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再读论语3

发布时间:2021/8/7 10:40:09   点击数:

第三课听课思考心得,涉及《学而》篇四章。

1、扣“仁”两端:存仁去巧,孝悌为本

《论语》承载的儒家思想,核心主张即“仁”。

关于“仁”,孔子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陆续做出许多创建性的阐述。

《学而》篇,最初谈“仁”,先分正反两面,言简意赅,似乎定调:君子务本,本自孝悌,为正面;巧言令色,鲜矣仁,为反面。

第一位登场论“仁”的竟然不是孔子,而是有子。有子是谁?有子名叫有若,整部《论语》中只有他和曾子通称为“子”。有若(前或~?),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有,后被尊称为有子。他勤奋好学,能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尤其重视“孝”道。主张藏富于民,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因他品学兼优,且“状似孔子”,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门弟子推举为“师”。(摘录)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一段可分三层读:

一层先举例为证。以日常作为举例,一个人笃行孝悌,就很少犯上;既不好犯上,就不会作乱。由私室行为品格上升至社会行为品格,层层递进,阐明个体行为的一贯性,识人知仁否?我们大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二层明确观点。君子致力于为人根本,根本立定则不忧无道,此道即“仁”。

三层回应强化。以反问回应举例,再次强化孝悌乃为仁根基。

由此,事亲如事君,理家如治国,家国同构的人伦层次井然而出:一个社会个体做好自己,孝敬父母,友爱兄长,使个人家庭生活和谐,再推己及人,涟漪式拓展到社会人际关系,自然涉及如何对待友朋上级乃至君王,人人如此,则社会稳定,家国安详。这是“仁”的理想,也是“仁”的起点,作为理想似乎高不可攀,作为起点却可返璞归真,所以后来儒家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进可居庙堂之高,退可处江湖之远,无论进退,内心都是有条不紊的,修养清静,端齐理和,治世有则,平安大同。

孔子及其后学一直追求的文化守成,大概就是要守这样一个“成”:家国伦理皆有依凭,人人行仁,循礼而安。既是个人的幸福美满,也是国家的安定和谐。

有子之说后,孔子的话更加简练:

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则与“仁”相悖。那么,什么是巧言令色呢?似乎很难给它一个确切的解释,但每个人真遇到,大概都能有具体的判定,为什么?因为这“巧”和“令”,一定是刻意超出了寻常。本来,“巧”是可爱的,“令”是美好的,但只要刻意堆积逢迎,可爱会因为过于雕饰显得尴尬,矫揉造作而惹人疑惑;美好也会因为傅粉太厚,滤镜失真,让人不安。可是,现实生活中,巧言令色者却往往玲珑讨得巧,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似乎又降低了人们辨识的智商。其实,这矛盾的原由还在人性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这“利”的浅表最好甜,那“害”的浅表常常苦,谁愿意上来就吃苦呢?明知良药苦口利于病,要有甜的可以选择,好像谁都会先试试那甜的管不管用。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外表太过“巧令”的,恐怕就需要更高的回报才够满足那些透支的甜美。所以,如果对面言语太花哨,笑容太泛滥,不如先冷一冷,看他后来怎么做,所谓“观其言不若观其行”,暂时的“做法”也可能有意迎合,幸好还有一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当然,我们不能见着笑容先疑惑,逢到赞美就反对,那样就走向另一极端,并非“仁”的本义,“仁”之立意还主宽厚,多些信赖,少些疏离,才是彼此走近的开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巧言令色背后确实更多营取。

因为他们都不是傻瓜,至少有自作的聪明,一般不会做赔本的买卖。既要舍得许多谄媚,一定有更大图谋,所以他们会看好对象是谁,情境利害,并且一定目的明确。一旦有人百般逢迎讨好,一定不是随性淡泊之辈,这背后心机城府,当然就与“仁”背道而驰了。

总之,仁有两端,一端指向家国同构的伦理与理想,一端指向人际交往的诚恳信赖与巧诈提防。

2、曾子三省:践行有方,慎独自省。

现代人常辩论自律与他律哪个于人成长更有益,好像各执一词,从来不分高下。不过,经过一场漫长疫情考验,现实似乎给了我们许多答案,比如网上许多留言,表达自己在居家隔离期间啃下了艰辛难懂的课程,掌握了从未想到能掌握的新技能,开发了新的挣钱途径,成功地减了肥……这些,都是自律的成果。如果只是等待他律的逼迫,可能许多惊喜只会沦为时光的失落,时下流行的各种读书学习健身的打卡,表面上好像是那“卡”的他律,但执行却在强大的自律。

曾子是孔门“金句王”,因为他在《论语》里留下的片言只语好像都被广为流传,比如“慎终追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等等,许多金句被后人切割,其实还原语境更有深意,其中我感触最深的除了此处“三省”句,还有一处在《泰伯》篇: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生病,不忘教诲,大概是要把自认为最有用的箴言传给弟子,他特意引的《诗》句,是我们如此熟悉的三个词。这三个词的意义似乎不那么日常化,但是曾子将它们日常化了,是否可由此以为曾子的处世信条始终是谨慎警醒小心翼翼的呢?我们没有更多依据,但这几句却与曾子的著名“三省”遥相呼应,因为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是每天进行的检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难,谁都可以偶尔打打鸡血斗志昂扬,但要天天就会觉得辛苦,谁都知道专注做事更好,但偶尔也会懈怠,甚至经常是懈怠,因为保持专注也需要特殊的力气,所以一件事做到一次几乎都可以做到,要天天做到,首先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或者习惯成自然之后就不那么难了也说不定。

然后,曾子自省的内容也是精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则忠于人事,一则信于处世,一则习于传承。

这三则几乎囊括了人生在世的关键内容,忠于人事是为有价值可托付,信于处世交友是为有品格可信赖,习于传承是为有觉知可进化。一个人在社会上有用,能做事,能做成事,得以实现自我价值,不会浑噩虚度;一个人在人际间真诚守信,能团结,能协调,就有亲和力吸引力甚至号召力,这是任何时候都有意义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一个人能始终保持对新事物的求索,不自满,不自喜,保持学习力,就是保持生长力,这种心态或习惯,往往可以令人受益无穷。我们常见网络爆出一些民间奇人或牛人,无论身份地位,年纪样貌,他们所以能因一招绝技天下闻,应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更不会是天赋长存,而在不为人知时刻的默默努力,恰如曾子所言的“日省吾身”,这本是儒家的修为方式:慎独,却可以推演到所有人,尤其想做成什么事儿的人。

荀子在他的《劝学》篇有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应该与曾子的“三省”也有暗合。

总之,孔门“金句王”曾子所以有那么多金句触动人心,大概先是因为他作为孔门高弟子,学得好,思得勤,悟得深,加上说得妙。师傅一样领进门,孔门弟子无数,却各有各的修行,也就自然分出了层次,这一点,古今是一理。

我喜欢的作家汪曾祺在他的《人间草木》中写过这么一段话,也可以用来诠释一下曾子的“三省吾身”:

我还是喜欢,像植物那样,一寸光阴一寸碧的生命主张。光阴里,安静又努力的生长,不向外界索取,只在自己生命的深处,本本分分的尽力。这样的生命,永远不改其真,不移其志。

自省的一种方式叫写日记。导演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里有段台词,专门调侃了写日记的人,电影里大概指向蒋介石,是否有更多深意暂且不论,但是历史现实中以日记方式来自律的人生倒是确有典型的辉煌,比如王老师提到的曾国藩,富兰克林,其实还有一个我们熟悉的雷锋。当今历史虚无主义在小圈落里时髦盛行,或许有人会觉得,让人看的日记其实是一种标榜,可是如果是一种好的标榜,并且言出而行,又有什么不好?文字的自我梳理,标榜以自律,白纸黑字,立此存照,不怕后人倒帐清算,这本身就是一种过人的勇气。

3、孔子的管理艺术: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是想在政坛上大展一番拳脚的,只是有些生不逢时,在他身处的春秋时代,还是各家势力蠢蠢欲动,野蛮生长的阶段,所以更推崇武力扩张,谁拳头硬谁就是老大。就顾不上应用孔子提出的那些筹谋长远的温良仁义主张,但这并不代表孔子的政治主张统治方法不落地是空话,他在鲁国短暂执政期,也曾经将自己的主张实践为优秀的政绩。

比如《学而》篇这里他提出的统治方法,确实可成为现代企业或团队管理的智慧参考:

敬事而信:有认真严谨敬业的态度,说到做到;节用而爱人:节省开支,爱护团队;使民以时:不滥施权利,浪费资源。

照孔子说,优秀的团队应该是什么样的?

第一、上下同心,敬业求实,不耍花枪,不言过其实,不炒作不摸鱼儿,严谨专业,一起保持朴素真诚地做一项事业。

第二、惜福惜物,有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想法,不奢侈,不炫耀,不浪费,而且人人都能视公如私,有主人翁精神,不能这边有心省着,那边无意漏着;尊敬领导,爱护团队,彼此诚恳,各安其分,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各得其所。

第三、尊重人力也是生产力,不能因为手中有权力,便胡乱滥用;人力始终是宝贵资源,滥用就是浪费,颐指气使式的领导方法已经过时,如今的人力不是地主家签了卖身契的使唤丫头,尤其那些优秀的人力,如何量体裁衣,用之有为,个体价值与团队价值达成双赢才是上乘策略。

补充知识点①八大姓:

我国的姓氏起源,源远流长。最早的姓氏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由于是母系社会,因此,几乎所有人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那时的姓都是女字旁或女字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据记载,上古时期有八大姓,分别是:姬、姜、姚、嬴、姒、妘、妫、姞。(第二种说法是:姬、姜、姚、嬴、姒、妘、妫、妊)。之后,演变成更多的姓氏,可以说,中国如今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来的。

补充知识点②谥号:

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分褒贬。褒义谥号用字如:安,成,仁,睿,懿,纯,聪,悫,戴,靖,端,敦,高,桓,徽,惠,景等;贬义谥号用字如:哀,荡,厉,戾,缪,幽,纣,专,炀等。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补充知识点③孔门高徒:

“四大弟子”又称“孔门四圣”:颜渊,子思,孟子,曾参;“孔门十哲”:孔子门下的十位高材生——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各有擅长。《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补充知识点④配享:

亦作"配飨",合祭;祔祀。古帝王祭天,以先祖配祭。指功臣祔祀于帝王宗庙。指孔子弟子或历代名儒祔祀于孔庙。

补充知识点⑤:千乘之国的国力有多强大?

乘,音shèng,意为辆,战车。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一种说法: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人。另一种说法:车上有御(驾车的)、射(主要攻击力量)、车右(防卫的)3人,车下75个步兵,一乘指75人的兵员。无论哪种说法,“千乘之国”大概兵力十万左右。

补充知识点⑥古代乘车很讲究礼仪:

贵族出行所用的车,左为尊者,中间是御者(驾车的人),右边是陪乘人称骖乘(参乘),其任务在于随侍尊者,防备车辆倾侧。

补充知识点⑦王老师提到《诗经?采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翻译:已经驾起兵车要出战,驾车的四匹雄壮公马很高大。边地怎敢贪图安居?一月之内要争得几回胜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524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