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吴倩凸显政治维度的ldquo成人之学

发布时间:2021/6/26 12:56:09   点击数:

凸显政治维度的“成人之学”

——“儒家角色伦理学”的人生观论析

吴倩

来源:《齐鲁学刊》年第1期

摘要:安乐哲所提出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一套凸显政治维度的“成人之学”,其理论核心在于肯定人生中的“关系”并对之进行哲学阐释。“儒家角色伦理学”认为,世界是以“气”为根本范畴,贯通本性与活动、个体与关系的“关系集合体”;人在多种境域中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是“角色伦理”之人;人性基于一种特定的初始状态,在现实中成长、交往而逐渐形成。安乐哲的这种阐释从中西比较视野开拓了儒家人生观研究新的理论维度,对于理解儒家思想的关系性特征具有启发意义。“儒家角色伦理学”从政治哲学反推至人性论的做法凸显了儒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侧面,但其与儒家人生观的历史全貌之间存在一定张力。

“儒家角色伦理学”是安乐哲教授在其新著《儒家角色伦理学——一套特色伦理学词汇》中提出的概念。虽然这一理论体系以“伦理学”命名,但其根本目的不是建构新的伦理学理论,而是阐发安乐哲对于“儒家式人生观”的整体理解。通过阐述“儒家角色伦理学”对于儒家人生观的独特解读,安氏反驳了那些基于西方思维方式误读儒学思考的做法,亦基于儒家立场反思了西方哲学的人生观与人性论。

学界对“儒家角色伦理学”的整体框架、人性论与文化比较方法已经进行了初步研究,在人生观的形上基础、人生观与政治哲学之关系问题上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本文认为,“儒家角色伦理学”的人生观可以说是一套凸显社会政治维度的“成人之学”,其理论核心在于肯定人生存在中的“关系”这一事实并对之进行哲学阐释。安乐哲讲到,每个人在社会之中的各种关系、角色,以及角色与关系背后包含的“规范意义”,是角色伦理学最根源的关键概念。而“儒家角色伦理学”之所以提出关系、角色与规范等核心概念,初衷就在于反思西方哲学在人的本质层面忽视人的社会性这种思想缺陷。他指出:“在西方古代与现代话语中,出于某些原因,人的社会性被边缘化,并在道德与政治(以及本体论)层面,几乎不被作为人类的本质对待。”“儒家角色伦理坚持以关系为本,不接受任何将人视为最终个体性的概念。人与人的分散、不联系是个抽象概念,也是一个误导性的虚构概念,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一个事实”。由此可知,“儒家角色伦理学”基于对关系的肯定展现出鲜明的社会政治导向,可以说是一种凸显社会政治维度的“成人之学”。我们将沿着安乐哲的理路,在下文的阐述中逐步明确地揭示这一特点。

一、人生观之形上基础:互系性天道观

安乐哲的人生观建立在“儒家角色伦理学”之“互系性”天道观的基础上。“儒家角色伦理学”的天道观是一种“互系性‘气’的宇宙观”,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互系性思维方式。

安乐哲在《儒家角色伦理学》的不同篇章中把这种宇宙观表述为互系性的气宇宙观、互系宇宙观、生态宇宙观、道德宇宙观。为了理解互系性宇宙观的深层意涵,我们可以把它与西方哲学的宇宙观作一对比:“在传统西方思想中,追求一种物质与精神的二分叉……总是把赋予生命的‘原则’与被它赋予了生命的‘东西’设想为二元分离。”安乐哲指出,中国哲学的气宇宙观是不存在这种二元分离的思维方式的,“在‘气’观念上,‘气’就是‘气’,不存在什么分离着的、需要去赋予它生命的‘东西’。所以,这种互系性的‘气宇宙观’是‘万物生命观’(hylozoistic)。也就是说,生命与物质是同一‘实在’的不可分方面;是同一事物从两种角度地看待。世间存在的,只有‘气’场及其大量‘生气勃勃’的、充满‘气’场的聚为焦点表现”。可以说,这种互系性宇宙观最终的根本概念是“气”,天地万物都是一气的生化流衍。对于互系性宇宙观的根源——“气”,安乐哲讲到,“气是一种意象,性质如水,可意会,不可言传,潇洒的、撩拨的,令亚里士多德式概念范畴的西方语言与思维无所适从”。“‘气’是能量化场域,它表现为特别性而且总是每件‘东西’变化之中的聚焦点,这种情况构成人的经验。这些总处于某种情势的‘东西’所具有的明显特别性(所谓“万物”)对于为‘自然分类’(naturalkinds)信条提供根据的‘本体形式’或‘理念’‘范畴’‘原理’或者‘纯性物类’,是一个屏蔽”。“从‘一个充满生机世界’这样的认识所能得出的,是在有感知与无感知、有生气与无生气、有生命与无生命之间并无一种最终界限”。把上述说法进行一个哲学的解析,我们看到安乐哲强调气宇宙观与西方哲学之本体、形式、理念等概念的不相容性。安氏在这里更为具体的洞见是,在气的流变过程中,气所成之物与气本身之动、气所赋之形与气所运之则都是混融不分的。物体与法则不分离,生命之形与生命之动不分离,物质与精神不分离,主观与客观不分离,焦点与场域不分离。安乐哲进一步强调,“比起它的固定形式,事物的内在活动过程是更首要的,这种情况否认形式与功用、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某一聚集点与它所处场域之间存在什么严格与最终性的二元分叉”。这种思维方式落实到人生层面,安氏指出每一个生命可以既是一也是多,既是自身生命活动的持续一贯之一,又是各种社会关系节点、各种互系性造就的诸多角色之多:“事物既是‘一’也是‘多’:awife、amother、adaughter;更恰当地说,是wifing、mothering、daughtering——每个角色都是一个女人自己所处的许多不同特点的关系所约定的身份。这样的‘事物’既是生命力脉动的延续(通)也是演化(变),是始终处于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环流且终极性的转化过程。”

进一步地,安乐哲从中国哲学的“体用”概念入手,深入阐发儒家天道观作为互系性宇宙观,不区分作为特殊具体形态的形式与作为动态功能意义的生命的独特思维方式。“‘体用’即‘呈形’与‘功能’之不分”,从王弼注解《道德经》使用“体用”概念开始,“这一观念就成为中国宇宙观的主旨意义。它起初由道家延伸,之后进入儒家、释家哲学的阐释性理念,逐渐成为一个表述互系性宇宙的根本用语”。具体说来,“‘体用’表述一个非二元对立宇宙,一切经验必须从将其置于关系整体之中开始,一切两末之别(如人性与行为、肉体与思想、物质与生命)都不过是简单地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变化着的现实。‘呈形’与‘功能’(也即‘为何’与‘如何’两范畴)只是一种阐释性、非分析性语汇,表述人经验的起伏性与无休止性延展节律,既是其形式的也是其具有生气的方面。比如,人所认为的一物的‘为何’以及它的‘如何’,只是同一延续过程的两个相连的方面。经验之中的现象世界与其持续变化的活力源泉之间,不存在本体性差异”。在此意义上,我们用“互系性宇宙观”的视野来考察经验世界的任何具体现象,都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不同的“着眼点”,其背后是各种不同的关系联结和考察视角。而具体事物的形式之性与生命之动、外在形象与内在关系不过是同一个变化过程的不同展现。“一方面,它是一个特别的、持久类的具体物,另一方面,从全部信息性上说,它又包含整个宇宙并且正处在一切皆蕴含在它本身的特殊性与活态的关系形式之中”。在此意义上,一个个既是物体又是关系的事物组成了复杂而高度关联的关系集合体——世界。安乐哲主张,“不是将世界划分为(本体性)‘类别’的,而是视为‘阴阳性’及相系不分性的,这是上古中国世界观自然宇宙论的切实内涵”。通过上述阐释我们看出,安乐哲强调的中国哲学宇宙观是体用一如的,这一宇宙在根本层面上不区分形式与功能、本性与行动、物质与生命、个体与关系。在此意义上,安乐哲把中国哲学这种独特的宇宙观概括为“互系性的气宇宙观”、互系性天道观。

从总体上讲,安乐哲所阐释的儒家天道观是一种以“气”为根本范畴,贯通形式与生命、个体与关系、焦点与境域的世界观。从“焦点—境域”角度来看,“在这样的世界里,人生经验构成一个境域,其中无数的聚焦视点则是构成它的万物……生生不已的世界必然需从某一个具体视点或其他视点去看待,所以气的‘场域’总是特殊的、不同视角的;这种视角是无间断性的‘此’或‘彼’,也可以说延续性的‘我’或‘你’。此外,每一特别视角都是具有全息性的,即每一视角都处于它所在充满关系的域境,‘域境’使得这一视角域境化;这一充满关系的域境,也因这一视角的聚焦程度以及解析程度,而产生大小不同意义”。也就是说,世界是由无数个焦点构成的,这些焦点承载了无数种关系,体现出无数个视角与境域。同时,每一个焦点、视角与域境又具有全息性,通过一定角度展现出它所在世界的全部意涵。并且,焦点作为关系的节点代表事物的特殊性,但特殊性不能脱离关系与境域,形成焦点的关系与境域对于事物之特殊性、对于事物之核心的本体论意义十分重要。安乐哲在书中以“诚”为例进行了进一步说明(用来阐释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从一个作为过程、作为一切相互关系看待的世界来看,‘诚’是纽带,它把人与他人关系联合成一体。这种状态,使个人的协同创造活动过程达到可能……‘诚’并非简单个人所保持‘拥有’的‘什么’或者说个人本质不变的‘是谁’;而是人的‘做人’、‘成人’,使之成功与家庭和社会和合为一体。所以,‘诚’是人的圆成一体性与创造性过程。‘诚’不是静止不变本质性的‘一体’,而是在构成人的特定自然、社会与文化天地中,多维关系的‘圆成为一体’过程。”通过“诚”的诠释可以看出,儒家关于人的诸种概念表述并不是对人之本质或人之单体存在的表达,而是阐述个人身处各种焦点、参与各种关系并与世界融为一体的过程。

正是基于上述理解,出于对世界之中的物体与生命活动历程不相分离、事物作为形式之“一”与作为角色、依于关系之“多”不相分离的认识,安乐哲认为古代中国哲学的天道观是“互系性的气宇宙观”。“互系性的气宇宙观”不承认西方哲学式的物体背后的根本法则,也不承认单个物体之孤立的存在形式。它始终把物体的单独存在融入到气、生命的流衍历程中,把事物的运行法则融入到事物的活动历程中,把事物的个体存在融入到其身处的关系与境域之中,从而实现一与多、物体与生命、物质与精神、本根与事物的相互融合。这种独特的互系性天道观是“儒家角色伦理学”人生观的形上基础。

二、中西对比视野下的儒家人生观

安乐哲曾经把中国哲学的人生观概括为“做人”人生观,以区别于西方哲学的“本质论”人生观。“人的本体性构成‘存在’与儒学的‘做人’人生,这二者的根本不同,人们一直未曾给予足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473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