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是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基石,是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学术体系之大宗。近年来,经学研究日益繁荣,无论是义理、考据,还是词章、经济,皆有不同成果面世。仅就管见所及,每月整理近期有关经学研究的新著,以为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上博竹书孔子语录文献研究
《上博竹书孔子语录文献研究》[美]顾史考定价:.00元中西书局丨.12内容简介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为二十余年前发现的一批珍贵先秦竹本文献,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即孔子语录类文本,记载孔子与弟子、时人及鲁国执政人物的问答与对话,绝大多数为两千年来已失传的逸书,文献价值非凡。本书以文本整理为主,以义理分析、思想史和文献学探讨为辅,对《从政》《君子为礼》《弟子问》《仲弓》《颜渊问于孔子》《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相邦之道》《孔子见季桓子》《史蒥问于夫子》及《季康子问于孔子》等十二篇孔子语录类文献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将诸篇与《论语》《礼记》等传世古籍中的相类文献加以对读,不仅为先秦儒家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可靠的释读文本,也为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揭示了更多可能的方向。有为言之:先秦书类文献的源与流
《有为言之:先秦书类文献的源与流》
程浩著定价:76.00元中华书局丨.9内容简介
本书所探讨的“书”是君臣在行政过程中发表的言论所形成的一类文献,它的体裁以记言为主,内容也大多是“政事之纪”。“书”在先秦时期的流传处于以“类”相存的形态,篇目与文本并不固定。我们现在看到的《尚书》与《逸周书》是由先秦时期的某一种“书”类文献的选编本流传到汉代后整理编定的,因而它们并不能囊括先秦所有的“书”,其中的一些篇目也很难归入“书”的范畴。传世《尚书》、《逸周书》大约是由儒家选编本流传而来,至于清华简中的“书”则很可能受到了墨家传“书”的影响。“书”的选编本不仅在篇目上有所差异,其文本也在不断演变。这其中既有文献流传过程中简册散乱造成的自然演变,也有后人出于避讳、押韵以及趋近思想而作的主观改易。随着东周时期的官学下移,单篇流行的“书”类文献逐渐被民间学者搜集、选编为传道或教学用的选编本。而由于地域、家派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各种选编本对篇目的拣选也不尽相同。结合清华简中的“书”类文献提供的信息以及古书中的相关记载,可以大致还原“书”由史官对记言档案的不断整理、加工并经过流传过程中的不断增广历时成篇的过程。后周鲁时代的天下秩序:《荀子》和《吕氏春秋》政治哲学之比较研究
《后周鲁时代的天下秩序》佐藤将之著定价:NT.00元台大出版中心丨.12内容简介
西元前年,周赧王被秦昭襄王所征服。由此,戰國時代最後階段的華夏世界進入三十五年的「後周魯時代」。
本書提出:在此時期周天子不在的政治權威空白時期,實為《荀子》和《呂氏春秋》兩書之出現的主要契機。以這樣歷史背景為主要契機誕生的兩書,其政治哲學的目標便應該在於構想能治理全天下人民之國家的建立──《荀子》探求未來以禮義治理天下的君王;《呂氏春秋》則向已成為「defacto天子」的秦王,為提升至名正言順的天子,提供政策綱要和實踐細則。作者根據較為嚴謹的「觀念史/概念史」分析,闡述《荀》、《呂》兩書在思維上、概念上、論述內容上等多層次的思想特質及其歷史角色。期盼本書在戰國秦漢時代的歷史和思想相關議題之探討能夠提供較新的切入點,並擴大研究視野。象征与体物:先秦两汉礼仪中的修身与教化观《羞恶之心:多维视野下的儒家古典观念研究》赖区平陈立胜编商务印书馆丨.3
内容简介
目录编者前言一、义:含义与起源说“义”查中林从宗教神性到政治理性——殷周时期义观念生成的历史考察桓占伟“义”与早期中国的“邦邑”共同体吴忠伟论古典儒学中“义”的观念——以朱子论“义”为中心陈来二、义与羞耻、好恶谈羞恶之心朱光潜仁义庞朴罪感、惩罚、羞耻与侮辱[德]罗哲海著陈咏明瞿德瑜译好恶是有对错的吗?——《论语》4.3蕴涵的一个哲学问题方旭东孟子思想中的羞恶之心与义之德性[美]万白安著安鹏译张琼校羞何以必要?——以孟子为中心的考察贡华南羞恶、义与正当——孟子“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详解及其理论内涵陈乔见三、羞耻:古希腊与基督教辩驳与羞耻林丽娟罪与罚中的羞——重构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中的羞感吴天岳四、羞耻:从现象学到儒家论害羞与羞感[德]舍勒著林克译刘小枫校羞耻与注视[法]萨特著陈宣良等译杜小真校羞[丹]扎哈维著胡文迪译张任之校羞耻[美]A.Steinbock著罗雨泽译张任之校明耻——羞耻现象的现象学分析陈少明关于羞恶之心的现象学分析倪梁康羞感伦理何以可能是自律的?张任之羞耻现象学——基于马克斯·舍勒与儒家的阐明卢盈华汉唐注疏写本研究
《汉唐注疏写本研究》[日]古勝隆一著定价:98.00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丨.5内容简介
該文集分為考證篇和思想篇,上篇展現了作者在文字學、音韻學、文獻考證等領域的紮實功底,這是經學研究必備的學術根基;下篇是作者對漢唐時期經學注疏進行深入開拓的幾篇力作,每一篇都具有相當的開拓性。比如對於中國釋奠禮,作者具有長時段的積累,此文條理出了釋奠演進的內在脈絡。比如對於儒家經疏吸收老莊思想,作者的研究獨步學壇,其中多篇論文具有引領的學術意義。比如對於南北朝隋唐義疏學,作者的研究早已打出旗幟,對其中義疏講經的體例、對律疏的影響等的研究,已成為必參之作。另外,作者能運用大量中日第一手資料“寫本”作為研究的素材,是確保該文集居於學術前沿、能夠引發廣泛影響的重要條件。从经学到理学
《从经学到理学》何俊著定价:88.00元上海人民出版社丨.7
内容简介
以往对理学的研究,多以人如二程、朱熹等或思想专题如人性论、本体论等为核心,本书则试图以经典或者说经学著作为中心,探讨历史中理学的思想演进,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而所选择的这些经学著作,大多是以往不太为人所注意的,而作者则从马一浮的选目出发,深入剖析了这些著作中所反映的理学的学术构建过程,眼光敏锐,富有启发。同时,作者也希望能从回看中国既有的经典及其解释的历史,从而致力于用今天乃至指向未来的新的知识形态来阐扬具有根源性的价值,激活中国固有的知识系统与文化精神的源头活水,导入今天的现实生活,引领未来。本书分序曲、正篇和尾声。序曲主要聚焦于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知识观念分析以及马一浮的“六艺论”;正篇以列于马一浮“群经通类”中的经学著作,即啖助新《春秋》学、胡瑗《洪范口义》、程颐《周易程氏传》与王宗传《童溪易传》、敖继公《仪礼集说》、李光地《诗所》、黄道周《孝经集传》、朱熹《论孟精义》为核心,讨论理学如何从经学中转出,形成自己的问题关怀、理论诉求和治学方法;尾声则从顾炎武的《五经同异》讨论理学的后续影响和清学与理学的关系。汉石经集存
《汉石经集存》马衡著徐森玉题签虞万里序定价:.00元
上海书店出版社丨.7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初之汉魏石经研究,王国维无疑是先驱,而王国维、罗振玉、马衡、徐森玉、张国淦、王献唐、孙海波等是中心人物,其中马衡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地位的便利,与王国维、罗振玉以及各方学者各地藏家都有联系,且亲自数度访洛搜集石经,所以是中心人物的核心。
被郭沫若先生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先生,精于金石篆刻碑帖的研究,将所收集之汉石经的拓片(或残石),依据文献记载,整理石经次序,并用石经文字考订文献,编撰成此《汉石经集存》。该书是马衡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也是我国金石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及收藏价值。
本次新印行的版本,由交通大学虞万里教授整理,将马衡原来在《概述》中提及熹平石经后记甲、乙残石中参与镌刻官员姓名,而图版中未录;陈梦家等整理遗稿时,因仓促未能将第七二号“酒食”至“南东”和第三三四号“臼卒冬”残石拓本收入图版,一并检出附入,并与原録残石拼合,以便观照。至于后记残石甲乙两块正反四面,马衡所指与陈子怡所考亦不相同,今既附《集存》,仍以《概述》为准标明甲乙,以备参考。残石録文,因残笔复原与否而各家自有多寡,当仍其旧,唯个别误字,径直改正。并撰写导言万余字。
此外,新版在图版的设计上颇费心思,对于比较大型的拓片,先是做了看到拓片全貌的缩略图,缩略图之后有被分割后的每一个局部的原大图,缩略图边上还附有分割示意图,标出顺序,方便读者前后查阅和比对。
历代石经考
《历代石经考》张国淦编撰姚文昌点校定价:88.00元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丨.2内容简介
《历代石经考》是中国传统石经研究集大成之作:以七朝石经为主线,兼及其他经籍刻石,首列提纲,而后详注立论之文献依据,尤能于众家异同之说去芜存菁,匡谬扬善,为广大学者研读石经的优选著作。然至今尚无可兹使用的善本,本次点校整理校勘谨严,在对《历代石经考》的点校工作中,对该书中的二百种引书、一千一百余条引文条目,进行逐一核查,校勘讹误近三百处,使得该书的文本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成为一部可阅读、可检索、可引用的完善之作。论语文献集成·明代编
《论语文献集成·明代编》(全册)夏静主编丁延峰副主编定价:.00元
巴蜀书社丨.12
内容简介
《论语文献集成》是由孔子故里的曲阜师范大学编撰的大型文献汇编,将全面、系统影印收录历代《论语》刻本及研究文献约一千种,按时代分辑影印出版,以求原原本本反映《论语》历代流传演变的面貌,及各时代研究者的不同学术精神,为探究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打下坚实文献基础。本编系统收录产生于明代的《论语文献》一百五十余种,从全国各大图书馆搜集底本,精选善本,分为四辑,共一百九十册。明清以四书取士,《论语》地位十分尊崇,著作繁多。明代学术以心学为显著特征,侧重阐发义理和史实考证,训诂较少。过去一般认为明代学风空疏,《论语》学著作也大多被斥为空泛之作,但实际上明代学者贡献巨大,不仅在注释内容及解读方式上大有突破,而且在思想的挖掘上也有不少创新发明。如明代出现了专门的《论语》人物研究、地名研究、典章名物、图表等著作,更加细化,包括薛应旗辑《论语人物经籍备考》、陈禹谟撰《四书名物考》、徐邦佐撰《新刻四书图要》等。造成明代学术负面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文献的揭示严重缺乏。本编收录上述文献及《论语集注大全》《论语类考》《论语详说》《论语义府》《论语贯义》等重要或稀见文献,其中不乏首次面世的珍本,力求全面反映明代《论语》学的面相,为学界提供新材料。檀弓注疏长编
《檀弓注疏长编》王宁玲编纂定价:.00元
凤凰出版社丨.12内容简介
本书是继《曲礼注疏长编》之后“礼记注疏长编”丛书推出的又一种成果。《檀弓》主要记载丧葬礼,大致可分为孔子与弟子讨论丧葬礼、孔子弟子之间或再传弟子讨论丧葬礼、虞夏商周丧葬礼之差异和春秋战国之丧葬礼等四个部分,可补《仪礼·士丧礼》《既夕礼》之未备。《檀弓注疏长编》以阮刻本《附释音礼记注疏》为主,逐段汇入宋卫湜《礼记集说》,元吴澄《礼记纂言》、陈澔《礼记集说》,明郝敬《礼记通解》,清纳喇性德《陈氏礼记集说补正》、方苞《礼记析疑》、江永《礼记训义择言》、甘汝来等《钦定礼记义疏》、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孙希旦《礼记集解》、王引之《经义述闻》、朱彬《礼记训纂》、郭嵩焘《礼记质疑》等十三部注解类著作。这些著作是《礼记》研究的代表作,可以呈现汉代以来各时期学者注解《檀弓》的基本面貌。本书的编纂,全面反映历代学者注解经学文献的体式,深入展示丧礼研究中需要留意的问题,为礼学研究提供丰富资料,对礼学、经学、文献学研究,或有帮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