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凤凰国学第17课学论语做君子
君子是儒家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崇尚与追求的一种美好榜样。纵观整部《论语》,提到“君子”多达处。《论语》中的“君子”多是指“有德者”,即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论语》中修身的目标是引导人们涵养君子人格,追求圣人的境界。
今天,请跟随尹秀敬老师一起走进国学课堂,探寻《论语》中的修身之道!
一、走进国学,探秘汉字
“君”形声兼会意字。从口、从尹,尹亦声。尹像手执权杖形,口表发号施令,“君”由“尹”字分化而出,但二字在甲骨文中用法并不完全等同。《荀子·礼论》:“君者,冶辨(办)之主也。”“君”的本义是上古执笔写字的官。
“小”象形。据甲骨文,象沙粒形。小篆析为会意。从八,从
。本义:细;微。
同学们从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的字形演变中,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从探究汉字的意义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问道经典,感悟君子之德
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静守节、安贫乐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门是蓬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屋内上漏下湿,原宪端坐其中丝毫不觉清苦,以修习礼乐教化的儒道为乐。
有一天,子贡去找原宪,他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的车,穿着雪白华丽的衣服,因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车,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前去敲原宪家的门,只见原宪戴着用桦木皮做的帽子,拄着手杖出来开门迎接他。可能见原宪一副穷困寒酸的样子,子贡说:“先生这是生病了吗?”
原宪回答他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了道却不能身体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现在是贫并不是病。”子贡听后非常惭愧。
所以,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就是君子之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论语》中君子与他人交往的原则。“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对待任何事情都经过独立思考;小人则没有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修身思想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三、博学慎思,学做君子
三、博学慎思,学做君子。
链接时代,讲君子故事。有一位同学讲述了我国著名音乐指挥家曹鹏先生只有一件白色演出服的故事;另一位同学讲述了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为北大新生看包的故事。还有学生联系我们的校园生活,从小事探讨君子所应具备的品质。思想在讲述中碰撞、升华,学生们心中渐渐对君子有了清晰的认识,君子总是那么朴实无华,却又总是有着令人敬仰的魅力!
四、致敬经典,养君子之德
孩子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了解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知晓了君子的行事原则,深刻理解了孔子修身思想的内涵。看到校园地面的废纸,弯腰捡起扔进垃圾桶,阅览室内轻轻的脚步、安静地阅读,毕业典礼上向老师深深一躬,远足过后洁净的场地……不正是我六中学子在践行君子之德吗?
如果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处处为他人着想,坚守信用,与人为善,乐施援手,成人之美,你就是当今的君子;如果能够深明大义,不做有损与个人人格,也不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你就是当今的君子。愿我们秉承先师孔子的教诲——学《论语》,做谦谦君子!
撰稿:尹秀敬
讲述:王正阳、王策
发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