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龚鹏程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记载:孔子儿子孔鲤从庭前走过,孔子问:“学礼乎?”孔鲤说:“没呢!”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近年国学渐热,礼乐亦渐得恢复。吾道不孤,颇令我这先行者感到欣慰。可是其间一知半解、胡编乱整者太多,又常让人气结。
例如年曲阜祭孔,把猪屁股羊尾巴对着孔子,祭仪祭乐祭服乱搞一气,我写文章批评过了。年孔垂长返乡祭祖,孔府家祭,竟然仍是乱来。打着白灯笼当前导,后面几排红衣人吹长号而前,举花篮为祭,不知道是啥玩意。
家祭如此,公祭亦不堪闻问。年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在北京孔庙举行释菜礼时。把水芹、韭菜花、红枣、栗子放在台面上。然后,记者报导:“执事引导主祭官从东侧阶梯上月台,四配十二哲依次跟上……”。
这不是要吓死人吗?颜回、子思、曾子,孟子四配,子贡子路等十二哲居然都复活了,白昼现形,跟着主祭官上台啦?而且,上台,竟说是月台,这是去坐火车?
再者,释菜礼,只用菜吗?明嘉靖九年制:先师座前,各色祭品可丰富啦,包括鱼、李、栗一行;榛、菱、芡、鹿脯一行;芹、菹、兔醢、鱼醢等一行;脾析、豚胉一行等等。笾豆之南,还要有左羊右豕中牛各一。四配十哲也都有肉有菜。其中还特别规定了要用活兔三只、酒三瓶。清代释菜礼不用活兔了,但依然少不了兔醢与酒。如今各地私塾、学堂、书院,却一说释菜,大家就都只抓几把菜去祭。
各地大办开学礼,还流行杜撰的各种“青春礼”“成长礼”。这些,玩玩虽无不可,但均以非礼为礼矣!
再说释奠礼的时间。孔庙主要是春秋两祭。又称为丁祭,例于春秋两季的上丁日举行。为什么呢?《说文》释丁云:“丁承丙,象人心”,丙有明的意思,故丁有正德明心之意。这是乾隆皇帝自己的解释,可视为相沿旧制之理论依据。
因此,乾隆三十二年,戴第元上奏请增加孔子诞辰祭祀一次,就遭到严谴,谓其说“殊非正理。诞辰之说,出于二氏,为经传所不载。国家尊师重道,备极优崇,释奠二丁,自有常制。援据礼经,实不同于寻常庙祀。……戴第元乃欲于彝典之外轻增一祭,转为亵越而不足以昭隆礼。士不通经,所奏宜摈。”
民国成立,蔡元培立即废了祭孔。待后来大家想祭了,却因已不懂了规矩,故竟如戴第元那般,以孔子诞辰日致祭,反而将春秋丁祭给废了。
台湾沿袭此误,以致大陆近年开始恢复祭孔时也学着以孔诞日为祭。“士不通经“,真没办法!
另外,我们还应知道:孔庙又称文庙,孔子是大成至圣文宣王;相对来说,一般人便通称关帝庙为武庙。但如此文武相对,其实并不准确。文庙之文,乃文化文明之意,包括文事与武备。因此,《礼记·王制》说:“天子将出征,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返,释奠于学,以讯馘告。“《诗经·鲁颂·泮水》也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文事武备,总归于学。释奠除了文舞之外,也有武舞,即是这个缘故。
唐制,祭先师便有武舞。清代虽只用文舞;但其所谓文舞,采用的正是广义的文的意思,因此又称文德之舞,奏昭平、宣平、秩平、叙平、懿平诸章,最后是德平(关庙岳庙情况相同。本是武庙,但后来也跳佾舞,朝文德方向转型)。
像这样,例子是举不完的,随便找一礼制来看,即会发现大家在认知和实行上都问题一大堆。
正如王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碰上这些时候,也会特别怀念起一些师长,想到那些学礼的岁月。
在台湾,讲到礼学,当然首推孔德成(达生)先生。先生随政府迁台,任孔子奉祀官,即俗称之衍圣公。人们常说他是民国后唯一的奉祀官,其实不,一同担任奉祀官的,还有曾、颜、孟三家后裔及龙虎山张天师,佛教方面则尊章嘉活佛(康熙曾封二世章嘉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西藏以外所有地区格鲁派,都由他管理。国师这一尊号,即使达赖、班禅都没有。雍正更下谕确定章嘉活佛“在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之上”。七世章嘉活佛移居台湾后,弘法利生,鞠躬尽瘁,年逝世。印顺导师《护国净觉辅教大师章嘉呼图克图舍利塔碑记》曰:唯唐之玄奘差堪比拟)。但社会上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5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