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凯程带背打卡day1day9汇总附思
凯程带背day1
今日任务
了解夏、商时期的教育
了解西周时期的教育
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孔孟)
关键知识点
学在官府
六艺
稷下学宫
有教无类
助记口诀
中教史整体概况∶
官学建立在西周,国学大小乡小学;
春秋私学百家鸣,《大记中乐》与齐稷;
秦朝统一禁私学,汉代三大独尊儒;
太学鸿都皇官邸,郡国教化私经书;;
西晋国子四总观,唐振儒术佛道兼;
中央地方对口管,唐扬新罗与日本;
宋兴文教抑武事,国子太广校辟寺;
武律医学书算画,提举学官拨学田;
明开国以教化先,宗武实习国子监;
社学专武医阴阳。
学习目标
掌握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宏观框架及关键知识点。
打卡形式
上传图片(笔记或者手写框架)+语音(或文字)
小贴士
本章内容从时间上看实际是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夏商西周的教育内容不是考试的重点,考生对基本知识大致了解即可。
凯程带背day2
今日任务
1.荀况的教育思想
2.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3.道家的教育思想
4.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5.战国后期教育论著之《大学》
6.战国后期教育论著之《中庸》
7.战国后期教育论著之《学记》
(以上知识点都以掌握大框架为主,具体见"音频"详情页中的框架图)
关键知识点
1.性恶论
(1)简介
荀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
(2)内容
①."性伪之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性是指先天素质,伪泛指一切通过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
②."性伪之合"∶人可以通过教育向善。
③."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改变恶性,化恶为善,成为高尚的人。
2.《大学》
(1)简介
出自《礼记》,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
文,着重阐述大学之道。
(2)内容
①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②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评价
①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行性;
②极强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
③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为学、为人和为政有影响。
(以上知识点以掌握大框架+展开内容为主)
助记口诀
1.六位教育家
孔子好学与启因,孟子性善明人伦,荀况性恶与尊师,墨子素丝与科技,法家绝对性恶论。
2.战国后期的教育著作
大学三纲八条目,中庸学问思辨行,学记还有几原则,豫时孙摩长启息。
打卡形式
上传图片(笔记或者手写框架)+语音(或文字)
小贴士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教育思想是整个中国教育史的一大重点,荀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教育思想,以及《礼记》中的教育思想,都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凯程带背day3
今日任务
1.秦代的教育制度与实践(教育政策)
2.汉代的教育制度与实践(教育管理、选士制度、育土制度)
3.汉代的教育思想(董仲舒)
(以上知识点都以掌握大框架为主,具体见"音频"详情页中的框架图)
关键知识点
1.太学
(1)简介
汉武帝为五经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
正式确立。
(2)基本特点
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诸生""太学生"等。
②培养目标∶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③教学内容∶儒家经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④教学形式∶小组教学,"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次第相传。
⑤考试制度∶"设科射策"。
(3)影响
①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
②利用学校教育来强化官方的意识形态,始于汉代太学。
③掀开了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的第一页。
④在教学中存在排除异己学说、空谈义理的现象,束缚教育思想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2.察举制
(1)简介:汉朝的选官制度。汉文帝时开始设立,汉武帝时完备。
(2)主要内容
①汉武帝设孝廉一科,标志察举制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②汉武帝时期,察举取士的范围扩大到了布衣之士。
③增加察举的科目,如∶孝廉,茂材、贤良方正、明经科等科目。
④在选拔考试中,儒家受到特别的优待,开创以儒术取土局面。
(3)积极影响
①从制度上落实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②促进讲习儒经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
③有助于集权制官僚政治体制的巩固和发展。
④被称为科举制度的先导。
(4)消极影响
①贵戚高官加以干涉,干扰取士,使贿赂、沽名钓誉成风。
②由于选拔标准和方式尚不完善,主管官员察举不力,难以抱着公平和公正。
学习目标掌握秦汉时期教育制度和思想的宏观框架及关键知识点。
打卡形式
上传图片(笔记或者手写框架)+语音(或文字)
小贴士本章主要介绍了秦代和汉代的教育思想,其中,汉代的文教政策、典型官学学校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很重要,复习好本章内容,能为了解整个封建社会教育政策的演变打下基础。
凯程带背day4
今日任务
1.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2.隋唐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文教政策、教育管理、育士制度、选士制度)
3.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颜之推、韩愈)
(以上知识点都以掌握大框架为主,具体见"音频"详情页中的框架图)
关键知识点
1.国子学
(1)含义:西晋武帝创立,与太学传授相同的内容,官品五品以上的官员子弟方能入学。
(2)标志:满足士族阶级享受教育特权的愿望,严格区分士庶之别,标志着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化更明显。
(3)意义:使传统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和国子学并行的多元化格局。
2."四馆"
(1)含义:南朝宋文帝开设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四馆并列,各自招收学生进行教学与研究。
(2)意义:打破了自汉代以来经学教育独霸官学的局面,使玄学、史学、文学与儒学并列,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也反映出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3.总明观
(1)含义
南朝宋明帝时期,设立总明观(亦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总明观并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集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于一体的机关,而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退居次要地位。
(2)意义
总明观的四科虽然与元嘉时期的四馆分科相同,但它以总明观作为总的领导机构,比四馆在管理上更加完善,也使原来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在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以上知识点以掌握大框架+展开内容为主)
助记口决
1.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重视环境通用语,早教严慈不偏宠,体罚德育重心理。
2.科举制发展历程
隋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从此立。
女皇殿试糊名考,生徒乡贡、乡省吏部试。
明法明字加明算,秀才明经与与进士。
考试方法帖墨义,诗赋策问加口试。
宋代科举地位提,取士正途废察举。
规模扩大人增多,废帖墨诗赋改经义。
建立新制防作弊,锁院别头誊录制。
元朝中落偏民族,考核题目四书出。
答题标准从集注,讲话思想士人锢。
明朝科举鼎盛时,确立八股取士制。
童试乡试会殿试,学校教育入科举。
清代沿用八股制,弊病显现与舞弊。
学校沦为其附庸,日益僵化向衰落。
太平天国改科举,突破极限设女科。
维新变法废八股,经济特科为改试。
清末新政废科举,改革减额后停止。
兴办学校减阻力,封建王朝从此止。
学习目标
掌握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教育制度和思想的宏观框架及关键知识点。
打卡形式
上传图片(笔记或者手写框架)+语音(或文字)
小贴士
本章内容从时间上看,主要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教育情况,包括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两部分。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官学和私学都很发达。同时,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条线索---科举制度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科举制变是这一章节的重中之重。
凯程带背day5
今日任务
1.宋元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教育管理、育士制度、选士制度)
2.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朱熹)
(以上知识点都以掌握大框架为主,具体见"音频"详情页中的框架图)
关键知识点
1.三次兴学
第一次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时期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
(1)内容∶
①创建太学;②普遍设立地方官学;③改革科举考试。
(2)结果∶实施不过一年多宣告失败,但它促成了宋朝学校教育的兴起。
第二次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
(1)内容∶
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②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2)结果∶也同样半途夭折,但将北宋教育事业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是由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
(1)内容∶
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③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④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⑤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2)评价∶第三次兴学对北宋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超过前两次。
北宋以上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的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三次兴学是对北宋文教政策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
2.书院教育的特点
(1)书院精神:自由讲学。
(2)书院功能:育才功能,研究功能,藏书功能。
(3)书院组织:有私办、公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
(4))书院教学:讲学活动是书院的主要内容,也是书院作为教育机构的主要标志。
(5)学生学习:学生以个人钻研为主,强调学生读书自学,重视对学生自学的指导。
(6)书院制度: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得以确立,最著名的是《白鹿洞书院揭示》,它说明南宋后书院已经制度化。
(7)师生关系:中国教育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中尤为突出。
(8)发展倾向:自南宋起,书院已经出现了官学化的倾向,最后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9)书院作用
①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②丰富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
③提倡自由讲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④中国独有的教育机构,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师生情谊都值得后世学习,是我国教育史上一笔宝贵的遗产。
3.蒙学教材的种类
(1)识字教学类。
如"三、百、千"(南宋王应麟的《三字经》、宋初的《百家姓》、南朝梁周兴嗣的《千字文》),主要目的是教儿童识字、掌握文字工具,同时也综合介绍一些基础知识。"三、百、千"流传最广。
(2)伦理道德类。
如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程端蒙的《性理字训》、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等,主要传授伦理道德知识以及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准则。
(3)历史教材类。
如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叙古千文》、黄继善的《史学提要》、吴化龙的《左氏蒙求》等,既传授历史知识,又进行思想教育。
(4)诗歌类。
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礼》(也属于伦理类)等,进行文辞和美感教育。
(5)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类。
如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
(以上知识点以掌握大框架+展开内容为主)
助记口诀
朱熹的教育思想∶
终极目标明人伦,一生教育分两段;
小学教育重教事,大学教育重教理;
道德教育居首位,三纲五常为核心;
德育方法分五步,立志居敬与存养;
自我反省与力行,切记朱子读书法。
打卡形式
上传图片(笔记或者手写框架)+语音(或文字)
小贴士
本章内容从时间上看,涉及宋元两个时期的教育发展情况,总体上分为五部分的内容,学校教育的发展,书院的发展,私塾与蒙学的发展,科举制的演变,以
及朱熹的教育思想。这一章节知识点比较多,并且各知识点之间关系密切,是考试的重点章节。
凯程带背day6
今日任务
1.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教育管理、育士制度、选士制度)
2.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颜元)
(以上知识点都以掌握大框架为主,具体见"音频"详情页中的框架图)
关键知识点
1.监生历事
(1)性质
"监生历事"又称"历练政事"或"实习历事"是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
(2)内容
"历事"指到监外历练政事,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于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锻炼和考查政务才能。有时监生也被送到县州清理粮田,或兴修水利,"历事"后进行考核,上等送吏部附选,可授予官职,中等再令历练,下等送回国子监读书。
(3)影响
①是中国古代大学里最早的教学实习制度。
②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促进学校的教学,提高人才素质。
2.颜元的教育内容∶"六斋"与"真学""实学"
(1)"六斋"教学∶在漳南书院设"六斋",实行"分斋教学"。
即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
这"六斋"是对颜元"真学""实学"内涵最明确也是最有力的说明。
(2)
"实学"的教育内容
①把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六府""三物"作为教育内容
②基于他"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提出教育要"兵农合—""文武兼备"。
③反对重文轻武,提倡文武兼备;反对不劳而获,提倡劳动教育。
(3)意义
①超越"六艺"教育的范围;
②体现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
(以上知识点以掌握大框架+展开内容为主)
学习目标
掌握明清时期教育制度和思想的宏观框架及关键知识点。
打卡形式
上传图片(笔记或者手写框架)+语音(或文字)
小贴士
本章内容从时间上看,涉及明清两个时期的教育发展情况,总体上分为四部分的内容,学校教育的发展,书院的发展,科举制的演变,以及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其中,学校教育的改革,颜元的教育思想,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宝宝们要引起重视~
带背day7
今日任务
1.教育改革措施(太平天国、洋务派、教会学校)
2.教育思想(张之洞)
(以上知识点都以掌握大框架为主,具体见"音频"详情页中的框架图)
关键知识点
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
1.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是我国第一所洋务学堂,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1)发展
初创时只有英文馆,以外语教学为主,后来成为兼习各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学校建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办,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2)特点
①培养目标∶专门培养洋务人才。
②课程设置∶外语居于首位,侧重"西学"与"西
艺",汉文经学贯穿始终。
③教学组织形式∶最早开始了中国的班级授课制和分年课程。
④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意义
京师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
①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②京师同文馆是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4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