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打卡年12月21日教基打卡营
1.B。
2.A。解析:华生过分强调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D。解析:神经系统属于遗传素质。
4.D。解析:爱尔维修的该观点是教育万能论的代表观点,夸大了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5.D。解析: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于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6.D。解析:生下来就知道,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都是强调遗传的作用。
7.A。解析: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具有一定的顺序的。如身体的发展是按着“从头部向下肢”和“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方向”进行的。儿童的思维总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他们的记忆总是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教育工作就要适应这种顺序性。马克思曾经说过:“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应当按不同的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又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进行,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主张及早地把儿童置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以利于智力开发和早出人才。例如年美国的心理学家布卢姆发表了题为《人类特征的桅顶性与变化》的研究报告,他认为“个人的智力成熟从出生到4岁发展到40%;4岁到8岁再发展到30%,8岁以后发展身下的30%。……如果儿童在这非常重要的早期岁月中得不到理智的刺激,他们的学习能量就受到严重的妨碍。”早期教育的主张是对的,但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还应该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去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否则,是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
8.B。
9.A。解析:美籍学者伊凡·伊里奇明确主张在社会实行“非学校化”。他说:“多少世代以来,我们企图提供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可是,迄今为止,这种努力失败了。”而麦克汉卢说:“一旦孩子离开电视屏幕而去学校上学,他们只会退步。”主张“学校消亡论”的人认为现有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具有非人性化的弊端,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随着历史的进步它势必趋于消亡,或被新的教育形式所取代。当然,大多数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但同时都指出未来学校的功能及其组织结构将会发生变化。
10.A。解析:三因素论来自于凯洛夫的《教育学》。
11.A。解析:柏拉图是内发论的代表,主张“学习即回忆”。
12.D。解析:柏拉图主张内发论,华生和洛克主张外铄论,施太伦主张二因素论,其观点为:“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实为内在的品质及外在的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13.B。解析: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于人的发展是有影响作用的。很明显,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不可能培养他成为一个画家;一个生来失聪的孩子,就很难把他培养成为音乐家;一个神经活动灵敏、智力超常的儿童,就给教育工作减少一些困难,比较容易教育成才;一个在禀赋的某些方面比一般人优异些的人,如果后天得到适宜的培养和努力,他就可以在某些方面比一般人发展得快一些、高一些。一个天生的弱智儿童,就会给教育工作带来困难。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22.8万名儿童,发现低能儿约占3%一4%,而低能儿中有50%以上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其中父母低能与近亲配婚而造成遗传缺陷的占相当比例)。所以,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据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优生优育问题。
14.A。解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荀子的观点,体现了环境的作用,但是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作用,所以B、C错误,D选项本身正确,但是与题干无关,选择A。
15.D。解析: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主观能动性起到决定性作用。
16.C。解析:此题易错项A,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BC。
18.ABCD。
19.ABD。解析:外铄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即荀子、洛克以及华生。
20.CD。
集合教综三大模块,核心考点"一网打尽"
巩固掌握基础知识,深化提炼重要考点
电子讲义配套学,讲练结合巧记忆
口碑师资助备考,录播课程随身听
现价0.01元带回家:
↓↓↓
威海教招笔试题型是什么?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