同。他对于孔子的思想有继承也有发展。再一点不同是两个人性格、气质上的不同。孔子说话都是温文而雅,很含蓄,不直白,需要咀嚼咀嚼才能知道孔子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不锋芒毕露,而且说话很少,很简短的一句两句话就说完了。我们读《孟子》就知道孟子不是这样。第一,孟子说话很冲,不客气,甚至那些君主不合他的意,就骂他们。他骂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他批评人不像孔子那么温和,直杠杠地就批评,锋芒毕露。他口才很好,辩才如滔滔江水,也是他跟孔子的不同。孟子有点英气逼人,很有点山东人那种直杠杠的豪爽性格。孔子不骂人,我们读《论语》,孔子几乎没有骂过人。当然偶尔逼急了也会骂两句。比方他骂宰我,也骂得很含蓄,“朽木不可雕也。”腐朽的木头再去雕像是雕不出来的,也就到此为止了。为什么我们学《孟子》之前要花两、三节课的时间,把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把孟子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讲给大家听?有这些背景知识,再学《孟子》原文的时候,就不会是干巴巴的,有很丰富的内涵。孟子在那时代里为什么这么说,就更能同情他、理解他。如果没有时代背景支持,往往觉得孟子说的话很武断。比方谈“义”、谈“利”,他说大王何必要谈“利”,咱们直接谈“义”。好像他对“利”是贬低的,其实不是。那时代所有的人都在谈“利”,既然大家都在谈,那我就没必要再谈了。并不是说孟子对利益、对现实不屑一顾,不是的!加上孟子要强调自己的观点,有的时候说得比较直一点,比较激烈一点。大家了解他处的那个时代,这样对孟子的思想才有客观、公允的了解。从下节课开始,我们转入《孟子》正文的学习。

好,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

附本文档行愿者:

听打:净月慧远任蕾钟欣慈明净颜胡相揖

一校:武锦红妙音宝珂

二校:兰若云安黄敏敏

整理:净旭

复核:梅宝1103

年11月29日星期日

景严初校于成都紫石院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收听本讲录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315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