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同济教授不重ldquo学缘rdqu

发布时间:2022/5/9 19:14:30   点击数:
北京青春痘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pf/a_8736666.html

刘强:“学缘”与“师道”

刘强教授

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西历年生,河南正阳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诗学研究集刊《原诗》主编。兼任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理事,台湾东华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守中书院创始山长,明伦书院名誉山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哲学研究,近年来兴趣集中在先秦诸子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与玄学、儒学与古典诗学、文言笔记小说等领域,致力于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阐释与传播。已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著作《世说新语会评》《世说学引论》《竹林七贤》《魏晋风流》《惊艳台湾》《有刺的书囊》《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清世说新语校注》《论语新识》《古诗写意》《世说三昧》《曾胡治兵语录导读》《穿越古典》《世说新语研究史论》《世说新语资料汇编》《四书通讲》等二十余种。

本文节选自刘强新书《四书通讲》(广西师大出版社);经出版社授权刊发,特此致谢!

————

人生在世,不能无亲,亦不能无师。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长。人生最大的缘分有二:一曰血缘,无血缘则无此生命;一曰学缘,无学缘则无此慧命。故“学缘”者,犹“师法”也。荀子尝论“师法”云:

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畏,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

就此而言,我们生而为人,能有“师法”可以遵循效仿,真是三生有幸!又,韩愈《师说》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此又可知,所谓“道统”者,唯赖“师道”以传也。宋代学者俞文豹所撰《吹剑三录》说:“韩文公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然其说不过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愚以为未也。《记》曰:天生时,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君以正而用之。是师者固与天、地、君、亲并立而为五。夫与天、地、君、亲并立而为五,则其为职必非止于传道、受业、解惑也。”俞氏又将师者之效用推而广之,与天、地、君、亲并立为五,是可见“师道”之可大可久。

我们所谓“学缘”,顾名思义,乃“学习的缘分”,包括“师生缘”“同学缘”与“朋友缘”,这里我们专讲“师生缘”。前面所说的多是“为师之道”,而就学生一方,其实还有一个“事师之道”的问题。怎么“事师”呢?大概不外乎以下三端:

一曰“尊师”。《礼记·学记》说: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严师”即“尊师”。一般人只知“尊君”,不知“尊师”,也不知“敬学”,当然也就更不知“尊道”。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古代君王之所以必须尊师,就是因为“师”不仅是一名位,同时还是“道”的象征。通常所谓的道统与学统,正是建立在“师道尊严”之基础上,始可得以存续和光大。

今之学校教育,师者地位严重下坠,仅沦为一种职业,师生关系变成甲方、乙方之关系,家长学生动辄投诉举报老师,看似彰显了某种权利,本质上则是“民不知敬学”,“师道”陵夷,斯文扫地,莫此为甚!殊不知,不重“学缘”和“师道”,就其小者而言之,最终受害的是学生自己;就其大者而言之,则会造成整个民族和社会的文化贬值、道德滑坡和信仰失落!

二曰“亲师”。《礼记·学记》说“五年视博习亲师”,足见事师之道,兼有“亲亲尊尊”二义,也即与事亲、事君差可仿佛。俗话说“师徒如父子”,也是强调“学缘不亚血缘亲”。我曾撰文论述颜回之死与孔门师道之确立,认为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颜回都是践行孔子理想中师徒关系的不二人选。透过孔子对颜回丧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最可见出孔子对师弟子这一关系的情感定位与伦理设计。孔子对颜回,赏爱有加,不吝赞美,曾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雍也》)明人张岱评曰:“孔子赞颜回,如父之赞子,俱以不足之词,寓无穷之爱。”故颜回死,孔子乃有“天丧予”之叹,又“哭之恸”;弟子欲厚葬颜回,孔子则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盖在孔子看来,师徒之情,绝有不亚于父子之亲者在焉。父子者,血脉之延续也;师徒者,精神之承传也。孔子甚至对自己怎么死都有审慎的考虑:

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罕》)

也就是说,孔子坚信,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最大的荣誉和安慰不是来自体制和官方,而是来自门生弟子,学脉传人!钱穆先生说:“夫子之道之尊,在其有门人弟子,岂在其能有家臣?孔子心之所重,亦重在其有诸弟子,岂重在其能有家臣?……至于孔子之可尊,其所以为百世之圣者,在其创师道,不在其曾为大夫。”

换言之,孔子的“终极关怀”无他,就是希望“学缘”能超越“血缘”,成为人世间最可留恋、天地间最当不朽的生命依据和价值信靠!这是多么伟大而温暖的圣人情怀和师者仁心!

据《孔子家语·终记解》载,孔子殁后,众弟子庐墓守孝,心丧三年,“二三子三年丧毕,或留或去,惟子贡庐于墓六年。自后群弟子及鲁人处墓如家者,百有余家,因名其居曰孔里”。此真可谓“死于二三子之手”了。孔子泉下有知,亦当含笑矣!

三曰“让师”。《礼记·檀弓上》说:“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事师无犯无隐。”可见,事师之道以“无犯无隐”为上,正是“尊之亲之”之义。

盖师徒有“学缘”之亲,所以“无犯”;又有“师道”之尊,所以“无隐”。这种“无犯无隐”的分寸感最难把握,如果老师有过错,作为学生弟子,既不能像父子间之“隐恶”,也不能像君臣间之“犯谏”—这种十分微妙的状态,我们姑且称之为“让”。“让师”并不是一味盲从,故也有“不让”的情况。什么情况呢?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当者,临也。只有当仁,才可以不让。言下之意,面对践行仁德之事,弟子当勇往直前,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所以“让”者,礼也;所以“不让”者,仁也。《集解》孔安国注:“当行之事,不复让于师,行仁急也。”朱熹《集注》说:“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此正孔子所谓“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之义也!

孔子此语,乍一看,颇类似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但仔细品味,二者实有境界高下之分。亚氏将“吾师”与“真理”并置,表明学生之求知欲一往无前,一旦掌握真理便可凌越“吾师”之上,充其量不过荀子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之义。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则是将自己和“吾师”并列于仁道之前,意谓当行仁之时,弟子可挺身而出,一往无前,即便老师在旁,亦不必谦让—这显然是比“求知”更高一层的“行仁”“弘道”境界。

“当仁不让于师”,不是学识修养超过老师之谓,而是面对行仁之事,自当争先恐后,切莫因老师在前而逊让。这恰可从一个侧面证明老师平日教育之成效。

《荀子·大略》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反观当今之现实,恐怕只能说,这样一个“贵师而重傅”的时代,仍然没有到来,尚须每一个珍惜“学缘”、尊重“师道”的人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真正实现。

《四书通讲》刘强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6月版

“四书”是研习中国传统文化者必读的经典。本书区别于其他常见的“四书”译注、逐字阐释的形式,而以“四书”等儒家经典为中心,以“道”为纽带,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藏的“日用常行之道”,做了全面梳理和阐发。书中对古今、中西、人禽之辨的比较和分析,鞭辟入里,时见胜义,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本书不仅对文史学者有用,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自序道的“窄门”

本书读法

第一讲为学之道

一“学习”的真义

二学是为己,还是为人?

三为学的三种态度

四为学的四大方法

五为学的四种境界

第二讲修身之道

一为学与修身

二修身之次第

三修身之方法

四修身之效用

第三讲孝悌之道

一孝悌也是“爱”

二孝悌之效用

三孝须合乎礼

四孝当发乎情

五孝必合乎义

六孝道的人类学价值

第四讲忠恕之道

一夫子传道

二何谓“忠恕”?

三终身行之唯有“恕”

四忠恕之道与心性之学

五“忠恕”的现代价值

第五讲仁爱之道

一“仁”的内涵与外延

二仁者的表现与规模

三“仁宅”的建构与生命智慧

第六讲义权之道

一“义者宜也”

二“义”是无可无不可的智慧

三“义”是人的内在合理性

四经权之道,唯义所在

第七讲诚敬之道

一“诚敬”与“忠信”

二诚敬之道与礼制完型“三部曲”

三丧祭之礼与天人感通

四明诚之教与天人合一

第八讲正直之道

一“正”“直”释义

二“正身”与“正人”

三“直心”与“直道”

四好恶必察,报怨以直

五亲亲互隐,直在其中

第九讲中庸之道

一何谓“中庸”?

二攻乎异端,过犹不及

三不为已甚,执两用中

四“君子时中”与“圣之时也”

五“中庸鲜能”与“从容中道”

六博文约礼,止于至善

第十讲治平之道(上)

一“为政以德”与“无为而治”

二“礼治”与“刑政”

三“民本”与“仁政”

四“富民”“教民”与“信民”

第十一讲治平之道(下)

五“选贤与能”与“循名责实”

六“君臣之义”的现代诠释

七“家国”与“天下”

第十二讲齐家之道(上)

一什么是“家”?

二作为共同体的“宗族”与“家庭”

三“人伦”与“纲纪”

第十三讲齐家之道(下)

四夫妇判合,宜其室家

五君子远其子,父子不责善

六长幼有序,兄弟怡怡

第十四讲为师之道

一“为师”与“为政”

二温故知新,教学相长

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四君子不器的“学习革命”

五愤启悱发,教亦多术

六“学缘”与“师道”

第十五讲交友之道

一何谓“朋友”?

二“朋友之义”

三君子之交淡如水

四“尚友”与“私淑”

尾声道脉永传

附录

后记

《四书》是中国人必读的书,是中国人做人做事的依据。刘强先生的《四书通讲》是最佳入门书。作者通晓文本,又有生命体验,不仅抓住了重点,讲清了难点,而且启发诱导,深入浅出,是难得的佳作,使人受用无穷。这是我们走进《四书》的阶梯,提升境界的门径。——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为中心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只有孔子是贯穿中华数千年文化的唯一人物。孔子没后,儒分为八,而以曾子、子思、孟子一脉为嫡传,至南宋朱子集其大成,特辑此派之核心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从此《四书》《五经》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共同教科书。刘强的新著《四书通讲》将《四书》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旁及《五经》,融会贯通,探幽发微,对于我们掌握孔孟儒家的基本精神实有莫大帮助。我因此郑重加以推荐。——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唐翼明刘强教授此书,讲“通”四书,四书“通”讲,真可谓接地气,通天道,入本心,布乎四体,通极八方!儒学一向都不离生活日用,不离社会政治,不离人伦教化,更不离天地自然。刘强此书,既有如实的诠释,又有因应时代的反思,更有批判之继承与创造之发明。相信读者定能感其意味、体其意韵、明其意义,并由此体会到儒家不仅是真正的“天下主义”者,也是通天地人三才而为“王”的“王道主义”者。作为人类文明之一大宗,中华传统文化既能守先待后,亦能继往开来。我在台湾,祈愿与大陆同胞携手,共同朝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和平世界!——台湾慈济大学教授林安梧“四书”是研习中国传统文化者必读的经典,历来阐释者甚众,著述腾涌,足以汗牛充栋。但就我所见,今天市面上常见的是对《四书》的分别译注,能将其作为一个“道脉”传递的整体,并对其深层义理加以贯通诠释的著作,实在是多乎哉?不多也。刘强教授的这部《四书通讲》,显然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此书以“四书”为中心,以“道”为纽带,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藏的“日用常行之道”,做了堪称全面而精彩的梳理和阐发,从为学、修身、孝悌、忠恕、仁爱、义权、诚敬、正直、中庸,直到治平、齐家、为师、交友,环环相扣,左右逢源。书中对古今、中西、人禽之辨的比较和分析,鞭辟入里,时见胜义,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相信此书不仅对文史学者有用,也一定会为一般读者所爱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刘强教授说经典,有三个可贵的特点:第一,逻辑理路清晰,这是很多记诵之学者往往缺乏的;第二,强烈的文化责任感,这是很多为稻粱谋者所不具备的;第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导向,这与很多老死一经的古典学者大相径庭。我以为,刘强教授所具备的这三者,是中国文化更生不可或缺的三要素。——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68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