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长短札公子非的阅读史韩非子校注所见作

发布时间:2022/6/14 14:14:58   点击数:
北京看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672648061290025&wfr=spider&for=pc
医院订阅哦!

居家办公期间的作息与在单位上班时差不多,最大的区别是上下班通勤的两三个小时可以转换为睡眠时长——但读书的闲暇却是稀缺(审稿不算“读书”)。审完一部初稿的最后几页后,决定偷一个闲,于是诞生了本篇。

顺便一提,本篇可以说是《公子非的历史经验:韩非子中的先秦史事与传说》的姐妹篇。当然,这篇“历史经验”毫无疑问——小编还没写,只是在很早以前列了一个题目,至今还没往里面填充内容。“历史经验”这一灵感直接来自于小编以前翻过的周勋初先生的《韩非子札记》,其中有好几篇论及《韩非子》中涉及的先秦史事,其切入角度和论述令小编大开眼界,至今难忘。后来入手了一册《韩非子校注》,只是一直没有时间细细学习。

江苏人民出版社年版

借偷闲之机,小编粗粗浏览了一遍《韩非子校注》,作者韩非字里行间的叙述和引用透露了他广泛的个人阅读史信息,再结合史传记载,可以合理推测“韩之诸公子”韩非当时能够接触到的其他一些著作。

凤凰出版社年版

作为王室成员,韩非理应能够接触到王室和官府内藏的典册图籍,其中包括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公文。有理由相信,韩非在积累写作素材、做“引文卡片”时,这些官方资料为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说林上》《说林下》《内储说上》《内储说下》《外储说左》《外储说右》等篇中汇集的众多历史故事与传说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出自这些官方资料,特别是关于春秋末期三家分晋至战国时韩国内政外交的国史记录,如《韩非子》多有引述的韩昭侯事迹,其来源之一可能就是韩国官史。

韩非相当重视从历史事件或传说中总结君主统治术的经验教训,历史著述在他的阅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结合其求学背景(曾师从荀子)和《韩非子》书中的信息,他对作为儒家经典的上古历史文件汇编《尚书》和鲁国史书《春秋》印象深刻,应当是不用怀疑的。

《说林上》引《康诰》的“毋彝酒”之辞。实际上,这句话出自今本《尚书·酒诰》,《韩非子校注》引孙诒让观点:在古本《尚书》中,《酒诰》是《康诰》的中篇?——如此,似乎又可视为《尚书》流传过程中的版本演变之一例;还有一种可能性:公子非写书的时候写岔了(小编觉得,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可能)。

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旧说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余章,为“周书”逸篇总集的《逸周书》(或称“周书”“周记”)在《韩非子》中也多次被引述。如《说林上》引“《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说林下》引《周书》语“下言而上用者惑也”。《难势》引《周书》语:“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说疑》引《周记》语:“无尊妾而卑妻,无孽适子而尊小枝,无尊嬖臣而匹上卿,无尊大臣以拟其主也。”诸如如此格言或训诫式的言辞成句浸润了早期中国政治斗争和资源分配博弈的智慧,被韩非吸收、引用,加强了自身理论的说服力。另,按《辞海》第七版采纳的观点,《逸周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而多数出于战国时拟周代诰誓辞命之作,其中《克殷》《世俘》《度邑》《作雒》等篇,所记周初事迹,当有所根据”。韩非能够接触到的篇章版本和内容,应该早于西汉时的七十篇(今本七十篇中十一篇有目无文,暂不计序),或许是从王室、官府内藏得之,或者习自荀子,亦或者是通过另外的渠道得以接触。

西北大学出版社年版

相比于《尚书》,《春秋》及其关联度紧密的《左传》在《韩非子》中的出镜率很高。书中引述、概说的历史故事、提及的人名很多可以在《春秋》和《左传》中找到相应的记载,更不必说有数处直接引述了《春秋》或《左传》的记载。如《内储说上》:“鲁哀公问于仲尼曰:‘《春秋》之记曰:“冬十二月霣霜不杀菽,何为记此?”’何为记此?”《奸劫弑臣》一处的引用虽冠以《春秋》之名,实为《左传》的记载,但韩非在引用时根据论述需要进行了改写:

《春秋》记之曰:“楚王子围将聘于郑,未出境,闻王病而反,因入问病,以其冠缨绞王而杀之,遂自立也。齐崔杼,其妻美,而庄公通之,数如崔氏之室,及公往,崔子之徒贾举率崔子之徒而攻公,公入室,请与之分国,崔子不许,公请自刃于庙,崔子又不听,公乃走踰于北墙,贾举射公,中其股,公坠,崔子之徒以戈斫公而死之,而立其弟景公。”

惜墨如金的《春秋》可没有这么多细节描写。这个例子也似乎可以说明,公子非“张冠李戴”也不是第一次了——又或许,在当时,《春秋》和《左传》共用一名而不悖。

《韩非子·备内》中还提及一部已经失传的《桃左春秋》,引述了其中一句话:“人主之疾死者不能处半。”(《校注》译为白话:“君主因病而死的不到半数。”)——这也是一句浸透血幕的上古历史经验总结了。根据《韩非子校注》的注解,《桃左春秋》有可能是楚国的史书《梼兀春秋》(俞樾的观点),也有观点认为是赵国人所传的《左氏春秋》(章炳麟的看法)。小编才疏学浅,不敢妄语,此处姑且将之归类为先秦时期的春秋类史书。

中华书局年版

除了上述史书和历史文件合集之外,《韩非子》诸篇中还多处出现一种名为“记”类的资料。例如:

其在记曰:“尧有丹朱,而舜有商均,启有五观,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说疑》)

记曰:“周宣王以来,亡国数十,其臣弑其君而取国者众矣。”(《说疑》)(这条极为有趣,记事是从周宣王开始计算的)

记曰:“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忠孝》)

这些“记”类文献,或许是各国官私撰写的记事类史记(小编瞎猜的),对于韩非子这样一个“资料卡片收集狂”(请见《说林》《内储说》《外储说》等篇)而言,这些性质的文献也是他所非常欢迎和喜爱的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说疑》的一段话:“因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此处“舜逼尧”的说法与《竹书纪年》中的“尧德衰,为舜所囚”相同,或许可以推测韩非对《竹书纪年》为代表的三晋系史书和传说资料有所掌握。

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除了史书类文献,《韩非子》中尚有提到一些法典的名称或若干具体法令,似乎在提醒读者:韩非对以往历代和当代各国的法律类文献颇为熟悉。如《说难》记载了一条卫国法令:“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砍脚)。”《饰邪》列举了三国的刑书名称:魏之《立辟》、赵之《国律》和燕之《奉法》。《喻老》言及“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唯孙叔敖独在。”《外储说右上》也提及楚国的“茅门之法”(《校注》注解为“关于外朝的规矩”)和“楚国之法”。《内储说上》所举法令的时代则已经溯及商代:“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一说“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四川大学出版社年版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思想界爆炸,诞生了大量的诸子著作。这些私家著述大大充实了韩非的书架和阅读书单。而且可贵的是,韩非是本着批判精神来进行阅读诸子著作的,这在《韩非子》中有大量的反映。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与李斯俱事荀卿,……”。短短二十余字总结了韩非的学术背景:喜好法家的“刑(形)名”“法术”,而其说根本于道家的“黄老之学”,又师从儒家的大学者荀子(《韩非子·显学》说儒家在孔子死后,有“孙氏之儒”,可能就是荀子的学说流派——荀卿在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而称“孙卿”),这仿佛战国晚期诸子争鸣、百家交融的思想界盛况的一个缩影。

《韩非子》中有《解老》《喻老》两篇,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和阐释,堪称老学先驱。韩非对《老子》的熟稔程度自不待言,《内储说下》《难三》《六反》等篇中也有多处引用《老子》。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今本《老子》分为“道经”(前)、“德经”(后)两部分。马王堆汉墓出出土的西汉帛书本《老子》则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解老》的次序是与帛书本相同的。而从“黄老之学”推测,韩非对托名黄帝的一系列道家著作似应也有一定的认识。

文物出版社年版

至于韩非热爱的法家前辈们著作,相信他的阅读已经达到“韦编三绝”的境界了。变法强秦的商鞅(公孙鞅)及其后学的学说,韩非有做摘抄,《韩非子·饬令》应是《商君书·靳令》的节录;有引用,如《内储说上》《定法》《难势》诸篇或引用商鞅(公孙鞅)之法,或引用《商君书》文字。

中华书局年版

韩昭侯时期的法家人物申不害的事迹、学说很可能是韩非早年的法家思想启蒙。韩非记录了申子的“六慎”之说(《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独断”之言(《韩非子·定法》)等学说,也载录了昭侯与申不害这对君臣的不少事迹。按《史记》,申不害有著书传世,《汉书·艺文志》著录《申子》六篇,但目前所见的只有《大体》一篇和一些残篇佚文。而与申不害相距百余年的韩非应当读过全本《申子》。

另外一位法家人物慎到在《韩非子·难势》中也有登场:

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风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众也。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由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者也。”

以上文字也见于今本《慎子·威德》。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慎到著十二论”;《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四十二篇。而今本只存七篇。同样,我们相信韩非有幸读完了整本的《慎子》,并创造性地运用其中的思想资源构筑了自己的学术大厦。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年版

《韩非子·诡使》则引了一部佚著《本言》的文字:“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乱者,私也。法立,则莫得为私矣。”因论及“法”“私”之关系,暂将其归入法家著作一类。

因为师从荀子,那么对儒家的经典教材“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和《论语》等,韩非应当是不陌生的。老师荀子的著作(以《荀子》为代表)相信他也是第一批读者之一,获益匪浅。后来,在学术上成熟的他就在《显学》篇里把儒家的“法先王”“仁义之说”狠狠地批判了一番。

中华书局年版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对战国时期一些各家人物有过严厉的“吐槽”:“季(梁)、惠(施)、宋(钘)、墨(翟)皆画策也;……魏(牟)、长(卢)、瞻(指詹何)、陈(骈)、庄(周)皆鬼魅也;……务(光)、卞(随)、鲍(焦)、介(子推)、田仲(指陈仲子)皆坚瓠也。”上述这些人物涉及杨朱学派、名家、道家黄老学派和庄周学派、墨家学派。同篇的“则说者多‘棘刺’‘白马’之说”也透露出韩非对讲求逻辑的名家学说的了解。《说疑》篇中所举侯侈见于《墨子·所染》,《诡使》《显学》篇涉及墨家学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韩非对上述各家著作的学习与内容的掌握情况。

中华书局年版

韩非还读过作为齐国“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的《管子》。《韩非子·难三》中引用了两段《管子》中的文字:

管子曰:“见其可说之有证,见其不可恶之有形,赏罚信于所见,虽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说之无证,见其不可恶之无形,赏罚不信于所见,而求所不见之外,不可得也。”(见于《管子·权修》)

管子曰:“言于室满于室,言于堂满于堂,是谓天下王。”(见于《管子·牧民》)

《管子》内容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同样也是战国百家争锋交会的产物。当然,韩非之所以引用这两段话,主要还是为了批判管子学派的观点。

科学出版社年版

除了上述几类著作,《韩非子》还引用了不少的“语”类文献(可以理解为类似《论语》《国语》等记言为主的文献)和谚语,例如:

语曰:“其母好者其子抱。”(《韩非子·备内》)

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韩非子·饰邪》)

宋人语曰“一雀过羿,……”(《韩非子·难三》)

古者有谚:“为政犹沐也,……”(《韩非子·六反》)

先圣有谚曰:“不踬于山,……”(《韩非子·六反》)

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这体现了韩非对各种文献的广泛收集和阅读,例如谚语这般的民间资料也得到了他的充分重视——说不定当时对于谚语也有进行一定的整理收集工作吧。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中华书局年版

小编:对先秦语类文献的研究可以参考以上两部专著

综上可知,在如此广泛的阅读基础上,韩非方能纵览各家之优劣,集法家之大成,其学说影响后世极深远极广阔。

往期链接

长短札

专业学者的非专业阅读:一本新书中的只言片语

长短札

阿斗的书单

长短札

诸子的妻

那么,本期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啦~

文字:边听罗翔老师讲课边码字的陆十七

图片:本文中所用的图片均为互联网图片

图文排版:接下来继续审稿工作的陆十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70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