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教师节电台上学时有多少怨念,毕业后就会有

发布时间:2017/11/1 15:34:21   点击数:

从“蜡炬成灰泪始干”,到——

“你们是我教过的最差的一届学生”

老师,实在是很神奇的存在

上学时对他有多少怨念

毕业之后就会有多少想念

今天是9月10日教师节

记得对你的老师好一点,因为

这可能是唯一还愿意

被我们叫“老”的人!

「诗词中国·诗意电台」

年第3期·教师节

朗读者:小诗妹

1恐怖的教科书

在纸没有发明之前,古代的教学主要靠老师与学生之间口耳相传,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渐渐出现了纸质课本。

东汉灵帝时,为了统一课程标准,《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和《论语》等七种经文,被刊刻在46座石碑上,作为博士官们向太学学生讲授的标准经本,被称为“熹平石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标准官方教科书。

到唐代,7种变成了12种,46块碑变成了块,称为“开成石经”。清乾隆年间,课业负担又重了,《周易》《左传》《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刻在块碑上,连同乾隆皇帝的圣谕共块,称“乾隆石经”。这些石碑直到现在,还保存在北京国子监和孔庙的夹道中。

“开成石经”和“乾隆石经”,因为刊刻在科举时代,不仅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之书,更被誉为古代的“高考教材”。

2压力山大的课程表

现在的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课程表。然而你知道吗?古代也有课程表。

古代的学校因所处朝代和学校类别的不同,课程表也会有所不同,京师太学里的课程表和乡村私塾的课程表就有很大差别。

比如明代国子监的课程表,它与我们现在以周为单位排的课程表不同,是一种月课程表。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出身微寒,却是个特别注重教育的人。他钦定的九条学规里面这样规定:

“原定每月背讲书日期:初一日假,初二日、初三日会讲,初四日背书,初五日、初六日复讲,初七日背书,初八日会讲,初九日、初十日背书,十一日复讲,十二日、十三日背书,十四日会讲,十五日假,十六日、十七日背书,十八日复讲,十九日、二十日背书,二十一日会讲,二十二日、二十三日背书,二十四日复讲,二十五日会讲,二十六日背书,二十七日、二十八日复讲,二十九日背书,三十日复讲。”

会讲主要是由教师讲,每月六天;复讲是学生讲自己的心得体会,每月七或八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学生自己在背书,共有十四天。再加上每天还要仿写一幅字,假期更是少得可怜,只有每月月初、月中各1天。

3充话费送的背书小能手

年9月1日起,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结束。其中,古诗文比例大增,小学篇目为篇。其中,一年级上册出现的李白《古朗月行》,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生?还有这个《风》的作者“李山乔”,细看看是“李峤”,怎么连字都认不全?

如果你不努力,输给下一代已成必然。然而再看看古人的升学资格,你才会知道,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拖了多少先人的后腿。

唐宋两代,教学和科举考试主要依据的是儒家的经典,主要有《易》、《尚书》《诗》《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等,并按经书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大经、中经和小经。

因为版本的不同,对于这些经典,我们无法给出一个非常精确的字数,但大致说来,大经中的《礼记》有九万多字,《春秋左氏传》有近二十万字;中经中的《诗》有近四万字、《周礼》有四万多字、《仪礼》有五万多字;小经中的《易》有二万多字、《尚书》有二万多字、《穀梁传》和《公羊传》都有四万多字。这些经典,加在一起,有五十多万字。

如果参加科举,这些显然都是考纲范围。但是学生们要在多大的时候学会这些知识呢?

以宋代为例,从小学开始就实行“三舍法”,也就是,将学生分为外舍、内舍及上舍三等,由外舍升入内舍、由内舍升入上舍的考选升补办法。

晋升的规矩是这样的:八岁能背诵一本大经,每天能写二百字,就能入小学内舍下等学习;如果能背诵一本大经和一本小经,每天能写三百字,就能入小学内舍上等学习。到十岁时,如果能再多背诵一本大经、每天能再多写一百字,就能入小学上舍下等学习。十二岁以上,如果能再多背诵一本大经、每天能再多写二百字,就能入小学上舍上等学习。

4年轻不了的“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唐·韩愈《师说》

从80后开始,几乎每个孩子都曾有过这样的困惑:

她都这么大了,为什么非要让我叫“姐姐”?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年轻不了的职业,那就是“老师”。

虽然在现在,这个称呼和年龄大小并没有关系,但在古代,“老师”确实是与年龄有关的。

老师是由“老”和“师”两个词组成的,其中的“老”指的是年老辈尊,“师”指传授学问的人,“老师”最初的意思是指年老辈尊、传授学问、知识的人,这种用法最早见于《史记》:“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这里的“老师”还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合在一起的意思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师”。后来,老、师二字经常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指年高德劭、学识渊博的学者,经常与“大儒”“宿儒”连用。

在儒家文化中,年龄本身就与道德有关联。儒家重孝,重孝的重要表现就是尊老。儒家又重视传统,认为年长者见多识广,道德高尚。因此老师最开始多是指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大约最晚至金代,老师才具备了与今日的老师相似的含义,即指传授文化、教育学生的人。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

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元好问这首《示侄孙伯安》,其中的“老师”与现在的一般用法相同,是对教师的尊称。明清时期,科举盛行,学生把主管考试的官员也称为老师。

总的来说,虽然老师是一种尊称,但在古代,称呼老师一般用“先生”,很少用老师。老师这种称呼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流行起来的。现代汉语里,老师之“老”已经失去了原来“年老”的本义而虚化成为一个词头。然而,作为词头的“老”绝不是毫无意义的。语言承载着历史,在今天,老师之老仍暗含有那种“道德高尚和学识渊博”的含义。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启功题写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现今对老师这一职业内涵的解读。

本文由诗词中国(shicizg)编辑

文章节选自《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之学习教育》,中华书局出版

图片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后台

互动话题

你最怕、最爱、最对不起的

是哪科老师?

点击“写留言”,一起说说吧~

1天

赞赏

长按







































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390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