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发布时间:2021/4/8 21:39:04   点击数:
周六读了一本书,叫做《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读完一本书之后,你还要用自己的话把这本书的主要意思讲出来,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这本书,觉得有点意思。樊登首先在引言里阐述了阅读的巨大作用。他认为,你生活中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靠读书都能解决。樊登说这句话的时候态度很决绝,不留余地,他说的不是读书陶冶情操,而是直接解决现实问题。比如爱情、升职、加薪创业,但凡你能想到的问题,都早就被人解决过了,并且把方法写成了书。那当我们想要类似的问题迷茫了无助了该怎么办?樊登说了8个字:大量阅读、答案自现。为了说明读书的好处,樊登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例子是,他创办樊登读书会的经历。樊登之前是央视主持人,对于经商创业毫无经验,一无所知。而运营樊登读书会呢是个商业机构,想要运营一个商业机构,要么你得有实际经验,要么你得有专业知识。作为主持人的樊登都没有,那怎么办呢?跟着书本学呀!樊登说:创办樊登读书会时,我所有的方法几乎都是照搬硬套,就是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做,我甚至要求员工有什么想法和改变都要告诉我,这是哪本书上讲的。这几句话听起来可能有点书呆子气,但人家确实成功了,如果非要说人家是个书呆子,那人家也是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书呆子。樊登说: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总有一本书能指引我砥砺前行。有一句情话这样说:我不善于旅行,你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对于读书来说,也可以这样说:我不善于旅行,书就是我的整个世界。”读书既然这么重要,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读呢?接下来樊登就给出了自己的基本方法,他认为最好的读书方法,就是讲书,就是一本书你读完之后,将所有高深莫测的句子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再用大白话讲给别人听。讲清楚了就说明你读明白了,你真正读明白了就不会忘。为了说明这一点,樊登提出了一组概念,叫做沉浸式学习和观光式学习。所谓观光式学习,就是为了应付,浮光掠影过一遍。经典的就是跟团旅游,叫做上车睡觉,停车尿尿,到了景点拍照,回家接着睡觉,第二天一问啥都不知道。很多人看书就是这样,一翻书就犯困,勉强看完了一个字儿都记不住。樊登也举了个例子,比如大学里的很多课程,凡登说他上大学时,c语言考了90多分,但是你要让他写一个程序,他压根儿就不会。这就是观光式学习。所谓沉浸式学习呢,和这个不一样。樊登说他有个同事叫做田军旗,人家是咋学C语言的呢?他老师从来没有讲过一次课,上来就让学生们写一个程序,完全自学。后来他们的同学全都成了很棒的程序员。由此可见,想要真正弄懂一件事儿,就要沉浸式学习,同样的道理,想要真正弄懂一本书,就要沉浸式读书,把读过的书,用自己的话再给周围的人讲述一遍,就是典型的沉浸式读书法。以下全书的剩余部分,樊登都在给我们介绍如何去讲书,你把一本书讲给一个人听,并且他听明白了,那就说明你真正读懂了这本书。真正读懂一本书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真懂了,真懂了你就记住了,这本书80%的内容你会牢牢记在脑子里,很长时间里你都不会忘,甚至成为你的骨头你的肉,融入你的血脉,刻进你的基因。上学时咱们都遇到过一种变态数学题,一个水池,上边的管子往里灌水,下边的管子往外放水,问什么时候池子能灌满。这个池子呀,就是我们的大脑,用讲书这种方法来学习,池子很快就会灌满,而且不漏!由此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呢?你脑子里东西多呀,新知识和旧知识会摩擦碰撞,产生火花和灵感,大脑也会建立起足够多的交叉和神经元连接,从而形成某种意义上的“超级大脑”,这种大脑的改变甚至可能是生理层面的改变,想想多么吓人!樊登是这样表述讲书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我现在明显感觉自己了解的事比过去多了很多,我站在讲台上经常要讲三个小时。以前,都要提前准备好一条条的列出来,再演练,现在基本不需要准备,脑海里似乎有讲不完的知识,遇到任何主题我都可以调动知识库里的内容,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我可以非常快的把这些知识归纳出第1点,第2点,第3点,条理清晰的围绕主题来论证它。看书看到这里,我想起了黑寡妇主演的电影《超脑》,普通人只开发了大脑的5%,而电影女主角Lucy,把自己的大脑开发到10%,20%,50%,一直开发到%,成为了主宰天地万物的神。可是她升级自己大脑的方式是用毒品,那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作为我们普通人,想要获得超级大脑,使自己脖子以上的部位获得爆发式提升,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读书是当仁不让的选择,而讲书,能让阅读取得最好的效果。真有这么神奇吗?樊登开始现身说法。一句话总结,如果你会讲书,你不仅挣钱很容易,而且会变得很聪明。樊登是一个主持人,并不是公共关系专家,大学里学的是播音主持,相当于你让一个司机去给一群厨子讲怎样说相声,他哪儿来的勇气呢?哎,勇气就来自读书!他花了不到块钱,买了三本危机公关的书,闭门谢客把这三本书看透吃透,就攒了一门危机公关课程。讲一次能挣到1万块钱,一讲就讲了10年。块钱三本书,产生了一两百万的收益。书中自有黄金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知识是硬通货,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高保值的东西啊。一个人会讲书,不仅挣钱容易了,而且脑子变聪明了,口才也变好了。樊登说我之前并没有现在这么能说,也没有像现在这样,什么事儿都能说出个门道,但现在比如你告诉我中世纪黑死病的情况,我知道点,你告诉我古希腊有哪些哲学家有哪些流派,我知道点,生物学的发展过程,我知道点基因科学怎么来的,我知道点儿。果蝇实验做了多少次,在哪个实验室做的,我都了解一些。还说我现在跟其他人聊天的时候很少遇到对方说一件事儿,而我完全懵的状态,如果真遇到不懂的情况,我反而会特别兴奋,马上找本书来看,一找到书,看完就知道了。通过讲书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一个人收获多么巨大!通过各种类型的讲书,你会把自己培养成瑞士军刀型的人才。啥是瑞士军刀型的人才呢?在过去你只是一把刀,你负责切割这一件事就够了,但现在你慢慢发现你还得拧螺丝,还得开瓶盖,你又要带团队,又要去谈判,又要教育孩子,所以你必须让自己具备一身武艺。以上用了很大的篇幅讲了讲书的作用和意义。下面开始进入方法论的阶段,就是到底如何去讲书,你会讲书了,也就会读书了,从而就达到了这本书的目的。讲书的第1关,是选书,也就是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一本当下值得你认真阅读的好书。选书如择友,跟着蜜蜂你会找到花朵,而跟着苍蝇,你只能找到厕所。所以要选好书,那么好书的标准是什么呢?樊登认为这得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说。宏观层面呢,一本书只有符合两个原则才是好书,一是科学性,一是建设性。那什么是科学性呢?在这一块,樊登啰里八嗦絮叨了半天,也没有说太清楚,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啊,所谓科学性的就是说,在现有的科学背景和时代特征下,这本书在得出他的结论的过程中,有没有尽量的符合逻辑。这样的说话方式可能有点拗口。举个例子吧,有一个励志小故事叫做《地图的背面人生哲理》,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牧师正在准备讲道的稿子,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停。牧师没办法,就随手把一张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他儿子说:“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   牧师以为这样会使约翰花费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这样自己就可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   但是,没到10分钟,儿子就把撕成碎片的世界地图拼好了。牧师很惊奇,他问:“孩子,你怎么这样快就拼好了地图?”儿子说:“在地图在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   牧师恍然大悟,给了他儿子2角5分钱,对他说:“谢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讲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这样的故事结构设计得很讨巧,“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听起来也是满满的金句范儿,鸡汤味儿特别浓,所以它传播很广,可是从科学性上来讲,它符合逻辑吗?从它的事实一定能得出它的结论吗?人像正确了世界地图就正确了吗?他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吗?假如这面是地图,而背面是一幅不正确的人像,比如二郞神,或者马王爷,长了三只眼,或者是周星驰电影《大内密探》或者《千与千寻》里的无脸男,那小儿子的结论是不是就要改成“只要人不正确了,世界就正确了”?再说人像也不能代表人啊,世界地图也不能代表世界呀!所以这样的故事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完全没有科学性,根本禁不起逻辑的质问,如果一本书充满这样的小段子,那就没有科学性,就不要看。好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具备建设性。它一定是试图帮你从痛苦的、复杂的、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当中,探索出一条好的路径,让你能看到希望,看到解决的方向。樊登提出三个标准,来概括一本书的建设性,一是这本书是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二是这本书是否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三是这本书是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三条占一条,就说明这本书具备建设性。所以说,科学性和建设性,就是选书的两大原则。除了宏观上这两大原则外,作者还在微观层面提出七个选书的具体标准,这些更有操作性。一是看出版机构,作者说的出版机构不是出版社,而是跟出版社合作的出版公司,好的出版公司会有品牌意识,爱惜羽毛,对自己的书要求也相对严格。二是看作者背景。作者有没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比如《刻意练习》这本书,作者是大学教授,书里有很多实验和数据,他得出的结论就令人信服,相反,一些书虽然畅销,但没啥干货,不看也罢。三是看推荐人。作者说,比如比尔该次推荐的书,几乎每一本都没有让人失望过,而有些推荐人不负责,推荐某本书是因为和书的作者关系好,抹不开面子,那你看他推荐的书,就被带沟里了。四是看好书中的推荐书单,如果一本书真的好,它一定会反复出现在别的好书里,比如《瓦尔登湖》,很多好书里都会提到它,英雄惜英雄,好书带好书,说明它是一本好书。五是书后的参考书目。你想研究某一领域,先选这一领域里一本好书,看它书后的参考书目,往往会发现这个领域的其它好书,顺藤摸瓜,由此及彼,最终整个领域的好书你都能找到。六是看内容。看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如果是真问题,这本书有没有给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或者虽然解决方案不完美,但论证过程是不是足够严谨。如果是,这就是一本好书。七是看翻译和图书印制质量。如果一本书翻译很糟糕,错别字连篇,印刷粗糙,那就不用看了。此外作者还提出一个选书的附加项,就是书单,别人列的书单未必完全符合你的个人口味或者要求,但毕竟是经过挑选的书,参考参考,往往也能淘到特别好的书。选好书之后,就开始正式阅读了。怎样才能读懂一本书呢?我把樊登的办法分为道和术的层面。在道这一层,有分事前和事后。阅读前你要有足够的理解力,阅读后要及时总结。先说理解力的问题。樊登说了一句话: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也就是说,在读书这件事儿上,全副武装,比赤手空拳强,你脑子里装的东西越多,你读书越轻松容易。那么理解力的池子都包括什么呢?樊登认为他自己的理解力池子里大概包括7个部分。一是经济学知识。樊登说他最近读到的最好的书,叫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彻底把经济学的原理讲明白了,可以找来读一读。二是心理学知识。樊登推荐了一本书叫《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他说这本书特别有趣。三是国学常识。懂了国学,你会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而且有了国学的基础,你会更容易甄别和理解西方的东西,比如美国人写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你看了觉得很哇塞,但其实如果你懂论语,你会发现它讲的很多东西我们老祖宗都说过,它要求高效能人士要严格要求自己,论语不也说“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吗?这样有了文化对比,你会理解得更加全面而透彻。关于国学,樊登推荐孔子、老子、孟子和庄子四个人的书,如果还有兴趣,再看看荀子、孙子兵法、韩非子和墨子。我本人最近就在读《史记》,已经在读第二遍了,越读越觉得,古文有意思,有韵味,就像不掺水的醇酒,回味悠长,像这样的书,完全应该读五遍六遍,乃至读一辈子。四是管理学知识。由于管理学发展迅速,因此樊登不推荐比较老的书,认为读最新的就好,像是《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掌控谈话》。《可复制的领导力》等就可以。五是逻辑学知识。六是哲学知识。樊登推荐的是《学会提问》《思辨与立场》《哲学起步》这几本书,而对于《小逻辑》之类的,因为太难,就可以先不读。七是人生经验。你只有看过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不同的人是怎样生活的,才能在参照比对中,理解书里说的是什么。以上呢就是读书前的理解力问题,那么有了理解力是不是就能够把书读懂了呢?这还不够,还要养成读完以后总结的习惯。樊登提出一种方法,叫做PPT。读完书之后,把这本书的意思做成PPT,讲给别人听。这就是最好的事后总结。阅读前有理解力,阅读后有总结,做到了这两条,道的层面上基本能保证你把这本书看懂。但是具体在方法论上,也就是“术”的层面上,怎么样读懂一本书呢?下面讲的就是方法论上的问题。首先要明白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论语这本书,它整本书都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前后内容也不挨着,也没有一条统一的时间线。你如果不事先明白他要解决什么问题,你阅读的时候就会懵,怎么一脚天上一脚地下,云遮雾绕到底要表达什么呀?但如果你明白了,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人们怎么安身立命。你再看那些对话就有意思了。这些对话有的说的是家庭关系,有的是朋友关系,有的是和君王的关系,有的是和自己内心的关系,正是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一个人增长了安身立命的本领和心智水平。你看,你明白了一本书的主题,就能把整本书串起来,像一条线串起散乱的珍珠,成为一条项链一样。那具体怎么样才能知道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不同类型的书,主题会出现在不同的位置。有些书在你读完之后,从整体理解才能发现它的主题,小说一般都是这样。比如说红楼梦。假如一开头曹雪芹就说:每个人都有年轻时候的烦恼,让我们来看看贾宝玉这个人的烦恼。主题是非常明确了,但我们读起来就非常没劲了。只有你一个字一个字读到最后,谜底揭开,你恍然大悟,发现这本书讲的是人生,那种感觉才是最棒的。但这是樊登的意思,其实我觉得如果一本书太难,自己不太能找到主题的话,不妨借助外力,比如去豆瓣或者知乎看看人家的书评,心里有了一个大概再看,可能会更轻松一点。但工具类的书不一样。我们可以直接在书中找到关于主题的句子。这类书一般在第1章第2章就会非常明确的提出问题。明确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之后,还要看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以及这本书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要找出这本书的意义所在。也就是说一本书一般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定义问题,解释背景,讨论方案和价值升华。在这4个部分的阅读中,哪些是重点内容,黄金内容呢?我们看书的时候不是都喜欢在一些好句子好段落下面画线吗?哪些值得我们去画呢?是那些名言警句吗?樊登告诉我们不是的。一本书真正需要我们划线记下来的精华,要符合以下8条评判标准。一是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比如说《反脆弱》这本书,这本书谈的主题就是反脆弱。那么究竟什么是反脆弱?为了阐明这个概念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有三个球,分别是玻璃球,铁球和乒乓球。分别把它们扔地上,玻璃球会碎,铁球不会碎,乒乓球不仅不会碎,还会蹦起来。在这个实验中,球被扔出去这个事是一个不确定性事件,在这个不确定事件中,会碎的玻璃球和不会碎的铁球,他们的反应都不叫反脆弱。只有乒乓球,在遭遇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时候,不仅不会破碎,反而会更好,这就叫反脆弱。你看这样的表述就非常的形象,我们一听就知道什么叫反脆弱了。那么遇到这样的内容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把这个概念本身,和作者阐明这个概念的手法给画下来。这样当你给别人转述这个概念的时候,也用同样的手法,别人也会很容易就理解。判断内容是否重要的第2个标准,是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比如说有一本书叫《掌控谈话》,这本书讲的是沟通,为了让读者重视沟通的重要性,这本书一开始就描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沟通场景——人质被绑匪劫持。这个时候如果你不会沟通,人质就没命了。这个问题严重不严重?太严重了!那你应不应该好好学学沟通技巧?太应该了。像这种例子和内容就应该画下来,如果我们把这本书变做一场演讲,上来就举着同样一个例子,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听众。还有一本书叫做《最好的告别》,上来就提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人一般是怎么死的?经过统计,大部分人都是因为摔了一跤,摔死的。你看到这个观点会不会大吃一惊?原来普通的生活中,竟然有这么关乎生死的严重危险。像这样的内容就应该画下来。还有一本书叫做《谷物大脑》,说面食吃太多就容易导致老年痴呆症,你联想到自己喜欢吃捞面条,你爸爸妈妈七大姑八大姨都喜欢吃馒头,烙馍,煎饼果子,你会不会背上出一层冷汗?原来普通的吃饭中也有这么严重的问题,这也应该画下来。判断内容是否重要的第3个标准,是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对于一般人来说,想要戒烟成功,应该靠毅力。这是我们普通人的共识。但是有一本书,叫做《这书能让你戒烟》,他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戒烟成功,靠的不是毅力,而是认知。当你彻彻底底地认识到抽烟有多糟糕,清楚的知道抽烟对肺的伤害,对心血管的伤害,对大脑的伤害,对周围人的伤害之后,你就会从心底里恐惧抽烟,从而把烟给戒了。看到这里我想起佛教关于美女的一种说法,佛教不是提倡戒色嘛,那他们是怎么劝导世人戒色的呢,他不是说让你保持毅力,而是说美女都是红粉骷髅,一层皮包了一坛脓血鼻涕,让你感到恶心害怕。然后你就不会贪恋美色了。当然事实证明,佛家这种做法效果不明显。否则世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强奸犯了。判断内容是否重要的第4个标准,是当你看到递进关系的时候要画下来。很多书在论证观点的时候会有一种递进结构。它的每一个递进的点都要记下来。否则一环扣一环,你少了一环就连不上了。比如有一本书叫做《世界观》,讲的是人类如何一步步走向科学。在论证的过程中就有一个递进关系,从托勒密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地第谷,从开普勒到伽利略,然后伽利略启发牛顿之后,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量子力学。这就像一个可接力棒比赛,在这个棒接到下一个棒的关键点,我们就要画下来。判断内容是否重要第5个标准,是当你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比如说一本书叫做《苏东坡传》,苏东坡的一生就充满了转折,比如说乌台诗案。乌台诗案之前的苏东坡意气风发,轻狂骄傲,喜欢不分场合的讽刺人,挖苦人。乌台诗案之后的苏东坡,受到了教训,感受到了政治的风险,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无常,就开始了一段风格迥然不同的黄冈生活。那么这样的转折就应该画下来。判断内容是否重要的第6个标准,是你发现书籍的主题,在不同侧面阐述的时候。比如说《心流》这本书,在阐述完心流的定义之后,就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分别列举心流的应用。比如说在体育运动时,姚明和刘翔是怎么运用心流达到成功的?在艺术创作时,梵高和李白是怎么达到心流状态的?这些都可以画下来。判断内容是否重要的第7个标准,使你阅读的时候感受到了冲击。这个就是一些精彩的文字和精彩的故事,比如一些金句,一些与众不同的表述。判断内容是否重要的第8个标准,是书里的一些奇闻异事,可以增添讲书的趣味性。当你给别人讲述的时候,别人不至于昏昏欲睡。以上就是判断内容是否重要的8个标准,符合这8个标准的,我们就可以画下来。除此之外都不用摘抄,不用划线。于是一本书呢就会变薄了,就是所谓科学瘦身了。留下的全是干货。全书剩下的内容,主要是对听众讲书的一些技巧,和如何读懂一本书这个主题呢,联系就不是那么直接了。其实这本书真正想告诉我们,是这样一个道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内化,让知识和自己融为一体,所谓人剑合一,我们要用一本本好书,升华我们的大脑。在我们的一生中,错过了重点小学没关系,错过了重点中学也没关系,没有考上还是没有关系。只要你坚持读书的习惯,早晚有一天,你会赶上来,并且实现超越。《穷查理宝典》里,通过广泛的阅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终身自学者,培养好奇心,每天努力使自己聪明一点点。--查理芒格。《怦然心动》里有一句话,说:有的人沦为平庸浅薄,金玉其外,而败柳其中。可不经意间,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徇烂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过是匆匆浮云”,这个彩虹般绚烂的人,你不要祈祷是别人,其实他就是那个变好了的你自己。生活原本沉闷,但跑起来就有风,有了风的推动,我们就会很快遇上最好的自己。这可能就是读书的意义。--这就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东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341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