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共享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其意蕴

发布时间:2018/7/3 14:57:14   点击数:

[摘要]共享思想深深根植于包括群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之中,并且具有自身深厚的意蕴。群学是中国本土社会学,是体现合群、能群、善群、乐群等要义,实现“群居和一”的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门学问。共享是在以民为本的基础上,社会成员在发展进程中共同分享应获的物质资源及精神愉悦的过程。共享包括天人共享、国民共享、阶层共享、分工共享、弱者共享等多个维度。民利为本是共享的原则,裕民以政是共享的主张,差等分配是共享的方式,礼义分之是共享的机制。重视中国本土的学术资源,可以找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基因和源头;可以丰富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并付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程之中。

[关键词]共享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群学(本土社会学);群居和一;共享机制

[作者简介]宋国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世纪以来北京市转居农民就业状况调查”(项目编号:13SHB)阶段性研究成果。

共享思想深深根植于包括群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意蕴深厚。群学是中国本土社会学,是体现合群、能群、善群、乐群等要义①,实现“群居和一”的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门学问。在合群、能群、善群、乐群的要义和实践之中,无处不闪烁着共享思想的火花,并成为实现“群居和一”目标的动力源泉。共享价值及其实践贯穿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推动实现各类社会群体生活在一起和谐共处。因此,本文着重以群学(本土社会学)为框架,探讨关于何为共享、与谁共享、共享实现机制等问题,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其意蕴,以期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价值。

一、共享及其规定性意义

早在先秦时期,群学创始人荀子就提出了“天下之人有所共予”②的命题,认为尽管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诉求,但也有许多共享和共通的东西。这个重要命题明确指出,共享不仅是每个社会成员思想和利益表达的本质特征,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合群、能群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共享的实质内容和具体方面,社会成员共同生活并能够和谐相处从而实现“群居和一”的目标必然丧失社会基础及动力源泉,无异于缘木求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享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从不同维度展示了其规定性意义。

  1.分享

  共享就是分享,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呈现。群学首先认为“人最为天下贵”。这是因为人不仅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有道义。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回来,问“伤了人吗?”而没有问到马如何。③由此可见人在社会中是最为尊贵的。人之所以最贵,其最为尊贵之处在于合群、能群、善群、乐群。人之所以能够合群、能群、善群、乐群从而形成社会,是因为人有“分”。“人何以能群?曰:分。”{4}这里的“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包含等级名分、分配、分享等共同指向“共享”的重要意蕴。群学明确指出,在社会发展和运行中,如果没有“分享”“共享”的价值,则必然引发社会的争夺纷争和混乱,并因此认为“分享”“共享”是全社会的根本利益所在。“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5}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人乃至人类有分享、共享,才能够让全体社会成员从中受益,进而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繁荣。

  2.应得、相称

  所谓“应得”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应该得到属于自己的部分。所谓“相称”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每个社会成员的诉求是不同的,每个人自身条件也有所差异。“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6}换言之,不论社会成员社会地位及其各自的需求诉求是多么不同,但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获得其应得到的那部分,并且其所得应与其相称。共享不仅是“应得”,而且所得应“相称”“有度”。“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7};“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8}。这些均强调阐述了“应得”“相称”的意义所在。

  3.同乐、皆悦

  如果说前两者“分享”与“应得”“相称”的规定性意义所指是物质财富方面的共享,那么规定性意义之三所指则是精神方面的内容,共同分享快乐及精神愉悦。群学明确提出了“人不能无乐”{9}的重要命题。孟子倡导“同乐”,并反复强调“同乐”的重要性。“与民同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10},就是指为政者必须与百姓共同分享快乐,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如此则天下每个社会成员“皆悦而愿”各尽所能。“与百姓同乐,则王矣。”{11}与民同乐,社会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

  共享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在其规定性的意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分享、应得以及同乐并非静态的内容,而是动态的过程。即共享是不断持续地为民众谋取利益的过程,并在不断谋取利益过程中不断地实现分享、应得和同乐。在此意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享,应是在以民为本的基础上社会成员在发展进程中共同分享应获的物质资源及精神愉悦的过程。

二、共享的表现形式

共享的意义是分享、应得和同乐,那么继而就必须回答与谁共享、如何实现共享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答案,同样可以得到多维度多层次的展示和诠释。

  1.天人共享:共享自然资源

  天人共享不仅蕴涵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表明了人类社会从大自然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物质与财富,让每个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大自然的恩赐,从而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尚书》指出治理政事在于教养百姓,而教养百姓则需“正德利用厚生”{12}。其中“利用”是指便利人民的用物,“厚生”则是富足人们的生活。这表明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发现并充分利用社会发展规则并借此推动社会发展,从大自然中获取物质财富,让全社会共享并利用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

  战国时期,不仅有发达的商业流通交易,而且各地人们互通有无,共同分享来自东西南北江河湖泊丰富的自然资源。群学创始人荀子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和描述:“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13}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共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并且莫不尽其美,致其用,养育百姓,使其安居乐业,从而使得社会得到很好的治理。

  古时的先辈们在人们共享大自然的恩赐的同时,非常珍惜大自然的赏赐,遵循自然规律的法则,也知道如何对此加以保护和规范。“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馀食也。洿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馀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馀材也。”{14}这些表达了古时先辈们拥有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中华民族绵延发展,亘古未断。也唯有如此才能使得“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15},让社会成员共享源源不断的大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天人共享。

  2.国民共享:国家与民众共享

  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先哲们创造并留下丰富的国家与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思想资源。国家与民众共享发展成果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国家与民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到达“群居和一”。

  在处理国家与民众共享关系时,群学提出了类似“裕民以政”的政策措施。“裕民以政”就是通过政策措施让百姓获得利益并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荀子主张“裕民以政”,这既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民共享的具体表现。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就主张“轻田野之赋,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16},推行国家“节用”等具体政策措施,实现百姓的富裕。当时的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百姓富裕了,每家每户有了盈余,国家才能实现富裕。管子有曰:“民富,君无与贫;民贫,君无与富。”{17}百姓富裕,国家不可能穷困;相反,百姓穷困了,国家也不可能富裕到哪里去。由此可见,国民共享的基本内涵及重要价值在中国的土地上早已生根发展。

  3.阶层共享:不同阶层共享成果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也是制定各类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阶层共享毫无疑问是社会各个阶层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我国古代先贤早就指出“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18},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应各取所得的道理。不同社会阶层共享,目的无非就是避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实现“上下俱富”。不同阶层共同分享社会财富,尤其体现在普通百姓、社会底层是否能够获得并分享社会财富。先秦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19}的道理。他们认为,田野和乡村是财富的根本,货仓和粮库是财富的末节。百姓按时劳作,生产有序,这是财富的源泉。按照等级缴纳赋税则是货财的支流。国家要开源节流才能使得百姓获得源源不断的社会财富,从而为社会各个阶层实现共享奠定物质基础。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功效,各个社会阶层一方面“皆爱其上,人归之如流水,亲之欢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20};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实现“群居和一”的目标,“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21},荀子认为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分享社会财富,这是治国之大计。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及贫富差距悬殊将导致的严重后果,“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22}。国家及其社会上层富裕,而普通民众及社会底层贫困,则国家危在旦夕。

  4.分工共享:人载其事各得其宜

  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战国时的荀子在其所处的时代已认识到这点,荀子引经据典说明职业分工、社会分工状态及其所取得的效果。“传曰: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已矣。”{23}他认为实行社会分工本身就要求士农工商等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这样社会才能得到很好治理。尤其重要的是,荀子强调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识到“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24}。虽然各行各业所生产的产品,是用来养活一个人的,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能同时掌握多种技艺,也不能同时身兼数职从事多种生产,从而需要社会分工。通过明确社会分工,让每个人都去从事劳动生产、创造财富,从而共享成果。当时人们的社会分工既有体力劳动者,也有脑力劳动者,甚至大自然也要承担相应的分工。“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掩地表亩,刺屮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守时力民,进事长功,和齐百姓,使人不偷,是将率之事也。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是天之事也。若夫兼而覆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餧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25}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成员不论从事怎样不同的职业,都需要明确分工,并做好本职工作,从而达到共同分享社会分工的成果。

  与此同时,古代智者已经深刻意识到,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欲望是无限的,而当时的物质财富却是有限的。为了解决这对矛盾,就是要通过社会分工调动每个行业或者职业从业者的积极性,“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26}。并明确指出这是“群居和一”之道,从而实现共享。

5.弱者共享:共享价值应有之义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总有一些群体由于各种原因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如何让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实现共享,也是在群学所   2.裕民以政的共享主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共享是建立在社会财富基础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满了“裕民以政”的共享主张。管子认为“慈于民,予无财,宽政役,敬百姓,则国富而民安矣”{33}。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的共享主张。孔子认为,为政者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是使百姓先富起来,然后在富民的基础上教化民众,使其能够富而不骄,富而好礼。孟子还提出了“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3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35}等具体措施,即国家在分配给农民土地之后,要保证其生产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减少民众的税赋。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民众富足起来。按照时令饮食,按照规定消费,则百姓的财物便不可胜用。群学创始人荀子主张:“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馀。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36}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先哲们大量的“裕民以政”的共享主张,对后世的为政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成为中国历朝历代执政者治国理政的理念和亮点。

3.差等分配的共享方式

共享是分享、应得、同乐,如何才能实现共享呢?在中华民族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共享方式体现在古圣先贤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孔子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37}。管子则一针见血指出“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38}。可见分配财产共享财富的重要性。群学创始人荀子进一步明确指出,“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明分使群”。荀子从群学的角度认为,使得天下富足的方法在于明确名分、分配等。如果没有名分、分配等,社会就会充满纷争,纷争导致社会混乱。因而有名分、分配是天下根本利益所在。只有明确名分、分配才能合群、能群。分配并不是平均分配,共享并非平均分享。荀子深刻地认识到,人们追求财物的欲望多而物质财富少,必然引发争夺,“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39}。荀子在具体办法中提出差等分配而非平均分配的方式。管子明确提出了分配的方式,认为治理国家,“以其所积者食之,不可不审也。其积多者其食多,其积寡者其食寡,无积者不食”{40}。他强调多劳多得,使得百姓各尽所能、各得其宜。荀子和管子的分配方式总体都体现了差等分配的方式。这种差等分配方式至今对我们社会发展的影响依旧深远。我国现阶段实施的最低社会保障政策、“底线公平”{41}理念均贯穿蕴含了这一思想。概言之,共享不仅是有区分的分享,还是有差别的分享,更是差等分配的共享。

4.隆礼重法的共享机制

有了共享的原则、主张及其方式,如何实现共享则需要某种机制得以落实和完成。群学的开创者荀子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合群、能群、善群、乐群在于有名分、分配、分享,而实现名分、分配、分享的关键在于礼义,“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力多则强”{42}。与此同时,当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导致物质资源非常有限,但人们对于物质追求的欲望却是无限的。为了解决这种矛盾,荀子指出国家要通过制定礼义以分配分享有限的物质资源。“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不必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43},从而达到共享分享。“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44}概言之,荀子指出隆礼重法是实现共享的重要机制。

四、共享的现代价值

1.理论价值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进一步阐释了共享发展的理念的重要内涵,指出共享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45}习近平在阐释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时,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地汲取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46},讲话可谓寓意深邃。我们要深刻理解和阐释共享发展理念,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可资借鉴的共享思想,为丰富共享发展理念、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厚滋养。{47}这是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享思想的理论价值所在。

2.实践价值

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享思想并付诸实施,目的是让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中有更多的、更鲜明的获得感,从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群居和一”。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享思想的实践启示是,共享不仅要有物质财富方面的共享,还要有精神方面的共享。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层次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方面要让社会成员共享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还要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因社会发展而带来的精神享受与成果。第二,发掘共享发展成果的多维性。一是国家与人民的共享。国家不与民争利,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领域改革持续推进,一系列惠民举措密集出台,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社会阶层之间的共享。各个社会阶层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有利于形成顺畅良好的社会流动,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而形成橄榄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并通过共享机制,“扩展社会中下层向上流动的通道,进一步促进社会流动”{48},形成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三是不同社会分工共享。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消弭不同社会分工、不同行业和领域之间收入分配过大差距的重要机制。第三,让弱者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及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无法获得应有的生活保障和发展。这些年我国在扶贫、救助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还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让社会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不仅是福利治理的要求,而且可以有效实现社会的源头治理。{49}第四,天人共享。一方面我们要不断从大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源,保障社会生产生活并丰富人民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在分享大自然的赏赐的同时,保护爱护大自然,让大自然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物质资源。所谓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3.学术价值

群学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和认识共享思想价值提供了重要视角。重视中国本土的学术资源,“可以找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基因和源头;可以找到厘清当代发展来龙去脉的头绪,找到建构新的发展逻辑的深厚根基;可以找到与西方社会学对话,并能弥补其不足的中国话语基础”{50}。共享不仅是新发展理念,同时也是本土社会学的新概念与新理论,这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共享思想的重要学术价值。

注释:

①宋国恺.群学:荀子的开创性贡献及对其精义的阐释[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②{4}{5}{6}{7}{8}{9}{13}{14}{15}{16}{18}{19}{20}{21}{22}{23}{24}{25}{26}{27}{32}{36}{39}{42}

{43}{44}方勇、李波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

-,,,42,,,,,,,,51,,,,,,,.

③{37}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

{10}{11}{28}{34}{35}方勇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6-27,22,29,14,.

{12}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37.

{17}梁运华点校.管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9}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

{30}徐正英、常佩雨译注.周礼(上)[M].北京:中华书局,:.

{31}顾迁译注.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

{33}谢浩范、朱迎平译注.管子全译(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7,22.

{41}景天魁.底线公平:公平与发展相均衡的福利基点[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4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05-10.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47}郭建宁.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滋养——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

{48}陆学艺.加快社会建设我国当前和今后的重大战略任务[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49}景天魁.源头治理—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50}景天魁.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责任编辑:周青

(本文发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年第1期)

宋国恺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的药有哪些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549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