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洪涛讲荀子克己复礼可逃情欲之壑
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这个周末你过得还好吗?今天你的心情还好吗?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但洪涛老师给了大家一个公式:1=1+1,由此我们知道,善与恶既是两分,也为一体。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是人性论当中的两个“1”,只不过孟子是从善的“1”开始说,荀子是从恶的“1”开始讲,最终的结果都是“思无邪,归于正”。
在荀子看来,声色犬马,多思多欲是人的本能。即便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也不可否认他与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一样,有一颗圣人的慈悲之心。而且,洪涛老师认为荀子的慈悲心似乎更胜一筹,他把小人物当中人性“恶”的部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还对此无限地包容,他告诉我们:只有思无邪、归于正,才能够弃恶扬善。
这一讲主要给大家论述三个问题:第一,“思无邪,归于正”,这是化性起伪的前提。第二,“师”与“法”,“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就是告诉我们要跟随老师学习。君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重视教育,引导老百姓弃恶扬善。有了老师,还要制定法律和制度,让人们不敢为了一己的利益去残害他人。第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善成德。
第一节思无邪,归于正荀子曰:“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
大凡人都有一致相同的地方:饿了就想吃,冷了就想暖和些,累了就想休息,喜欢得利而厌恶受害,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它是无需因为什么就会这样的,它本来如此。即便是圣明的禹与残暴的桀有着天壤之别,在这些人的本能的欲望面前也是相同的。
为圣贤者必先整治身心眼睛能辨别白黑美丑,耳朵能辨别音声清浊,口舌能辨别酸咸甜苦,鼻子能辨别芳香腥臭,身体皮肤能辨别冷热痛痒,这又是人生下来就有的资质,它是不必依靠什么就会这样的,它是禹、桀所相同的。
如此看来,人们可以凭借这些本性和资质去做尧、禹那样的贤君,可以凭借它去做桀那样的坏人,可以凭借它去做工匠,可以凭借它去做农夫、商人,这都在于个人对它的安排以及习俗的积累罢了。
在历史上,做尧、禹那样的人,常常安全而光荣,做桀那样的人,常常危险而耻辱;做尧、禹那样的人常常愉悦而安逸,做工匠、农夫、商人常常麻烦而劳累。然而人们尽力做这种危险、受侮辱、有烦恼、很劳累的事情,却很少去做那种光荣悦逸的事,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浅陋无知。
尧、禹这种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具备了当圣贤的条件,而是从改变他原有的本性开始,由于整治身心才成功的,而整治身心的所作所为,是等到原有的恶劣本性都除去了而后才具备的。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引领者?吃饭、睡觉、喜欢安逸,不愿让自己受害,这都是人的本能。可是人们为什么纷纷去做工匠、农夫、商人,而不去做领袖,去做一个引领别人的人呢?荀子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富贵不由天,贫穷也不由天,人的命运往往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句话,这都是个人的选择。
比如很多员工总认为自己就是给老板打工的,结果他真的给别人打了一辈子工。我们常常从他们的口中听到:我也很想当老板,可是我做不了啊!老板是人家啊!荀子告诉我们:从你进入单位大门的第一天起,你就要把自己当成是这里的主人,只有依此想法做事,你才能够梦想成真。
当一个人把自己放在领导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的时,才会对形形色色的同事怀有一颗包容之心。他不会嫌同事窝囊,也不会与同事争功,更不会嫉妒别人比自己能力强,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老大”。所以,如果你不把自己当“老大”,不愿默默地付出,或者对自己干着总裁的活,拿着员工的工资一味地抱怨,洪涛老师告诉你,你必将“冤”一辈子。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荀子谆谆地教诲我们: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选择的。你选择了“善”,你就会“善”;你选择了“恶”,你就会“恶”;你选择了“劳累”,必定辛苦终生;你选择“圣贤”,也一定会成为“圣贤之人”。无论善也好,恶也罢,都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也需要承受来自内心的拷问与压力,所以想要实现人生的觉悟与跨越,就必须行于大道,立志成为圣贤、君王、领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长官贵强”。由此,你的理想也就从有理想的那一刻开始了。
我们引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归于正呢?
师者教导法度约束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君子非得埶以临之,则无由得开内焉。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礼义?安知辞让?安知廉耻、隅积?亦呥呥而噍,乡乡而饱已矣。人无师无法,则其心正其口腹也。
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来就是小人物,如果没有老师教导,没有法度约束,就只会看到财利。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来就是小人物,又因为碰上了混乱的社会、接触了昏乱的习俗,这样,就在渺小卑鄙的本性上又加上了渺小卑鄙,使昏乱的资质又染上了昏乱的习俗。君子如果不能得到权势来统治他们,那就没有办法打开他们的心窍来向他们灌输好思想。现在这些人的嘴巴和肠胃,哪里懂得什么礼节道义?哪里懂得什么推辞谦让?哪里懂得什么廉洁和羞耻、局部的小道理和综合的大道理?也只是知道慢吞吞地嚼东西、香喷喷地吃个饱罢了。人没有老师教导,没有法度约束,那么他们的心灵也就完全和他们的嘴巴一样只知道吃喝了。
思无邪归于大道今使人生而未尝睹刍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为睹,则以至足为在此也,俄而粲然有秉刍豢稻梁而至者,则瞲然视之曰:此何怪也?彼臭之而嗛于鼻,尝之而甘于口,食之而安于体,则莫不弃此而取彼矣。
今以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邪。以夫桀、跖之道,是其为相县也,几直夫刍豢稻梁之县糟糠尔哉!然而人力为此,而寡为彼,何也?曰:陋也。
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故曰: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则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僩也,愚者俄且知也。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
假如人生下来后从来没有看见过牛、羊、猪、狗等肉食和稻米、谷子等细粮,只见过豆叶之类的蔬菜和糟糠之类的粗食,那么就会认为食物应该就是这些东西了;但如果有个拿着肉食和细粮的人来到眼前,他就会瞪着眼惊奇地看着它说:“这是什么怪东西呀?”他闻闻它,鼻子里闻不出什么不好的味道;尝尝它,嘴巴里甜甜的;吃了它,身体感到很舒服;那就没有谁不抛弃这豆叶糟糠之类而求取那肉食、细粮了。
现在是用那古代帝王的办法和仁义的纲领,来帮助人们进行社会性的居住,帮助人们得到保养,帮助人们得到服饰,帮助人们得到安全和稳定呢?还是用那桀、跖的办法呢?这两种办法所付出的努力都是一样的,但结果却恰恰相反,一个是社会昏乱,一个是天下大治。
所以我们应当明白,人之初善也好,恶也罢,只有思无邪,才能归于大道。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们要懂得,跑偏是分分钟的事情,人们看见了香气扑鼻的猪肉自然就很容易忘记青菜,懂得及时纠正,才不至于让自己背道而驰,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人好世界浅陋无知,实在是天下人的通病,是人们的大灾大难。所以说:讲究仁德的人喜欢把道理告诉给别人、做榜样给别人看。使他们顺从大道,使他们明智,使他们遵循仁义之道,向他们反复重申,那么那些愚昧的人很快就会开窍,孤陋寡闻的人很快就会眼界开阔,愚蠢的人很快就会聪明了。这些事情如果不干,那么商汤、周武王这样的贤君处在上位又有什么好处呢?夏桀、商纣王这样的暴君处在君位又有什么损害呢?商汤、周武王在,那么天下随之而安定;夏桀、商纣王在,那么天下便跟着混乱。出现像这样的情况,难道不是因为人们的性情原来就可以像这样,也可以像那样的么?
我们“思无邪,归于正”,与领袖们做了什么没有任何关系。正如洪涛老师所讲:我们与父母、子女、妻子(丈夫)没有任何关系,只与自己有关系,如果你把自己做好了,那就是“一人好世界”。
“师”和“法”固然重要,然而,有了老师的指引,有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我们真的就不需要领袖了吗?也并非是这样。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还是要从不怨天尤人开始。所以,一个乞丐要了两天饭也没要来一口吃的,于是就骂人,同学们想一想他骂得对吗?大家可以慢慢地去悟。
各尽职守各得其所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埶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高贵得做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这是人心所共同追求的,就像老家人常说的:娶媳妇娶娘娘,生孩子生皇上。由此看来,老百姓都有成龙成凤的梦想。但如果顺从人们的欲望,那么从权势上来说是不能容许的,从物质上来说是不能满足的。
所以古代圣明的帝王给人们制定了礼义来区别他们,使他们有高贵与低贱的等级,有年长与年幼的差别,有聪明与愚蠢、贤能与无能的分别,使他们每人都承担自己的工作而各得其所,然后使俸禄的多少厚薄与他们的地位和工作相称,这就是使人们群居在一起而能协调一致的办法啊!
弃恶扬善中国人从来不说“男女平等”“君臣平等”,只说“夫妇有别”“君臣有义”。以君臣为例:君只有对臣“义”,才有臣对君的“忠”,反之亦然。因此,我们就明白:领导是否对你讲“义”,与你没有任何关系,只跟他自己有关系;你是否对你所在的集体、你的领导、甚至是你的追求、你的信仰“忠”,也只有你自己知道,由你自己去选择。一旦选择了“忠”,你便踏上了晋升的台阶;一旦选择了“不忠”,你就踏进了祸乱的深渊。
这便是“思无邪,归于正”的讲解,那要怎么“归于正”?有“师”,有“法”。恶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弃恶扬善,就要从“思无邪,归于正”开始,从“师”“法”开始。
诱惑自在危险自在所谓“欲壑难平”,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而今我们身处的又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年代。诱惑是美丽而危险的,冰山上的雪莲药用价值很高,它的美好无与伦比,但是要想得到它,就极有可能葬身雪山;虎豹的毛皮非常漂亮,可是很多猎人会因为它丧失性命。车子、房子、票子,就是冰山上的雪莲和虎豹身上的毛皮,诱惑自在,危险自在,你自己要作何选择?
人都有七情六欲,情、欲是人性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在先秦的文献当中,“性、情、欲”三者各有所指,荀子在《正名》中论述了三者的关系,简单地说:性是人天生的,但是潜在的存在,性表现出的善相或凶相,便是情,情接触到外界的事物,产生了冲动的反应,就是欲。荀子认为,人的情欲是难免的,目好美色,口好美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所有人的欲望都是一样的。
洁身自好内心清定荀子认为人本性恶,所以反对寡欲的主张,更不主张要灭掉自己的欲望,这本是人性,一直想着灭掉它们,反而是虚伪的。他以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看待人性,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对待人的欲望,为人的欲望保留了很大的空间。当领导的人和普通人的资质和本能,都是一样的,但之所以他们的选择和最终的成就有所不同,是由他们的智慧不同所导致的。而要想进阶高层,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把“恶”变成“善”。
“君子”,是儒家学说中的“道德典范”,君子不是纯的,而是弃掉自己身上的恶,扬圣王提倡的善,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同学们不要认为君子是天生的。“圣人之道”就是关于人格完善和社会理想的专家的忠告,荀子认为,只要让人们学习“君子”“道德”和“圣人之道”,在心中确立符合礼仪的标准,他们就能够自觉地运用礼节来节制自己的欲望。色欲,也是最客观的存在,谁都不能否定,但是只要洁身自好,内心清定,即便它不招自来,你也不会出问题。金钱也是自然存在的欲望,只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正大光明地赚钱没有问题,然后再遵循“强者天然的使命是呵护弱者”,去帮助更多的贫困者。这便是“君子所为”。
礼仪礼法节欲导欲事实上,当欲望来临的时候,也正是人们奋斗的好时机,懒人和庸人不知道什么是欲望,更不知道获得需要付出。所以,我们要明白,情欲无可避免,无可逃脱,避免沦为其奴隶,解决情欲的出路,不在于寡欲、去欲,而在于导欲和节欲,也就是把你的欲望做正确的引导,有节制地控制自己的欲望。
如果身为统治者,依靠指望人们主观上寡欲去欲望来领导臣民,那就说明他没有本事去导欲和节欲。领导者只会清除人们的欲望,是没有能力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合领导的职位,已经不能引导人们朝正向奋斗。这其中的标准就是“礼仪”“礼法”,也是后天需要修养的努力。
第二节积善成德作于细与易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说:“积善成为高尚的品德,就能曾名睿智,具备圣人的心智。”那么,“积善成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一个人修身养性、锤炼品格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对于荀子《劝学》中的这一段落,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们不多加解释。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后天可改,积小善,才能成大德。不能因为善意是微不足道的就不去行善了。“聚沙成塔,聚溪为河。”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因为“行恶如磨刀之石未见其消,日有所损”,积恶而成习。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去做,因为“修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积善而成德。
善良是把金钥匙如果一个人不善良,不管他多么有才华,都称不上优秀,都不可能立足于社会。善良能增长自己的人气,只有善良,你的事业才有可能成功,你追逐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你活得才有味、有劲。所以,不管对方是不名一文,还是腰缠万贯,是不谙世事的幼童,还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当我们面对他们的时候,永远都要有一颗慈善之心。给对方一个微笑,说一句温暖的话,帮一个小忙,这些充满善意的行为,往往就是你走向光明走向杰出走向伟大的开端。
善良,一直都是中国人弘扬的道德主题,在中国的传统文献中,我们不仅能找到对于“善良”的描述和弘扬,也能很轻松地找到很多因为“善因”而改变自己人生的典故。我看的第一部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射雕英雄传》,郭靖本是普通人家的老实孩子,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一颗善良之心,在窝阔台的恐吓下还是舍命救助了神箭手哲别,成为了他的徒弟。
后凭一颗善良之心,从豹子的口中救下了成吉思汗的女儿华筝公主,于万军包围之中救下了铁木真,他也成了草原上的“金刀驸马”。他“一箭三雕”,救下了两只小雕,成就了自己“射雕英雄”的美誉。郭靖的“一夜成名”,是因为他内心的善良,而且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不管遇到多大的凶险,他都能够为心中的“善”义无反顾。
很多人都熟知郭靖的故事,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受到启发的同时,把善良教育落实到实际中去呢?很多人会认为这只是在小说里才能有的神话,在现实中,这样的故事遥不可及。但其实这样的神话在现实中也并不遥远,善良是把金钥匙,能够打开成功之门,只要我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不怕麻烦,不怕吃亏,善良就一定在你想不到的时候来临,帮助我们成就我们的人生。
有一位国王非常喜爱他的儿子,年轻的王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什么有什么,但是他从来没有真心地笑过,一直都是眉头紧锁,郁郁寡欢。后来宫里来了一位魔术师,说可以让王子快乐起来。他把王子带到一间密室里,用一种神奇的药水在纸上涂涂画画,然后让王子点亮蜡烛。在烛光闪耀下,王子看到那些笔画变成了美丽的绿色,渐渐显示出了一句话: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王子依此去做,不久之后,果然变成了一个善良快乐的少年。
做好自己内心善良有的人之所以活得快乐充实有满足感,就是因为他内心的善良,是因为他们一直在为别人奉献,而不是一直处心积虑地只想着占有。奉献给人一个实现自我的空间,因为他让别人知道要努力工作,为社会为大众尽力,让别人清楚自己肩负一个帮助和安慰他人的使命。在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使命当中,人们因为他也发现了自己更大的实现自我的空间。
在两个星期之前,我们的荀子咨询群里有一位同学加我白颠疯难治吗白癜风哪里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4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