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李若晖老子之天下秩序中天下秩序

发布时间:2021/7/8 13:52:13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援助 http://m.39.net/pf/a_4632166.html
《道论九章:新道家的“道德”与“行动”》,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李若晖,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三天下秩序

不宁唯是,舜的治理方式也与老子思想有相当渊源。王博列举了大量虞夏之德与老子思想的相通之处,指出:“‘无为’是老子比较特异的学说,在他之前的古代典籍中,我们几乎见不到类似观念的表达。但《诗·陈风》中有‘无为’一词使用。另外,在《论语》中,也有孔子赞美舜‘无为而治’的话。因此,无为也许是虞舜族喜欢运用的一个传统观念。”[1]王葆玹也认为老子及其弟子作为陈人,提倡虞舜的“无为而治”,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2]《论语·卫灵公篇》:“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何晏《集解》:“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这也是从先秦汉魏以来的通解。黄式三《后案》:

“治天下者,既治之,必有人以为之。然必人主自为之,则贤者无以施其材,不肖者亦易诿其责。无为者,谓不亲劳于事也,此乾道所以异坤道也。恭己正南面者,朝群贤而莅之,己只仰成也。《诗·卷阿》‘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笺》引此经而申之曰:‘言任贤故逸也。’何注盖本郑君注与?《荀子·王霸篇》曰:‘论德使能而官施之,圣王之道也。传曰: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已。’《汉书》董子曰:‘舜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又《功臣侯表》引杜业之说曰:‘昔唐以万国致时雍之治,虞夏以多群后享恭己之治。’颜注引此经。又《新序》四曰:‘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三国志·吴书·楼元传》引此经而申之曰:‘所任得其人也。’王氏《中说·问易篇》曰:‘舜有总章之访,大哉乎并天下之谋,兼天下之智而理得矣,我何为哉?恭己南面而已。’皆此经之证解也。”[3]

此外,刘宝楠《正义》引《大戴礼·主言篇》:“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王中江引《论衡·自然篇》:“舜禹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恭己无为天下治。”《北堂书钞》卷六十八引崔寔曰:“三公,天子之股肱;掾属,则三公之喉舌。天子当恭己南面,于三公亦委策掾属,以答天子。”《群书治要·任臣篇》引刘廙曰:“能用人,故人无不为己用也。昔舜恭己正南面而已。天下不多皋陶、稷、契之数,而贵圣舜独治之功。故曰,为之者,不必名其功;获其业者,不必勤其身也。其舜之谓与!”《南史·钟嵘传》:“古者明君揆才颁政,量能授职。三公坐而论道,九卿作而成务,天子可恭己南面而已。”[4]陈雄根、何志华《先秦两汉典籍引论语资料汇编》又引《论衡·语增篇》:“舜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5]此外,《群书治要》卷二十九引《晋书·百官志》录西晋裴頠上疏言:“故称尧舜劳于求贤,逸于使能,分业既辨,居任得人,无为而治,岂不宜哉!”[6]刘全志进而认为:

“舜因‘任贤授能’而取得天下大治,也非起源于儒家,《左传》文公十八年太史克之所以历数舜举‘八恺’、‘八元’,并流放四大凶族,进而取得官‘无废事’、世‘无凶人’的天下大治,本身也在强调舜‘任贤授能’的功绩和伟业。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论语·泰伯》也进一步强调‘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如此看来,孔子认为舜因‘任贤授能’而到达‘无为而治’,显然具有丰厚的知识资源和社会共识。”

刘全志因此认为:

“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并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前者强调‘任贤授能’,而后者重在说明顺应百姓之‘自然’;前者指向最高统治者自身,而后者指向人世的整个治道体系。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字面意思的相同,就遽然判定老子的‘无为而治’来源于舜,更不能武断地认为孔子已接受了老子的‘无为’思想。”[7]

实则分职设官也见于《老子》第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3)王弼注:“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以善为师,不善为资,移风易俗,复使归于一也。”圣人与百官必然存在分工合作。《庄子·外篇·天道》:“上必无为而用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此即所谓“君无为而臣有为”之说。李源澄认为“无为”作为君德基于谦下:

“无为者,君德也,君体刚而用柔,故王侯自称孤寡不谷,以贱为本。虚则莫能窥,贱则莫能加,无为而臣下陈力,老子无为之效,待庄子而益明矣。”[8]

恰恰谦下也被儒门后学归为舜德。马王堆帛书《易》传《缪和》,庄但向先生问谦卦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子曰:

“能下人若此,其吉也,不亦宜乎?舜取天下也,当此卦也。”子曰:“聪明睿智守以愚,博闻强识守以浅,尊□贵富守以卑。若此,故能君人。非舜,其孰能当之?”[9]

汉初陆贾《新书·无为篇》:“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同样以“无为”与“谨敬”作为舜德。“谦下”也是儒道合德。《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二《诸子略》二道家小序: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10],此其所长也。”

进而言之,陆贾以“谨敬”一语状舜,另有其经学,尤其是《春秋》学背景——陆贾本习《春秋谷梁传》[11]。《白虎通德论·三正篇》:

“王者所以存二王之后,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统也。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谨敬谦让之至也。故封之百里,使得服其正色,用其礼乐,永事先祖。《春秋传》曰:‘王者存二王之后,使服其正色,行其礼乐。’”

可见天子“行莫大于谨敬”的经学意义,即是“天下为公”。西汉后期刘向亦学《谷梁》,《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附《刘向传》载向《谏营昌陵疏》曰:

“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世之长短,以德为效,故常战栗,不敢讳亡。孔子所谓富贵无常,盖谓此也。”

“战栗”意同“谨敬”。《春秋公羊传》文公二年:“练主用栗”,何休注:“栗犹战栗,谨敬貌。”陈立疏:“《国语》:‘不过枣栗’,注:‘栗取敬栗。’《谷梁》庄二十四年同。盖凡用‘栗’者,多取谨敬义。”周人以栗之义,《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白虎通》佚文引《论语》则曰:“周人以栗,栗者,所以自战栗也。”[12]乃以“周人以栗”之义本为使君王自己战栗谨敬,宰我反谓“使民战栗”,故孔子愤然。是则君王以“谨敬”之心,行“无为”之政的意义,即是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吕氏春秋·贵公》),不以国之名器为一己之私物。

《庄子·外篇·在宥篇》:“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茍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其中“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见于《老子》第十三章(2),可见君子之无为,即是以治国修身一体。《淮南子·道应》:“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对曰:‘何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楚王曰:‘寡人得立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任于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故老子曰:‘修之身,其德乃真。’”是治国以修身为本。《淮南子》所引老子语,正是《老子》第五十六章修之身、家、乡、国,以达于天下的周礼进阶。《老子》第十六章:“知常容,(王弼注:无所不包通。)容乃公,(王弼注:无所不包通,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公乃王,(王弼注:荡然公平,则乃至于无所不周普也。)王乃天,(王弼注: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也。)天乃道,(王弼注:与天合德,体道大通,则乃至于穷极虚无也。)道乃久。(王弼注:穷极虚无,得道之常,则乃至于不穷极也。)”也同样清晰地表达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其中王弼注“体道大通”一语,楼宇烈释曰:“意为体现出道包通万物,无所不容之品德。”德国学者RudolfG.Wagner(鲁道尔夫·瓦格纳)也译为“embodiesthegreatpervasivenessoftheWay”[13]。但是“包通万物,无所不容”乃是上文“容”的特性,不应当在经历了“公”“王”“天”的上升,在“道”的阶段又突然回到“容”。此处“体道”可理解为体悟道,甚至是与道合体;“大通”则见于《庄子·内篇·大宗师》坐忘一章,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郭象注:“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成玄英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庄子·外篇·秋水》:“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郭象注:“言其无不至也。”郭象仍然是据字面作解。成玄英解为“大道”可从,但释其所以然曰“通生万物”,还是依循字面。检《庄子·外篇·在宥》:“大人之教,(成玄英疏:大人,圣人也。)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成玄英疏:圣人盛德躯貌,与二仪大道合同,外不关乎宇宙,内不有其己身也。)大同而无己。(郭象注:有己则不能大同也。成玄英疏:合二仪,同大道,则物我俱忘也。)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14]将《在宥》与《大宗师》之文及郭注成疏对照,可知《大宗师》之“大通”当为“大同”。“通”“同”通假。出土简帛文献中有“迵”字,可读为“通”,如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文羌迵于齐侯”,即《管子·大匡》之“文姜通于齐侯”[15];也可读为“同”,如郭店竹书《老子》甲篇第二十七简“迵其尘”,即《老子》第五十六章之“同其尘”[16]。颇疑《庄子》战国写本原作“大迵”,汉以后方歧为“大通”与“大同”。可知上引王弼注“大通”也当读为“大同”,乃谓王与天合德,则可进而与道合体,臻于大同。王叔岷认为:“‘大通’为得道之至境,乃道家之恒言。《淮南子·览冥篇》:‘纯温以沦,钝闷以终,若未始出其宗,是谓大通。’《精神篇》:‘除秽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乃为大通。’《诠言篇》:‘圣人无屈奇之服,无瑰异之行,服不视,行不观,言不议,通而不华,穷而不慑,荣而不显,隐而不穷,异而不见怪,容而与众同,无以名之,此之谓大通。’(又见《文子·符言篇》)皆其证。”这几处“大通”也都应该是“大同”。之所以将“大通”读为“大同”,除了文本和文字上的依据,就义理上说,《孙子·地形》:“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虽胜于隔绝,终究彼我之界未泯。《墨子·经》上:“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异者同于一,则无复畛域。所以从庄子“万物齐同”的思想来说,读为“大同”无疑更为切当[17]。《庄子·外篇·田子方》老聃曰:“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为道者乃知万物齐一,物无贵贱。《庄子·外篇·秋水》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万物齐同”并非是说万物没有差异,而是指差异没有意义。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之性如形状、质地等虽有不同,但是这些区别不构成价值差异。因此从为政的角度来看,国君应该以道对待万物的态度来对待万民,一视同仁,这就是国君无私德,社稷无私福。这也是老庄道家的“大同”理想。儒家也有“大同”之世。《礼记·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郑玄注:“大道,谓五帝时也。逮,及也,言不及见。”五帝时即尧舜之世,孔子的“未之逮”,令人想起《庄子·天地篇》赤张满稽的“不及有虞氏”,句式何其相似!至于“大同”之世的内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值得注意。庄子的“万物一齐”,其“大同”甚至“无己”,必然要求取消父子关系,亦即《盗跖篇》所言“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如是才能“同与禽兽居”。相较于庄子,儒家的“大同”保留了宽泛的父子关系,因为儒家的君臣关系是“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礼记·丧服四制》),所以必须保留父子关系作为建构礼乐文明的基础。但是保留血缘性父子关系又无法维持“天下为公”,郑玄注:“公,犹共也。禅位授圣,不家之。”必然会滑向“天下为家”,郑玄注:“传位于子。”所以只有拆掉家的围墙,取消血缘性父子关系,使得所有父辈是所有子辈的父,才能实现在子辈中的“选贤与能”[18],从而保障礼乐文明与“天下为公”之共荣。

注释

[1]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年,第页。

[2]王葆玹:《老庄学新探》,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年,第47页。

[3][清]黄式三:《论语后案》,张涅、韩岚点校,南京:凤凰出版社,年,第页。标点略有改动。又引《汉书·功臣侯表》“群后”原误“群後”,今正;又“楼元”《三国志》作“楼玄”,此避清圣祖讳。

[4]王中江:《老子治道历史探源——以“垂拱之治”与“无为而治”的关联为中心》,载《中国哲学史》,年第3期,第89页。

[5]陈雄根、何志华:《先秦两汉典籍引论语资料汇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6][唐]魏征:《群书治要》,载[清]阮元编:《宛委别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年,第七十五册,第页。原误“裴顾”,严可均辑入《全晋文》卷三十三裴頠下,无校。下辑《上言刑法》后方注“案‘顾’字乃‘頠’字之误。”第页。严氏又用《治要》引《晋书》叙述语原句题作《上疏言庶政宜委宰辅诏命不应数改》,按原文为“万机庶政”云云,割裂文句,不当。[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年,第二册,—页。杨朝明亦辑入《汤球九家旧晋书辑本补遗》第二部分《群书治要所引臧荣绪晋书》,[清]汤球:《九家旧晋书辑本》,杨朝明校补,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年,第页,亦径改“裴頠”而无校。《群书治要》引《晋书》为藏荣绪本,可参胡适:《群书治要里的晋书》,载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年,第十三卷,第—页。

[7]刘全志:《孔子眼中的舜“无为而治”新论》,载《中国哲学史》,年第1期,第39—40页。

[8]李源澄:《诸子概论》,载林庆彰、蒋秋华主编:《李源澄著作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年,第一册,第页。

[9]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北京:中华书局,年,图版:第一册,第43—44页,第三十八行上—第三十八行下;释文:第三册,第页。

[10]颜师古注:“《虞书·尧典》称尧之德曰‘允恭克让’,言其信恭能让也,故志引之云。攘,古让字。四益,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也。此《谦卦》彖辞。嗛字与谦同。”

[11]参看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年,第二册,第—页;张西堂:《谷梁真伪考》,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年,第79—81页;戴维:《春秋学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第46—47页。

[12]陈立《白虎通疏证》:“据《曲礼正义》、《书钞》八十七、《通典·礼》八补。案所引《论语》者,《鲁论语》也。”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年,下册,第页。

[13]RudolfG.Wagner(鲁道尔夫·瓦格纳),AChineseReadingoftheDaodejing:WangBisCommentaryontheLaoziwithCriticalTextandTranslation,(《道德经的中国诠释:王弼老子注评译》)Alba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p..

[14]《庄子》,[西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清]郭庆藩《集释》本,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年,第二册,第页。

[15]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北京:中华书局,年,图版:第一册,第99页,第一〇七行;释文:第三册,第页;参第页注释四。

[16]陈伟、彭浩主编:《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一)《郭店楚墓竹书》,北京:文物出版社,年,释文、第3页,注释、第11页,图版、第6页。

[17]庄子“万物齐同”思想,可参[日]池田知久:《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王启发、曹峰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年,下册,第-页。

[18]杜正胜认为,西周春秋时期已有“族内尚贤”:“垄断性的世官政治在各氏族成员中是讲求‘选贤与能’的。”杜正胜:《古代社会与国家》,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年,第—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488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