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我读中国哲学简史

发布时间:2017/11/18 16:32:54   点击数:

龚爱林老师简介:龚爱林,年6月出生,男,汉族,湖南临澧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专著有《变革中的道德——当前我国伦理道德发展变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危机引导笔谈》,与人合著《我们的中国——名著篇》,参与撰写《中国伦理大辞典》、《新时代伦理沉思》、《精神生产概论》等书,主编《魅力湖南》、《中国湖南》等。

发表的主要论文有:《道德的地位是逐渐削弱还是更为突出》、《文化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几个主要问题》、《论佛教伦理的中国化》、《米尔恩的人权观及其启示》、《人权:何处何从》等。

以下是龚老师为毛十六的学员们精心准备的课件: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先生著。全书二十八章,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作访问教授时写成。

中国传统哲学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

第二个问题,中国哲学主要流派的形成及其基本主张。

第三个问题,中国传统哲学的演变与融合问题。

第四个问题,西方哲学的传入与中国哲学的地位。

第一个问题: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

对这一问题的介绍是在第一、二章里完成的。

一、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认为,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旧时中国,一个人要受教育,就用哲学发蒙,这就是《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从本质上说,哲学又不是宗教。

其一,《四书》虽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摂,但《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其二,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在冯友兰先生看来,中国人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

第二,中国哲学的问题。

从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出发,冯友兰先生

进一步展开了他对中国哲学问题的探讨。

“出世”道家:“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

佛教: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入世”孔子认为“未知生,焉知死?”

孟子也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第三,中国哲学的精神。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就是追求入世与出世的统一。

“内圣外王”:”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

“外王”是就其社会的功用说。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王阳明)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

二、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一,中国哲学的地理背景。

《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第二,中国哲学的经济背景。

以农业为生,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

第三,中国哲学的不同特点。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比,表现出8个不同特点。

1、”上农”。《吕氏春秋》”上农”篇表明,不仅在经济上农业比商业重要,而且在生活方式上”农”也比”商”高尚。

2、”反者道之动”。

《易传》:”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日盈则昃,月盈则食”。

“毋太过”,不及比太过好。

3、自然的理想化。

《老子》:”小国寡民,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正如荀子所说,道家是”蔽于天而不知人”。

4、家族制度。

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

5、入世与出世。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主张入世棗游方之内

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崇尚自然,主张出世——游方之外

6、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农”的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还限制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在中国哲学里无和无限高于有和有限,而在古希腊哲学里恰好相反,有和有限高于无和无限。

7、中国哲学家的表达方式。

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语言总是名言隽句、比喻例证居多。

《老子》通篇是名言隽句,《庄子》通篇是比喻例证。

孟子和荀子虽然有系统的推理,但与西方哲学相比,还

是不明晰,名言隽句、比喻例证也比较多。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篇》)

8、体现哲学精神的中国文学与艺术。

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包括中国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第二个问题:中国哲学主要流派的形成及其基本主张

对这一问题的介绍从第三章开始,一直到第十八章。

一、关于主要流派的形成问题。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把以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里,刘歆将“百家”分为十个流派,其中六家与司马谈相同,其余四家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刘歆认为: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二、几个主要流派的基本主张。

一是儒家:介绍儒家哲学思想的有第四章、第七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和第十八章。

刘歆: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六经》又叫“六艺”,《易》《诗》《《书》《礼》《乐》《春秋》。

儒家要从三个方面把握:

第一,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二,儒家形上学;

第三,儒家独尊地位的形成。

第一,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子:第四章主要介绍孔子。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罕》)

“孔子作为教育家,主张述而不作”。

关于“三年之丧“,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儒家主要思想

1、正名学说。“必也正名乎!”

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仁、义学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仁者爱人”。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

3、忠、恕学说。

如何实行“仁”,在孔子看来,就要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

“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己之所欲,勿施于人”。

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是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知命。命即命运,在孔子那里,就是天命。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5、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知礼,无以立”(《尧曰》)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

孟子:第七章介绍孟子。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代表的是儒家理想主义的一翼。

1、性善论。孔子强调“仁”,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但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则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这就是人性本善的学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一切人的本性都有“四端”,若充分扩充,就会变成“常德”,这就是仁、义、礼、智。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

2、“内圣”之道。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也,则知天也”

“天之所与我者”。

孟子进一步区分了“天爵”和“人爵”。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

3、“外王”之道。

孟子把孔子的思想由个人修养推广到了治国方面,由“内圣”之道变成了“外王‘之道。

在孟子看来,国家和社会起源于人伦。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是王道。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进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懂得人伦,王道完成。

行王道不是很难。如齐王看见一头牛被人牵去做牺牲,他“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因而命令用羊替换它。在孟子看来,这就有“不忍之心”。

4、“浩然之气”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公孙丑上》)。

养浩然之气的方法:

一是“知道”,道就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道。

二是“集义”,即做一个“天民”应该做的事。叫做“配义与道”。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断言“人皆可以成尧舜”。

荀子:第十三章介绍荀子

如果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则代表儒家的右翼。

1、人的地位。

荀子主张性恶,这与孟子直接对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

孟子认为,圣人要成为圣人,必须“知天”。

荀子则相反,“唯圣人为不求天”。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舍其所以参,而愿其参,则惑也”(《天论》)

2、人性恶。

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涂之人可以为禹摂。孟子:人皆可以成尧舜”

“涂之人,皆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性恶》)

3、道德的起源。

人类一定要有社会组织,为了有社会组织,人们需要行为规则,这就是“礼”。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

“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富国》)

“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非相》)

4、礼、乐的学说。

儒家以为,丧礼和祭礼在礼中最为重要。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5、逻辑理论。

“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辩异同”。

“名无固宜,特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正名》)

荀子:“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

第二、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五章介绍儒家的形上学。

主要围绕《易传》和《中庸》作了介绍。《易传》和

《中庸》代表了儒家形上学发展的最后阶段。

1、关于《易传》。

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乾卦,据说是刚健之象;第二卦:坤卦,据说是柔顺之象。坤卦《文言》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由此,卦辞、爻辞也由一种具体的占卜方法上升到了形上学的哲学思考。其主要思想是:

一是事物的原理。《易传》中最重要的形上学观念是“道”的观念。

二是万物生成的“道”。除了各类事物的道,还有万物作为整体的道。

“天下之大德曰生”(《系辞传下》)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传》中讲的话有两套,一套是讲宇宙及其中的具体事物,如阴阳之道及其变化。一套是讲《易》自身的抽象的象数系统,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阴阳交合,阴阳二气生成万物是为太极;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分为东,南,西,北四方,每方各有一神首镇守,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是为四象;智者伏羲,凭日月升降悟出乾坤之奥,从而创出八卦,分为乾,坤,艮(代表山),震(代表雷),巽(为风),坎(坎下坎上,上下都是水),兑(兑为泽),离(象征火)。

“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互换。“生生之谓易”也可与“天下之大德曰生”互换。

三是万物变化的“道”。

泰卦九三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关于“正”,家人卦《彖辞》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中”的意思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老子》讲“反”(第四十章),讲“复”(第十六章),《易传》也讲“复”,有复卦,其《彖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序卦传》认为上经讲天道,“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下经讲人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序卦传》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万物变化的“道”

第一,宇宙中的一切,形成一个自然序列的连续链条;

第二,在演变中,每个事物都包含自己的否定;

第三,在演化中,“物不可穷也”。

2、关于《中庸》

一是中和。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是庸常。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三是明诚。

在《中庸》里,诚和明是连在一起的。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第三,儒家独尊地位的形成。

第十七章、十八章,介绍董仲舒和儒家的独尊。

1、统一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从“百家”中选取一家,给予独尊地位,宣布儒学为国家官方学说。

2、董仲舒。

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一是儒家与阴阳家的结合。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结果写出了巨著《春秋繁露》。

二是宇宙发生论的学说。

董仲舒认为,宇宙由十种成分组成:天、地、阴、阳,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最后是人。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三是人性学说。由于天有其阴阳,人是天的副本,所以人心也包含两个成分:性、情。

四是社会伦理学说。

阴阳学说是社会秩序的形上学根据。

“凡物必有合……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三纲之外,还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五是政治哲学。

在董仲舒看来,政府的职能就是帮助发展人性。

王者以庆、赏、罚、刑为“四政”。

六是历史哲学。

董仲舒认为,朝代的更迭不是根据五德运行,而是根据“三统”顺序,即黑统、白统、赤统。

二是墨家:介绍墨家的主要是第五章和第十一章。

墨家以墨子为主要代表。

1、墨家产生的社会背景。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史记﹒游侠列传》)

《墨子》《公输》篇记载: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gǔ)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淮南子》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2、兼爱。

在墨子那里,仁、义就是兼爱,也就是“有福共享,有难同当”。

不过,在孟子看来,“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3、天志与明鬼。

如何说服人们兼爱呢?墨子引进了宗教的制裁。这就是“天志”与“明鬼”。

实行兼爱则受赏,不实行兼爱则受罚。

4、国家的起源。

墨子阐述了国家的起源。国君的权威有两个来源:人民的意志和天帝的意志。同时,国家必须是极权主义的。“上同而下不比”。国家混乱的原因,是“天下之人异义”。

5、对儒家的批评。

墨子认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焉”。一是不相信天鬼存在;二是坚持厚葬,浪费;三是强调音乐,同样浪费;四是相信前定的命运。

6、儒墨的分歧。孟子以“拒杨墨”为己任。“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滕文公下》)

孟子同墨子的信奉者夷子辩论时说:“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滕文公下》

人应当做的就是“善推其所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这也就是“忠恕之道”。

墨家则不然,主张爱无等差,爱别人与爱父母是一样的,即使薄父母厚别人也不管。这也是孟子认为“墨氏兼爱,是无父也”的原因。

第十一章介绍了后期墨家。

三是道家。介绍道家的主要是第六章、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八章。

第一,道家的发展。

道家哲学的发展是“全生避害”,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杨朱的方法是“避”。

第二阶段: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并掌握它,以此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贵大患若身”

第三个阶段:“齐生死,一物我“。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庄子﹒山木》)”

第二,杨朱。第六章主要介绍杨朱。

杨朱是道家的第一阶段。

1、杨朱的基本观点。

“为我”“轻物重生”。《孟子》说:“杨朱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氏为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2、杨朱观点的例证。

《庄子逍遥游》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老子》《庄子》中有许多的杨朱思想。

《庄子养生主》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第三,老子。

第九章主要是介绍老子,

这是道家的第二阶段。

1、“道”无名。

“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生一”,是说“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自然的不变规律。

“太一”、“常”是老子的主要观念。

“天道无常,常以善人”。

“逝曰远,远曰反”。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之祸之所伏”,“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3、认识世界的方法。

一是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老子叫做“袭明”。

“不知常,妄作凶”。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二是想要得到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处世原则和政治学说:无为摂。

道家的中心问题是全生避害。

按照“无为”的学说,一个人应该把他自己的作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之内。一个人若为得太多,就是有害。“画蛇添足”的故事就说明了这点。

“失德而后德,失仁而后仁”。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强调弃智。“慧智出,有大伪”。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皆孩之”。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庄子。

第十章介绍庄子,庄子是道家的第三阶段。

1、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庄子》第一篇为“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政治社会哲学:不治之治。

庄子像老子一样,主张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政治。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

《庄子至乐》篇说:“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鳅鲦,随行列而止,逶迤而处。”

4、不为情扰的情理观。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5、有限的、相对的是非观。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6、更高的观点:“照之于天”。

《齐物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7、更高的知识:“不知之知”。

《齐物论》:“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惠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遯。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庄子大宗师》)

8、神秘主义方法:“弃知”。

为了与“大一”合一,圣人必须超越并且忘记事物的区别,做到这一点的方法就是“弃知”。这也是道家求得“内圣”之道的方法。也就是“不知之知”。

四是名家。介绍名家的主要是第八章。

1、名家与“辩者”。

公孙龙:“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

2、惠施的相对论。

强调事物是可变的,相对的这个事实。主要是惠施“十事“。

一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二是“无厚不可积也,至大千里”。

三是“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四是“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五是“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六是“南方无穷而有穷”;

七是“今日话越而昔来”;

八是“连环可解也”;

九是“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十是“汜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3、公孙龙的共相论。

其主要命题是“白马非马”。

一是“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是命形的,白是命色的。

二是“马”与“白马”的外延不同。

三是“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不同。

公孙龙的另一个命题是“离坚白”。

感觉白时不能感觉坚,感觉坚时不能感觉白。

4、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分析名,分析名与实的关系或区别,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形象摂的世界。

惠施所讲的第一事和第十事,就是超乎形象的世界。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五是阴阳家。第十二章主要介绍了阴阳家和宇宙发生论。

第一,阴阳家。

阴阳家主要是方士。有六种术数。

1、天文。“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摂。《汉书.艺文志》”

2、历谱。“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

3、五行。“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

4、蓍龟。古时指代占卜,也可比喻德高望重的人,后引申为借鉴的意思。

5、杂占。古时称卜筮之外的占卜术。

6、形法。包括看相术以及后来叫做“风水“的方术。

第二,阴阳家宇宙发生论

1、主要著作。《洪范》和《月令》是阴阳家的著作,强调五行而不提阴阳。

2、主要代表人物。邹衍是公元前3世纪阴阳家的主要人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3、历史哲学。阴阳家认为,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朝代的顺序,也和五行的自然顺序一致。据此,皇帝都是承五德转移之运而王。“奉天承运皇帝”,就是承五德转移之运。

第三,《易传》中的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的起源。

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

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

阴阳二道相互作用,产生宇宙的一切现象

《易经》的经摂基本成分是所谓“八卦”,每卦由三条连线或断线组成,任取二卦组合起来,得六十四卦。

《易经》的原文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后来给《易经》加上了许多辅助性解释,称为《十翼》,都可以叫做《易传》。

《易传》认为,八卦每卦各象征宇宙中一定的规律。各卦的连线是阳的符号,断线是阴的符号。乾是连线,坤是断线,是阳、阴的典范。乾坤结合而生其余六卦,这个过程就是阴阳结合而生天下万物的过程。

六是法家。第十四主要介绍法家。

1、法家的社会背景。西周社会根据两条原则办事,一是“礼”,以褒贬控制贵族;二是刑摂,适用于小人或平民。

2、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在他之前,法家已有三家。

一是慎到,以“势”为政治和治术的最重要因素,指权力权势;

二是申不害,强调“术”是最重要的因素,指办事用人的方法与艺术;

三是商鞅,最重视“法”,指法律法制。

3、法家的历史哲学。把历史看做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蠹》)”

4、治国之道。

第一个必要的步骤是立法。

其次是用人之术。

“循名而责实”。“实”,指担任政府职务的人。

赏、罚是君主的“二柄”。

5、法家与道家。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庄子五道》)

6、法家与儒家。

第三个问题:中国传统哲学的演变与融合问题。

一、道家的演变与其它哲学融合的问题。

主要在第十八、十九和二十章里介绍了这一问题。

(一)道家的复兴。当政治、社会秩序大乱,人们对古代经典的研究一无时间,二无兴趣时,很自然地倾向于批评现存的政治。这样,儒家自然衰退,道家自然兴盛。

(二)新道家与其它各派的关系

1、新道家与名家兴趣的复兴有关。“名家将超乎形象”的观点贡献给了道家,新道家将他们的玄学与他们所谓的名理结合起来,叫做辩名析理摂。

2、新道家与儒家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重新解释孔子。

3、新道家与佛教的关系。

(三)主理派。以向秀和郭象为代表。

1、“道”是“无”。

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也摂(《大宗师》)。

2、万物的“独化”。

3、制度和道德。

4、“有为”和“无为”。

5、知识和模仿。

6、“齐物”。

7、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

“曾是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四)主情派。

新道家强调任“自然”,而不是遵“名教”。

主情派强调任从冲动而生,人活着,应当任我,不应当从人。

1、任从冲动而生活。最典型的是“竹林七贤”。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字,屋室为挥衣,诸君何为入我裈(kun)中!’”

王子酞会戴安道:“王子酞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伤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2、以理化情,不受情累。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憭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审美的而不是肉感的性观念。

“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负羁之妻亦亲观狐、赵,意欲窥之,可乎?’他日,二人来,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公曰:‘伊辈亦常以我度为胜。’(《世说贤媛》)”

二、中国佛学的建立与其它哲学的融合问题第二十一章、二十二章主要做了介绍。

(一)中国佛学的建立。

1、佛学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2、佛学的一般概念。

佛教都相信“业”的学说。

3、二谛义。

中道宗提出所谓“二谛义”。认为有普通意义的道理,即“俗谛”,有高级意义的道理,即“真谛”,同时,不仅有两种道理,而且还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低一级层次的“真谛”,就是高一级层次的“俗谛”。

此宗的大师吉藏认为有三个层次的“二谛”。

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在这个层次上,说万物是“有”,这是俗谛摂,说万物是无,这是“真谛”。

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这是片面的,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在这一层次上,说万物是“有”与说万物是“无”同样是“俗谛”。我们只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这是“真谛”。

第三层次,说”中道”摂在于不片面,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因此,在第三层次,说万物非有非无,这只是”俗谛”,说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这是”真谛”

4、二个代表人物。

一是僧肇的哲学。僧肇先研究老庄,后成为佛的弟子。他的著作后称为《肇论》。

《物不迁论》: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同。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

“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欤?”

二是道生的哲学。

1、“善不受报”义。

2、“顿悟成佛”义。

3、“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

“若见佛者,未见佛也。不见有佛,乃为见佛耳”。这就是道生的佛无“净土”论。

4、“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义。

(二)禅宗:静默的哲学。

1、禅宗传述的祖系。禅宗五祖弘忍有两大弟子,

一是神秀,二是慧能,他们分裂了禅宗。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染尘埃”

——即心即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非心非佛

2、第一义不可说。

僧问马祖“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曰:“非心非佛”。

3、修行的方法。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

“马祖居南岳传法院。独处一庵唯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师往彼亦不顾。师观其神宇有异。遂忆六祖谶。乃多方而诱导之。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得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祖乃离座云:‘如何即是?’师云:‘譬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又云:‘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古尊宿语录》卷一)

4、顿悟。

“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岂可强是非也”(《古尊宿语录》卷十三)

“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5、无得之得。

“山是山。水是水”;“骑驴觅驴”。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圆自号“中庸子”,宣称自己是“以宗儒为本”,并说“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

明代佛教四大师之一的真可认为,儒、佛、道三家是“门槛虽异本相同”。

另一位叫德清的也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三、儒家的演变与其它哲学的融合问题。

第二十三章、二十四、二十五和二十六章介绍了这一问题。

新儒家主要有三条来源。

一是儒家本身。

二是佛家包括与禅宗为中介的道家。

三是道教。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

(一)新儒家与道统说

韩愈首先提出了“道统说”。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原道》)

(二)新儒家与宇宙发生论。

1、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

第一,《太极图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图说》就是这个观念的发展。“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第二,主静的思想。这就像禅宗的方法一样:自然而生,自然而行。

2、邵雍的宇宙发生论。

3、张载的宇宙发生论。张载也在《易传》的基础上提出了宇宙发生论。号称横渠先生。

第一,“气”的观念。张载同前人一样,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其宇宙发生论的基础。

“知太极即气,即无无”。

第二,宇宙万物都是一气,人与其他事物都是同一伟大身躯的一部分。“生,吾顺事”。

圣人由于觉解宇宙之性,知道“生无所得”、“死无所丧”,因而只求过正常人生活,做应当做的事。

(三)新儒家中的两个学派。

第一,新儒家分两个学派。

一个由弟弟程颐开创,朱熹完成的“理学”,或称“程朱理学”。

一个是哥哥程颢开创,由陆九渊继续,王守仁完成的“心学”,或称“陆王学派”。

第二,两个学派争论的主题。

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人心(或宇宙的心)创制的,是两个学派争论的焦点。

第三,两个学派的特点

1、处理感情的方法。王弼认为圣人“有情而不累”,新儒家遵循这一路线。

“廓然大公”。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第六》

2、试图在名教中寻求乐地。新儒家认为“名教”并不是“自然”的对立面,而应该看成“自然”的发展。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摂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四)新儒家:“理学”。

第一,程朱“理”的观念的起源。

花是花,是因为气聚时遵循了花之理,叶是叶,是因为气聚时遵循了叶之理。

第二,程颐区别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理”是“形而上”的“道”,“器”是“形而下”的,是个体事物。

“涵养须有敬,进学则在致知”。(程颐)

第三,朱熹的理学思想。

1、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理本气末。朱熹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3、理一分殊。

“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月印万川”

“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则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4、性即理。

5、格物穷理。

一是“致知”,一是“用敬”。

“《大学》说格物,却不说穷理。盖说穷理,则似悬空无捉摸处。只说格物,则只就那形而下之器,便寻那形而上之道”(《朱子全书》卷四十六)

6、政治哲学。朱熹认为,国家之理就是先王所讲所行的道理。

(五)新儒家:心学。

第一,程颢的“仁”的观念。

程颢极其称赞张载“万物一体”的思想,认为与万物合一,是“仁”的主要特征。

“必有事焉”,“勿助长”。

“以诚敬存之”

“第二,陆九渊的“心”的概念。

陆九渊有一天“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于是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第三,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

王守仁的语录被选编为《传心录》。

1、“心外无物“。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去:‘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传习录》)

2、“致良知”的认识论。王守仁用这样的宇宙概念,给予《大学》以形上学的解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纲领”可以归结为“一纲领”,就是“明明德”。

《大学》讲了“八条目”。“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过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知行合一”的动机论。

主张先破“心中贼”,预防“心中贼”。

新儒家主张修养需“用敬”,“用敬”需“先立乎其大者”。

4、对佛家的批评。

王守仁则从另外的角度批评佛家。“先生尝言:‘佛氏不著相,其实著了相,吾儒著相,其实不著相。’请问。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著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著父子、君臣、夫妇的相?’”(《传习录》下)。

第四个问题:西方哲学的传入与中国哲学的前景

一、西方哲学的传入

1、对新儒家的反动。

新儒家是儒家、佛家、道家(通过禅宗)、道教的综合。

“朱子道,陆子禅”。

僧人说“:敬是不敬,不敬是敬”。

书生说:“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2、孔教运动。

清代学者发动了“回到汉代”的运动,即回到汉代学者为先秦经典所作的注释,称为“汉学”。

3、西方哲学的传入。

严复作为西方思想的权威,推动了西方哲学的传入。

王国维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也比较透彻。

杜威和罗素是第一批来中国的西方哲学家。

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永久性贡献,是逻辑分析的方法。

二、中国哲学的前景

1、形上学的方法论

“俱胝和尚,凡有诘问,唯举一指。后有童子,因外人问:‘和尚说何法要?’童子亦竖起一指。胝闻,遂以刃断其指,童子号哭而去。胝复召之,童子回首,胝却竖其指,童子忽然领悟。”(《曹山语录》)这里,冯友兰先生是重于和尚的方法。凡有诘问,惟举一指这是负方法,刃断其指是正方法。先正后负,方得正果。

2、中国哲学的贡献

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哲学,特别是形上学,是一门这样的知识,在其发展中,最终成为“不知之知”。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中国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中国哲学也是既入世又出世。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宗教、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因而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可能既入世又出世,中国的哲学应该有所贡献这也许就是中国哲学的前景所在。

注:本讲稿仅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参考,未经老师同意,请勿在任何公开(或内部)报、刊上发表!!!谢谢合作!

赞赏

长按







































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410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