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荀子以仁为基础的礼义构建一
摘要:学界一般认为,孔子仁礼幷建,孟子主要发展仁,荀子主要继承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仁”在荀子思想中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作者经过对荀子思想的深入考察,发现“仁”在荀子思想中仍然处于基础性地位。荀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继孟子之后着重发挥孔子“礼”的概念,注重从外在规范上展开,以“礼义”为核心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在礼义构建中荀子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以仁义为本,以礼义为用,更细致地分析了仁、义、礼、乐之间的复杂关系,传承孔孟仁政思想。荀子的礼义体系是一个以“仁”为基础,包含了仁、义、礼、乐、法、刑在内的博大体系,注重人道为本的礼义道德,强调体道与修身,发挥礼义的社会政治功能。荀子的礼义构建还担当了对儒家王道思想的传承,他既法先王也法后王,以圣人的理想人格传承和守护王道理想。荀子是一个与孟子有共同思想基础,有许多相通一致之处的儒学大家,是先秦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学界一般认为,孔子讲仁义礼乐,一方面以仁释礼,另一方面以礼落实仁;孟子主要发展了仁,偏重仁义构建;荀子更多地继承了礼,荀子偏重礼义构建。孟、荀兵分两路,各取一端,“孟子多言仁,少言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儒家仁学与礼学不是得到统一,而是进一步分化。既然荀子的思想体系以礼义为核心,那么“仁”在荀子思想中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事实上不是这样,“仁”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仍然处于基础性地位。据佐藤将之的统计,在《荀子》中,“仁”出现36次,“仁义”出现16次,说明荀子思想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与“仁义”。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汉书·艺文志》),儒家都以“仁”为基础构建思想体系,荀子也不例外。
一、仁:荀子思想的基础
荀子处理战国末期,对先秦诸子乃至儒家各派都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但他还是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荀子·臣道》仍然倡言“仁者爱人”、“仁者必敬人”为治道之本,《荀子·大略》主张“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杨倞注:“人主根本所施设在仁,其役用则在智,尽善则在礼。天施,天道之所施设也。此明为国当以仁为先也。”强调君主是否有仁心是治道的根本,而智和礼则在其次。因此,王者先仁而后礼,为国当以仁为先。显然,“仁”在荀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与孔孟其实是一样的。当然,这同孔子的“为仁由己”和孟子的“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的思路是不同的,其思考的重点不在内在道德仁性的培养而在外在伦理制度的完善,从而在儒学史上开辟了一条隆礼重法的理路,因而可称之为先秦儒学中的“礼学”。但这个“礼学”仍然以仁学为基础,在本质上仍然是“仁本礼用”之学。宋人唐仲友言:“方说士徼时好,卿独守儒议,兵以仁义,富以儒术,强以道德之威,旨意与孟子同。”另据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载,孟、荀“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可见二人都是在孔子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孟子多言仁义,其实荀子也讲仁义,在《荀子》一书中仁义并举很多,如: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劝学》)
今以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邪?(《荣辱》)
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荣辱》)
平政教,审节奏,砥砺百姓,为是之日,而志剸天下劲矣;案修仁义,伉隆高,正法则,选贤良,养百姓,为是之日,而名声剸天下之美矣。(《王制》)
以上荀子讲仁义与孟子没有多大差别,说明荀子虽然以礼义为要,然其价值源泉与思想归宿仍然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仁义。以仁义为本,以礼义为要,乃是荀子儒学的道路,正如他自己所说:“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荀子·劝学》)中唐学者权德舆说:“荀况、孟轲修道著书,本于仁义,经术之枝派也。”对于孟荀的关系,汉代扬雄《法言·君子》载:“孙卿非数家之书,侻也;至于子思、孟轲,诡哉!”曰:“吾于孙卿,与见同门而异户也。惟圣人为不异。”关于同门异户,有学者认为是“道”同而“术”异,即二人在基本价值理念与信仰上是同道中人,而分歧或差异就是“操术”不同。“操术”在荀子书中主要指“礼义之统”,对此我表示认同。“同门异户”说明孟荀同出于孔门,却走出了各自的道路。《荀子·不苟》:“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操术然也。”可见,操术主要指执持“礼义之统”的主张或方法。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荀子的思想是以仁义为本,以礼义为用。(未完待续)
图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男性白癜风怎么治疗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