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曾国藩最潮的一段话,却蕴含着最深的哲理,

发布时间:2023/3/16 8:23:52   点击数:

曾国藩有一段特别洋气却又很有哲理的一段话:“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翻译过来大抵是这个意思:

事情既然迎面而来,便让它顺其自然地发展,且以平常心去坦然对待。

尚未发生的事又何必费心忧虑?与其杞人忧天,不如活好当下。

既然决定做一件事,就要心无旁骛,了无杂念才能修身养性。

过去的事何需挂怀?不恋过往,不畏将来,人生方可乘风远行。

一、保持“静气”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世间万物皆有定律,顺其自然还是逆势而为,取决于人的气度,也决定了人的格局。

“每临大事必有静气”,这是所有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尽管任何成功都非偶然,但是在通往这条路时,能够大获全胜的一定是经过了一番积淀,且性情沉稳持重之人。

纵观古今名人,凡善忍者都能见证最后的成功。勾践善忍,“三千越甲可吞吴”;孙膑善忍,千古名将美名传;韩信善忍,汉初三杰有其名;司马懿善忍,几十年蛰伏终成霸业。“忍”等同于“静”,即始终坚守一颗平常心,这是人生修行最难的一课,却是打开成功之门的密匙。

譬如曾国藩,他并非出生就兼具智慧,他的完美品性也是经过后天磨砺而成。刚入京时的曾国藩好似“愤青”,脾气焦躁,性格孤傲,尤其喜欢与人争高低。为此,他曾吃过不少亏。

在因为脾气秉性而受到同僚排挤后,曾国藩经历了一段人生的低谷期。就在他最为失意和绝望之时,晚清著名的理学大师唐鉴“拯救”了他。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唐鉴为曾国藩开出的“处方”只有一个字:静。在唐鉴看来,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心若不静,何来自省?

仅一个“静”字让曾国藩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后来,经唐鉴介绍,曾国藩结识了倭仁,自此养成了每日静坐半个时辰的习惯。人在急躁之时,总会被情绪遮蔽双眼,唯有稳定心绪,才能理清所有凌乱之事。每每静坐,定会心胸开阔,幕僚之争、政见不和也都成了过眼烟云。

佛语有云:“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必修的境界。

初进翰林院的曾国藩总是傲气冲天,每当和他人意见不合,必然高谈阔论,争辩到激情四射之时,还会飙出带有湖南特色的脏话。事情过后,曾国藩便会反省自己的行径不合时宜,第二天又会主动找吵架对象道歉。对方原以为曾国藩是诚心悔过,他却说这是在“修身”。最后,曾国藩变成了表里不一的人,这正是他心不能静的表现。

曾国藩之所以心不静,就是因为杂念太多。此时的他既想做理学家,又想扬名立万。一方面性格桀骜不驯,常常与他人争吵理论,一方面还要克制脾气,兼有儒家之礼,最终反而成为了他人眼中的“言不由衷”之人。

现代文学巨匠郭沫若自从东渡日本留学归来后,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导致情绪很差,甚至忘性也越来越大。这对一个学术研究者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不良情绪会影响身体,更能左右文字和思想。后来,郭沫若深受王阳明和曾国藩的启发,养成了每日清晨起身后和夜晚临睡前都要静坐30分钟的习惯。自此,他不仅长寿,在学术上的造诣也是登峰造极。

一个人唯有静下来,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坦然地面对人和事。所谓顺其自然并非消极应对,“既来之则安之”其实是一种健康的情绪,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更是“安之若素,去留无意”的泰然。

良好的情绪控制同样也可以增强人格魅力,从“迷惘”到“参透”,一颗平常心,始终处变不惊。正是因为曾国藩能够及时醒悟,才避免了在弯路上渐行渐远。

二、瞻前顾后是人性的弱点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在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大任教,这在年的当下,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然而,就在六年后,俞敏洪却选择了从北大辞职,开始为社会上的培训学校做“打工人”。

做出这个决定时,俞敏洪有过迟疑,更多的是忧虑。九十年代,敢于抛弃铁饭碗,向未知的领域迈进,这不仅亟待决心,还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当时的俞敏洪瞻前顾后,他在出国留学和做新东方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决定放手一搏。

幸运的是,俞敏洪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个世界不缺优秀的人民教师,但是缺少有创新意识的教育团体,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就此应运而生。

生活中,我们都乐于和充满正能量的人相交,没有人喜欢终日忧心忡忡。如果总是对未来充满焦虑和不安,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顾好当下呢?“活在当下”其实也是一种本事。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专注当下,想到就去做,做了就会坚持到底的人。倘若他每一次成事前都要摇摆不定,那么“成功”一定不会关照他。

曾国藩在写给三弟曾国荃的书信中警示道:“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这番话旨在告诉世人,一心一意就是在向成功靠近,三心二意只能与成功擦肩而过。瞻前顾后是成事者的大忌,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是。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喜欢犹豫不决、纠结不定,每当面临一个选择时,就要庸人自扰、杞人忧天,将时间浪费在了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错过了良机又误了正事,最终只会顾此失彼,一事无成。毕竟做错的事可以改正,错过的人可以挽回,唯有光阴一去不复返,何不“怜取眼前人”?

所以董必武题诗曰:“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曾国藩的一生不爱钱财,只爱读书藏书。道光十六年,曾国藩会试落地,回乡路过金陵时,他在一家书肆看中了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为此爱不释手。当时,曾国藩身上只有一百两银子,他将全部银两都用来购书,只得将身上的皮袄冬衣典当以度日。常言道:读书使人明智,读史使人明鉴,曾国藩正是在史书中汲取了经验,才为他日后参与治理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难道当时的曾国藩想不到这样做会让自己接下来的生活举步维艰吗?他只是更清楚哪件事值得去做罢了。至于未来种种,但凡刻苦用功,总会达成所愿。

太多人在面临选择时习惯瞻前顾后,唯有克服了人性的这一弱点,才能形成如曾国藩一般的坚毅品格,在为人处事上如鱼得水。

三、心无旁骛是成功的铺路石

李白诗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世上有多少人被庸人自扰所束缚,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了一些无谓之事上。须知时光匆匆难倒回,我们终有一天会为自己浪费的时间而懊悔。

曾国藩初进翰林院时,心怀远大理想,渴望成为像朱熹一样的智者和儒圣。于是,他兴冲冲地去向唐鉴请教,如何能成为名垂千古的圣人,唐鉴这才将倭仁介绍给了曾国藩。

倭仁滔滔不绝地给曾国藩讲解了许多关于读书的方法,又将自己的检身之法相传。倭仁习惯每日记录自己的言谈举止,到了夜晚临睡前再好好检视不足,将私欲和恶念逐一克掉。为此,曾国藩开始培养每日写日记的习惯,效仿倭仁的方法记录自己的缺点。

可是,这样的方法只坚持了一个月,便以曾国藩吐血为终结。这期间,他每天都高度紧张,时时检视自己的不足,最终反而因为过分忧虑和在意,使得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为此又不得不休养很长一段时间。

比如倭仁每日都有静坐的习惯,结果效仿后的曾国藩静坐半个时辰下来,不仅腰背疼痛,就连颈椎和腿都添了毛病,最终他不得不在日记中责怪自己一番。倭仁静坐,能达静思己过的目的。可曾国藩的静坐,完全是自乱其心,最后起了反效果。

《华严经》说:“妄想,执著。”这本就是人类烦恼的根源,因为妄想和执着,最后就会变成贪嗔和欲望,这便是心不静的病根。

修身养性不是做给外人看的,而是真正地达到一定的境界。欲望太多,反而容易深陷困惑。想要心无杂念,必须断掉妄念,需从“不起贪嗔痴欲诸想”做起,除了“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之外,还要有不被外部环境所诱惑的定力,以及不被内心困扰的决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做到内心清净。

比如有“敦煌女儿”美誉的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为了守护心目中的“殿堂”,在风沙漫天的西北荒漠待了足足56年。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这是敦煌壁画给世人的美感,然而背井离乡、心无旁骛地默默陪伴它长达半个世纪,却非常人所能做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像樊锦诗这样毫无杂念的人,才能让这千年瑰宝可以存在地更久。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那些难以克服的缺点,就像荆棘一般遍布,成为了阻碍人们前进的绊脚石。而那些可贵的优点,终将扫平障碍,成为护送人们前行的铺路石。不求闻达,不问功名,唯有初心如磐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四、将目标化为行动才是成功之道

诗人朗费罗说:“不要总是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在他人生的低谷期,终日只能靠安眠药助眠,头上甚至出现了一块块的斑秃。身患抑郁症的病人都喜欢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在白岩松患病的五年期间,曾有三次想过自杀,最终是曾国藩“救”了它。因为品读了《曾国藩全集》,白岩松深受曾国藩人生阅历的启发,最终一点点走出了人生的阴霾。

为此,白岩松感叹道:“你必须拥有足够的动力,在失败和挫折中迎接挑战。成功和失败都不那么重要,‘保持冷静,继续前行’,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过去已经发生的,是我们无力改变的。总结经验,继续前行,才会给未来无限的可能。世人都经历过失败,如何面对失败并敢于挑战失败,其实就是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说:“顺境不惰,逆境不馁,以心制境,万事可成。”在曾国藩功成名就之后,也曾自傲过、懈怠过,在官场经历挫折时,也曾气馁过、放弃过。最终,他凭借意志力冲破重重迷雾,才登上了光明的顶峰。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慧之人,甚至有一些愚钝。像他这般平庸的资质能够在十年之间官升十二级,一跃成为清廷的二品大员,完全得益于他坚定的意志力和出色的行动力。

我们知道,戒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可是曾国藩戒烟几乎一蹴而就。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17次参加县试,最终于43岁取得秀才之名,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曾国藩。年轻的曾国藩也是两次考举人不中,心理压力极大,在烦闷之时便学会了吸烟。

一次,清晨醒来的曾国藩见满室的烟雾,顿时开始思索起来。他扪心自问:吸烟有什么好处吗?结果令他哑然,吸烟非但没有益处,反倒有一箩筐的害处。最重要的是,吸烟耽误了曾国藩许多学习的时间。于是,曾国藩将水烟袋扔在地上,一脚将其踩碎,从此开始发誓戒烟,且永不再沾!

可是戒烟何其不易,在经历了几番痛苦挣扎,以及生不如死的近一个月的时间后,曾国藩凭借坚强的意志力竟然真的把烟戒掉了。试想,若戒烟时,曾国藩总是回想吸烟时的美好,这个烟还戒的成吗?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曾国藩都不曾退缩。贪恋过去只会沉湎其中,于未来毫无益处。为此,曾国藩经常立志,且从不食言。当人生有了目标,犹如航行有了方向。反之,又与周星驰口中的“咸鱼”有何区别?

曾国藩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人不该常立志,而应该立长志。立志容易,践诺不易,唯有将目标化为行动,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譬如曾麟书父子,只要不放弃,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曾有人问曾国藩:“您每天日理万机,军务政务繁忙,但是您能够把这些事务都处理好,且在读书做学问方面做得也非常出色,您是怎么做到面面俱到的呢?”于是曾国藩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79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