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论练功者的道德规范

发布时间:2023/3/16 8:23:37   点击数:

“道德”范畴,在我国古代的含义较为广泛,“道”最初见于《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道”即道路之意,后引申为原则、规则和规范。“德”最早见于《周戋》,指的是内心情感和信念。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有时指的是宇宙的本源,有时指的是规律;“德”是指认识了的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老子把“道”和“德”联系起来了,在论述宇宙生成时,他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在老子看来,道德既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又存于人体之中,形成了人体与自然界相适应。

战国时期的荀子,明确提出了“道德”范畴,他在《劝学篇》中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其意是说,一切都按“礼”的规定去做,便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我国思想史上,道德是指人的合于礼,利于人的行为,亦即调整人们互相关系的行为规范,有的是指个人的品质和修养的境界。

今日之道德,是指人们关于善、恶、公正、私等观念和人们的道德品质,以及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教育力量来调节人们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中华民族富有优秀的道德传统。我们的先辈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论语》其意是说,只有搞好道德修养,才能严肃而又认真地对待一切事情。

古代的气功家更是注重道德,他们认为:“信为功本,德为功母”,“功从德上来,德为功之源。”古代的思想家、气功家、医家和武术家,道德修养的境界都是很高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道德传统。

练功者的道德包括哪些内容?笔者认为,它有三个方面:练功者的道德意识(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想)、练功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其中,练功者的道德规范是他们道德的主体部分。它有五个方面。

第一、清心寡欲,不贪钱财。

这是古代气功家提出的练功者的重要道德规范。在《管子·心术篇》中明确地指出:“去欲则喧,喧则静矣;静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之贵也。故馆不避除,则贵人不舍焉;故曰不清则神不处。”老子推崇“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功德修养。为了落实这一功德规范,气功家们提出了要六戒:“酒、色、财、气、昏、嗔”,其意是说,一个人只有不追名逐利、金钱美色,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清心寡欲,不贪钱财”的功德,是由气功修炼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气功是一种身心兼练,培育元气,袪病健身,陶冶情操,开发智慧的自我修持的重要方法。虽然气功门派很多,功法万千,但无论哪家功法,都把松、静、自然放在首位,都主张要排除杂念、邪念,消除一切紧张状态,做到情志安泰,神清意静,心平气和。他们都把调心(调意)、调息、调身作为练功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因此,“清心寡欲,不贪钱财”是练好气功的首要前提条件。如果练功者整天追名逐利,贪财好色,杂念丛生,邪念蜂起,心猿意马,那末,他就无法练功,而且由于其心不正,则气亦不顺,气不顺则神不宁,神不宁则不能励精,不能治性,最终会导致气机紊乱,甚至走火入魔。

“清心寡欲,不贪钱财”已经成为我国气功界普通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气功界的道德面貌,总的来说是好的,尤其是老一代气功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但是,也有一些气功师,利欲熏心,追名逐利,贪财好色。他们千方百计,不择手段,把攫取高额金钱作为传功、授功治病、收弟子的最终目的;有的江湖骗子,打着气功旗号,到处骗钱,牟取暴利等等。

笔者认为,气功活动收取一定费用是合理的、必要的。但是,把气功作为牟取暴利的手段是不道德的;昂贵的气功收费,不仅严重地败坏气功的名声,毁坏气功事业,而且大大地加重了群众的负担,激起群众的强烈不满,也是与气功道德不相容的。

第二,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古代的思想家和气功家主张练功之人要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儒家提出“仁者爱人”、“泛爱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佛家主张“慈善为本”,“普渡众生”,“救人一命,胜过七级浮屠”的道德。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应该是练功者的崇高的道德行为。一位练功者,尤其是气功师,要爱人如己,大公无私,与人为善,多做善事,不干坏事,害人之心不可有,助人之心应常在。这是社会对练功者的道德要求,也是练功者应尽的社会责任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当练功者,尤其是气功师尽到自己职责之后,会得到社会的尊敬和群众的爱戴,这种奉献,使他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同时他的胸怀坦荡,乐在其中,保持着自己精神的怡静。无愧者定能“自在”,“自在和常乐”定能培养体内浩然之气,使阴阳互补,五脏保养。

如果一位练功者自私自利,干坏事,那末他的内心必然忐忑不安,内疚,而且会受到社会的谴责,这样,他就整天处在惶恐之中,无法练功,最终会误入岐途,身败名裂。因此,遵循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功德规范是很重要的。

第三,实事求是,不哗众取宠。实事求是,尊重事实是唯物思想路线对练功者的道德要求。实事求是,忠于事实真相,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对人、对己诚实无欺,不哗众取宠,不沽名钓誉,不言过其实,文过饰非,才能称得上道德高尚的练功者、气功师。

坚持实事求是,不哗众取宠的道德,必须反对弄虚作假的卑劣行径。有些气功师利用气功确有神秘之处,大肆宣扬神仙显灵等封建迷信;有的气功师把本门派功法吹得神乎其神,;有的人讲话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有的人编造自己练功的历史,用来装点门面,欺瞒大众……

笔者认为,凡事总要讲究科学,要实事求是地对待气功,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凡事总要讲究道德,决不能自欺欺人、骗人。道德高尚的气功师,必须实事求是,不言过其实,不哗众取宠,才能放出夺目的光彩。

第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的思想家强调正身律己,宽厚待人,儒家提出“修身为本”和“忠恕”之道,即尽己谓之忠,推己及人谓之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主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练功者,尤其是气功师也应该具有这样的道德。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道德的核心是要严于解剖自己,有自知之明,即严格要求自己,对人宽宏大量。就是说,要时时刻刻想到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之处,勇于承认错误。多做自我批评,多看别人的长处、优点,博采众长,不要斤斤计较。这样才能称得上道德高尚的练功者。

怎样才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笔者认为应做到:注重修德、慈善为本、待人至诚、勤劳节俭、谦虚谨慎、大公无私、和睦相处、宽宏大度、斩断贪嗔、弃绝痴爱、清静无为、先人后己、常思己过、知错就改、遇事忍让、知足常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第五,团结合作,协调各方。这一道德是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新型道德关系的体现。团结合作,协调各方也应该是练功的道德规范。

团结合作,协调各方的道德,主要是要求练功者,尤其是气功师要处理好和同道、弟子、群众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门派与门派、门派与流派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我国的气功门派很多,流派更多。各气功门派之间、门流之间,都是兄弟的关系,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彼此尊重、互相切磋、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明代医家陈实功说得好: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长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谦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倍和为贵也。”(《外科正宗》)练功者,尤其是气功师应该具有这样的道德。

其次,要建立师徒之间的新型道德关系。学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向教师学习;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切不可用旧道德来约束学生,更不能把师生关系搞成主奴绝对服从的从属关系,那种大搞造神运动、个人崇拜是不道德的。

最后,要处理好同群众的关系,对待来学功的群众,要热情接待,和蔼可亲,关心体贴他们,不要傲慢、摆架子,也不要以貌取人,以官位大小取人,而应一视同仁。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严格地按照练功者道德规范去行动,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仓道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79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