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的修身篇

发布时间:2018/7/17 1:55:04   点击数: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赵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被冯友兰称为儒家学派最后一位思想家。关于他的学术思想,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有说归于儒家,有说是法家,最近甚至有学者考据出其思想里有着浓重的道家成分。可以这么说,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这一方面是因为荀子身处战国末期,社会动乱加之诸子各派思想业已出现并趋于成熟的时代特性使得他能够博采百家,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敢于批判的勇气和魄力,所以他的思想就非常丰富驳杂。宇宙观,道德观,教育观,人性论,政治经济,逻辑哲学,无所不包。又因荀子所处的时代孔孟思想已经无法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他只能另辟蹊径,尝试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社会和人生,以求找到解救国家和人们心灵的良药。人是不能够没有精神支柱和信仰的。从这点来看,我们多少可以理解荀子思想中那些矛盾重重而又无法自圆其说之处。荀子实是一位辛苦的精神探索者,在很多领域,他为后人作了相当关键且广阔的开拓。无怪乎梁任公先生曾这样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二千年来,只能谓为荀学世界,不能谓之为孔学世界也”。今存《荀子》一书,共计32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卿自著。中国论文网/1/view-.htm

  关于《修身》一文,梁启超先生以为,在于“教人以矫正本性之方法,结论归于隆礼而尊师。”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一、关于为人处事   (一)关于为人――弃恶扬善,择良友而交   文章开头就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意思就是说,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这和孔老夫子所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如出一辙,表明在修炼道德品质方面,二人观点是一致的,都宣扬善良的美好。如若做错了一件事,就如坐针毡,难以入眠。接着说了几种不同类型的人,“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至恶其贼。”指责我的,是我的老师;赞同我的,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是害我的贼人。这几种人,即使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生活中,工作中,随处可见。只不过人人都爱听溢美之词,往往憎恶那些非我之言。须知俗话说的好,良药苦口利于病。敢于直面你的缺点还继续和你做朋友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要想有所进步,就必须做到君子一般,尊崇老师,亲近朋友,极端憎恨那些贼人,爱好善良,善于听取劝告,那么即使不想进步,也不可能了。这是虚心接受批评和拒绝面谀逢迎的正确批判。而小人的做法,则与之全然相反。“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欲人之贤己也;心如狼虎,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自己无能还要别人说自己贤能无比。亲近对自己阿谀奉承的人,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这样的人早晚是要灭亡的。扩大来讲,对于一个国家,这样也是十分危险的。   (二)关于处事――修身自强,礼义为法度   接下来讲我们应该如何做每一件事,换言之,就是我们行为的依据是什么。荀子告诉我们,“偏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以礼为法度,用来调气养生,就能够使自己的寿命仅次于彭祖,以礼为法度来修身自强,就能使自己的名声和尧禹相媲美。现在社会,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这一点。很多富豪发迹之后,会积极致力于慈善事业,也就是如荀子所说,追求一种社会声望和地位。人活一世,生命的长度和密度同等重要。 

 那么只有富人讲究礼仪,穷人就不必了么?荀子告诉我们,非也。只有礼仪才是真正既适宜于显达时立身处世,又利于穷困中安身立命。“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礼仪有如此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灯红酒绿的鸡尾酒会,还可以帮助人们在困境中保持一颗淡定的心绪,很好的完善自我。   接下来继续分析在人们生活中,遵循礼仪和不守礼仪的后果。“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遵循礼仪就协调得当,不遵循礼仪就会触犯禁忌而生病。在容貌,态度,进退,行走方面,循序礼仪就显得文雅,不遵循就显得鄙陋庸俗而且粗野。这也让我想到了今天我们经常说的某个人很有气质或者很没文化之类的评价。知礼仪而只羞耻,懂得基本的礼貌礼节,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重视在乎。礼仪是文明的象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人不学礼仪就无法立足,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人,这也说明了后天学习和教养的重要性。 所以荀子又接着阐发,“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人没有礼仪就不能生存,事情没有礼仪就不能办成,国家没有礼仪就不得安宁。这个礼仪在某一方面也是指的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礼法的相互作用,也就是今天我们国家大力提倡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思想,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   在为人处事方面,荀子不仅告诉我们如何选择朋友,还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法度。过犹不及。比如女子笑不露齿,比如快乐和伤悲都不要太放纵。思想情感要中庸,行为也要如此。不赞成极端的个人行为和思想,认为他们是不合礼教。这也显现出了他思想中的矛盾的一面。   二、关于养身之道――理气养心,良师为榜样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通之以思索。”理气养心的方法是:“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对血气刚强的,就用心平气和来柔化他。对思虑过于深沉的,就用坦率善良来同化他。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柔能克刚,用事物的相反面来克制,使之归顺,回到中庸平和之道上来。后面一大段都是在举例说明各种性格行为应该如何矫正。人若没有思想道还好说,一旦有了思想就容易胡思乱想,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往往会走上邪路。特别是对于那些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和没有思想指导的人们。所举之例中说道,对庸俗平凡低能散漫的,就用良师益友来管教他。其实在笔者看来,说影响更适合一些。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警示灯,特别是良师,对我们的教育甚至受用一生。现在的学生,性格多种多样,而且因为娇生惯养容易叛逆,只有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才能管理好学生,从而激发兴趣这个最好的导师。只有如此,才能和学生共同进步,提高各科成绩。教育说到底就根本就在于教人,教人读诗书,学礼仪,至于知识性的东西倒是随后自然而然融会贯通的产物了。   最后总结说,“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大凡理气养心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养生的方法,没有比遵循礼仪更直接的了,没有比得到良师更重要的了,没有比一心一意爱好善行更神妙的了。   三、关于天赋与后天努力的关系――勇敢去做、持之以恒   荀子进一步对比阐发了他心目中理想的人格形象,既:“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人莫不贵。”外貌恭敬而内心忠诚,遵循礼仪而又有爱人的情感,接着提出人的天赋和后天努力之间的关系。“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骏马一日千里,劣马十天也能到。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坚持,能不能下定决心去做。“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笨鸟先飞,书山有路勤为径,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一步两步不停歇,总能到达目的地。即使个人天赋资质相差很多,但若天赋高却不肯去做的话,只会一事无成。 

 所以要想成功,就不要嫌弃事小而不去做。岂不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荀子总结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时间很多的人,即使能超过别人,也不会很远。“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所以说,不要整天只是嘴巴上过过瘾,如果要想成功,就必须得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开工没有回头箭。   最后,荀子总结并进一步重复强调了尊师重礼这个观点。   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阐明礼法的。不要忤逆老师。老师是以身作则而又重视使自己安守礼法之人。“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再加上尊重兄长和老人,即使不小心有大的过失,老天也不会毁灭他的。   君子对于利益的追求是漫不经心的。有则有,无则无,视这些如浮云,他们更看重的,是道义,是内心的学识和修养。君子无论处于何种地步,都有美好志向,恭敬的体貌,任何时候,都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若人静坐一须臾,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化为尘,

一念静心成正觉。

每周六一日共修,分享《六祖坛经》。

静心正觉,开启智慧。

为了让大家方便体验,观心堂禅修时间,可以根据每人的时间自己选择,一坐,两坐,或全程参与。

禅坐时间:

09:00-10:00静坐

10:00-11:00静坐

13:00-14:00静坐

14:00-15:00静坐

15:00-16:00坛经分享

17:00-18:00静坐

18:00-19:00静坐

禅修地点:上海闵行莘建东路58弄绿地科技岛A座室。

联系人:杨师兄

一日共修课程免费结缘.

赞赏

长按







































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598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