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老实人不够圆滑,熟记这两条处世口诀,也可

发布时间:2023/3/16 8:23:34   点击数:

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中的一句格言:“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即:烈酒、肥肉、辛辣、甘甜并不是真正的人间美味,真正的美味来自于最普通的食材,清淡而平和;奇特怪异的人不是真正德行完美的人,真正德行完美的人,其行为和普通人一样。

同理,真理往往来自于朴实无华的生活中,而且往往是我们最常见、最容易理解的几句话或几个字,正如人们对老子思想内涵的一种提炼和概括——“万物之始,大道至简”!人际交往中,我们若能秉持这两字方针,人缘好,福气多。老实人不够圆滑,但熟记这两条处世口诀,也可以游刃有余!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1、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王永彬《围炉夜话》

释义:为善的方法无穷无尽,但只要讲一个“让”字,便人人都可以行善了。

佛家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是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人在做,天在看”,公道自在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我们为人处世时,首先要存善心、说善言、做善事、交善友,积善成德,继而厚德载物。

但我们又该如何行善积德?《围炉夜话》告诉我们:秉持“让”字处世方针,与人方面,与己方便,便是真正的行善。“让”是不争,逢人让三分、烦恼自然少;“让”是仁恕,以恕己之心恕人,则朋友会越来越多。

自己得了好处的时候,需要加让三分便利给他人,这样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在狭窄的路上行走,要留出一步让别人走,这样才会让人生路越走越宽;遇到美味可口的饭菜,要留出点让别人分享,这样才能更加得人心。

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就是教育大家“互相礼让”的最好例子。清朝重臣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在朝廷当官期间,接到一封家书,家人想让张英帮忙解决与邻居宅基地纠纷,但张英只回复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到信后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邻居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谦让,自古就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与人和善相处的最重要法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得饶人处且饶人,礼让他人就是给自己留后路。人际交往中,秉持“让”字方针,人缘好,福气也多。老实人不够圆滑,熟记这条处世口诀,也可以游刃有余。

2、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王永彬《围炉夜话》

释义:为人处世的方法很多,但只要讲一个“敬”字,就任何事情都能够井然有序。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这是人世间最朴素的道理,因为人都是将心比心的,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

“敬”的字面意思就是内心的严肃敬重,也可以延伸为敬畏、恭敬、尊敬等意思。为什么为人处世时候“敬”字如此重要呢?我们来看看曾国藩就明白了!

曾国藩28岁考中进士,然后进京入翰林院当官,但此时的他也是行为不羁,言行不敬,喜欢和朋友开玩笑,喜欢与人争执,话也很多等等。

直到后面发生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做人做事方法: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九,曾国藩为父亲办生日宴,请来了众多京城里的朋友。宴会上,曾国藩多喝了几杯,与好友郑小珊争执,而且口无遮拦,不知道哪句话得罪了郑小珊,郑小珊竟然当场就拂袖而去,搞得气氛很是尴尬。

曾国藩事后非常后悔,于是在日记中反思,写道:

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从此之后,曾国藩花了很长时间反思自己言行,发现自己最大毛病就是“大不敬”,于是努力改掉。曾国藩特意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修身十二款”,第一款就是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而且曾国藩临终前还在告诫儿子们要:“主敬则身强”,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对小事情还是大事情,都要态度恭恭敬敬,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怠慢。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取得“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巨大成就,被后人尊为“完人”,就是因为他坚持一生做到了一个“敬”字:独处时候,不放纵自己;与人相处时候,恭敬待人;甚至是敬畏天地之道、敬畏人言、敬畏君父等等。

《荀子》曰:“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虎也。禽兽则乱,狎虎则危,灾及其身矣。”不敬不肖的人,和禽兽、狎虎无异,也迟早会灾难降临,殃及自身。

大道至简,真正的道理不用太复杂,越简单,越实用,越利于人们接受吸收。人际交往中,秉持这两字方针——让、敬,人缘会越来越好,福气也会多多。老实人不够圆滑,不善于社交,但若能熟记以上两条处世口诀,用好,用精,也可以游刃有余!朋友们,您觉得呢?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智慧。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今日话题:

您是怎么看“让与敬”呢?

欢迎大家留言互动,发表您的观点!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79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