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鲁迅的文字一针见血到何种程度本性是绵羊的
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鲁迅
鲁迅作为我国近代的文豪,他的文笔绝对是一流的,但是鲁迅却对国民一度抱有强烈的失望感,由这种感觉他写下了《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等作品来反映当代中国国民骨子里的劣根性,似乎在他眼中,国人没有几个靠谱的正常人,大都是贪婪、自私、怯懦的小人物。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自序》
鲁迅的大多数文章都是上述这段话的口吻,他对国民性失望至极,这自然跟他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中找出一个故事来帮助大家理解,鲁迅为何对国民性如此失望。
在郁达夫的《回忆鲁迅》中曾经对鲁迅生平经历进行了一些描写,其中就有一个故事看完让人瞠目结舌。因为没找到原文,小编自己口述大概意思:
当时鲁迅在广州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学生对鲁迅特别敬佩,总喜欢跟着鲁迅学习。鲁迅看到这个学生如此好学自然开心,后来鲁迅前往上海,这个学生也不远万里跟着鲁迅去了上海。这个学生因为家境不太好,鲁迅就让他跟着自己一起住景云里的弄堂房中。
可是慢慢地,这个学生却误解了鲁迅的意思,他认为鲁迅想要收自己当“义子”,因为当时鲁迅还没有孩子,从此他便以鲁迅儿子的身份自居,后来还找了个女朋友一起住,自认为给鲁迅找了个“儿媳妇”,两个人一起在鲁迅的家中蹭吃蹭喝。鲁迅只管坐食,零用衣饰等物鲁迅自然不管。
于是这位自定的“鲁迅的子嗣”就对鲁迅产生了很大的不满,还要求鲁迅,一定要给他谋条出路……
这件事情对鲁迅的触动很大,他没想到这种“寄生虫”式的思维自己的学生竟然也有,而且还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中国人的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大概人生现实的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鲁迅的话一针见血指出了历史上一些奇葩的现象,中国人太喜欢“大团圆”结局了,于是针对历史,坏人没有受到惩罚的,在国人笔下,给他个受惩罚的结局;才子佳人因为身份差异受到双方家长刁难,但是最后历经重重险阻还是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这类文章,让鲁迅感到很愤怒,认为这是国人自己在欺骗自己,属于国民的劣根性。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鲁迅更倾向荀子的“性恶论”,这12个字也能解释为何好人不一定有好报。
所以我们很多人在读鲁迅的文章时,总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信我们再看看鲁迅这段话。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认为在男权社会中,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但向来的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摊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能写出这种文字的作家,思想不可谓不深刻!还是那句话,想要真正启蒙自己,多读读鲁迅的文字吧。
钱钟书有一句话说得好:“以前的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接受教育,现在的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接受一种教育。”
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双看透真实的眼睛!
参考书籍:《华盖集》、《两地书》、《回忆鲁迅》、《中国的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本文乃“文史马先生”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