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的ldquo人性惡rdquo

发布时间:2022/5/8 15:19:29   点击数:
?

荀子主張性惡說,這似乎低估了人,可是實際上正好相反,他的哲學是教養的哲學。他的總論點是,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地產物。荀子認為天、地、人各有自己特殊的職責,人的職責是能利用天時地利來創造自己的文化。

?

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求利求樂的慾望,但他也肯定人是可以加以教養的,教養過之後,就可以向善,“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沒有經過教養的人性是不能自我完善的。這樣說來,荀子就認為“涂之人可以為禹”,就是任何人經過教養之後都可以成為聖人。

?

那麼如何教養一個人使他道德向善呢?這就需要社會行為規則,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組織裡的,有社會組織,就需要行為規則,這個行為規則就是“禮”,有了“禮”就能使人受到一定的限制,從而使人不會為了滿足私慾而無所欲為。在儒家學說里,禮可以指社會準則,是禮節、禮儀、禮還有調節的功能,調節人的慾望的功能,有使人文雅的功能。所有接受禮的教養約束,人是可以有道德的,向善的。

??

儒家認為喪禮和祭禮在禮中最為重要。對待親人死亡,人心有兩方面:理智的;情感的。理智上知道死人就是死了,沒有理由相信靈魂不滅,但是人心有情感的一面,是活著的親人還希望死人能復活,希望有個靈魂會繼續存在於另外一個世界。喪祭之禮正好做到了這一點,喪祭之禮可以說是完全詩化的一種禮,因為它是人自覺的自欺,它很不科學,但不反對科學,人可以在喪祭之禮中得到情感的滿足而不妨礙理智科學的進步。荀子認為不能“厚其生而薄其死”,侍奉死者應同侍奉生者一樣,要用哀痛崇敬的心情去送死吊唁並加以周全的埋葬,不然就是不仁不智。

?

國君求雨的祭禮,決大事的占卜也一樣,只是表示他們的憂慮,並不是認為做這些事情,就能得到所祈求的東西,而是政治家用這些活動來文飾政事罷了,但是不懂得這個道理的老百姓卻把它看得神乎其神。

?

另外,在荀子看來音樂是道德教育的工具。“人不能不快樂,樂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不亂。”所以先王就製《雅》《頌》之聲來道之,使人不致於因為快樂而忘乎所以導致壞了禮。

?

我總結了一下荀子的思想大概就是,人性是惡的,所以需要用禮樂教養使得人有道德,因為人是智能的,可以向善。荀子的思想反映了他那個動亂的時代精神,那是一個人們渴望政治統一以結束動亂的時代,所以荀子是代表儒家的現實主義的一翼。

?

關於人性惡一說,我來談談自己的認識:我觀察嬰兒長到四五個月智力得到了發展的時候,就有霸佔好東西的意識,一旦沒得到就哇哇大哭,直至重新被搶回來,可見人性惡似乎在嬰兒身上得以體現。很多孩子這種狀態會持續到三四歲,三四歲後,由大人的教育引導,才懂得有不能掠奪東西的道理,還懂得好東西可以分享的道理。如果沒有大人或者社會組織的教養,人是不是會一直處於“惡”的一面?而對孩子的教導準則,就是我們的禮的行為準則。

?

這種準則體現在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大的方面,國家需要國策,需要法律等等,來約束所有的人,使一切正常發展。小的方面,家庭需要家規教訓,比如錢氏家訓朱子家訓;一個班級必須有班規班訓,不然就不能成為有個集體;即使是臨時組建的組織,也是需要一個規則,比如幾點到場和到場後的紀律,如果沒有這些規則,一個臨時組建的廣場舞都是無法長時間的正常開展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68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