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思想脉络兼与新制度经济学比较

发布时间:2021/8/5 15:00:03   点击数: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专业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hl/

目录:

前言:写作本文的目的

一,天人之辩:荀子理论基础

(一)天性

(二)人性

(三)天性与人性的关系

二,善恶之辩:制度底线思维

(一)孟子的性善观

(二)荀子的性恶观

(三)善恶之辩

三,人法之辩:

(一)人的行动必须要有法度的约束

(二)礼法的作用是“养欲”

(三)人与法互相塑造

四,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看荀子思想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二)新制度经济学与荀子思想的相似处

(三)二者不同处也是重要之处

结语

------------正文-------------

前言:写作本文的目的

某日,我生起这样一种感觉:我觉得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与两千年前荀子的思想比较接近。二者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导出的结论也差不多。当然,时代不同,内容出入肯定很大,但二者间一定有某种联系。

这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感觉。我不大确定。我想确定一下。我搜索了有关荀思想的一些论述著作,大多是从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的视角去谈,从经济学角度谈的不多,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谈的,遗憾——可能是我搜寻方法不对——没找到。

这问题困扰了我好几天。于是我想,不能偷懒。没有现成的资料学习,就自己梳理。

所以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对荀子思想及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简单——只是从脉络上——梳理,从而对二者进行比较,看二者是否相似,相似度有多高,又有哪些不同,从而检验我之前的判断。

我对荀子思想的梳理逻辑是这样的:我相信一个人的思想定有一个基石,一切的理论只是基石的推论,研究理论,要从基石先入手。譬如研究孔子,应该先搞清楚他所谓的吾道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然后在延展开。

我的假设是,荀子的天人观决定了他的人性论,人性论决定了人生观(化性作伪)和制度观(隆礼重法)。所以读荀子,应该先读《天论》,再读《性恶》,而后读《礼论》、《王制》、《国富》等。这和传统的荀子篇目编排不一样。《劝学》、《修身》、《不苟》等篇目,是讲化性作伪的,人性恶,但可以通过后天教化达于善,后天努力很重要,故学习、修身是头等大事。《君道》、《臣道》、《儒效》、《君子》等章,其实是讲通过修身,化性作伪后,这些专业人士应该怎样干,为君的该怎么干,为臣的该怎么干,像周公这样的大儒是这么干的,一个修行又成的儒者会如何做。

我的梳理,基本也是按我这个假设逻辑来梳理的。

一,天人之辩:荀子理论基础

天指物质世界,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人指人类世界,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一定的宇宙观、世界观,导出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观、社会观。

任何理论学说都要有一个基本假设。这个假设是理论的基石。没有基石,理论就会垮塌。而荀子理论的基石,就是其独到的天人观。由其天人观,推出了他对人性的基本假设。

(一)天性

(1)天行有常,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

天行有常,一句话点明世界运动的周期性、规律性。

(2)天的职责是不为而成,不求而得。

这也是对“性”的定义,自然而然,天生地长,生而有之。

天地万物的生成,不是人为的,是天生的;宇宙运行的规律,也不是人为的,是自然生成的。

大千世界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规律,这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这当然是一种唯物论的观点。如果是唯心论观点,就是“心生种种法生”。荀子不是唯心派,并且反对唯心主义。

(3)天道无私。

天是没有私心的,不偏袒任何人。“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和老子天地不仁、天道无亲观点类似。

天没有人格化的意志。从天、地、时的角度看,尧的时代和桀的时代整体环境差不多,但人民生活状况完全不同,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荀子进一步表面,按规律办事,提前准备好粮食、衣服,旱涝有吃,寒冬有暖,人可以抵御自然灾害。

正所谓,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4)天性(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天不以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以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天没有私心。当然也没有天人感应。天不会响应人类的诉求。天只会按照自己的规则去运转。

诉诸于情感,不如诉诸于理性。与其求告老天大发慈悲,不如按规律办事。

(5)天地有分。

世界是差异化的,天与地不同,水与火不同,性质不同,职责不同。

物质世界是多种要素合成的,具有多样性。高低不同,大小不同,粗细不同,软硬不同,冷暖不同,功能不同,和合效果不同。

人制天命而用之,就应该摈弃千篇一律的看法,也要分出不同的角色。

(二)人性

(1)人性是先天的,本性具足的。不用通过后天学习塑造就具有的。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眼睛鼻子嘴巴是先天生成的,五脏六腑,大脑神经是先天生成的,饿了要吃、累了要息这种欲望也是先天生成的。

(2)人性能感、能知、能思、能学、能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人有主观的感知能力,识别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行动能力。这和大自然的金木水火土是不一样的。金木水火没有这个能力。

(3)人能群,是社会动物。

(4)人皆有欲。欲也是天生的。

(5)人性本恶。(由于这部分较为重要,单起一章论述。)

(三)天性与人性的关系

(1)天性决定人性。

人没法决定人性,也不该去决定人性。人性是天然的,生而有之的。构建人性是上天的职责,不是人的职责。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是谓天政。”

(2)人性对天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力

一方面,人性可以反作用于天——制天命而用之——认识客观规律,运用客观规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另一方面,人性可以反作用于人——化性作伪——通过学习,隆礼重法,止恶扬善。

(3)天人相分。

天干天该干的事,人干人该干的事。天该干的事就是自然而然,不求而得,不为而成。天干的事人干不了,也不该去干。

孔子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言论,就是强调人要专注于人事。

“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也。”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人干的事,就是作伪。“伪”与“性”对,性是天生的,伪是后天“人”“为”的。礼法皆是后天的。

今人认为伪就是虚伪、假的。不是。伪是后天人为造作的东西。按这个逻辑讲,礼仪教化,文明艺术,就是伪。

天的内在是分门别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人的内部也该分门别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首要的,是先分清楚天的职责和人的职责。天不会干人该干的事,人也不该去操心天该干的事。

荀子的逻辑,不该去越俎代庖杞人忧天,天道是天的事,人的事是人道。

(4)从“天人相分”推导出“性伪之别”。

天有天职,天职成就性——包括人性。人有人职,人职成就伪——隆礼重法。

伪是人发挥上天赋予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

伪是对人性欲望无度滋长——恶——的约束。

性伪之别就是先天与后天之别。

天人是先相分,再通过后天的化性作伪而相合,“性伪合而天下治”。

二,善恶之辩:制度底线思维

人性善恶问题,是第一部分讲的人性问题。荀子明确,人性本恶。但因争议大,又特别重要,故专门拿一章来讲。

善恶为什么重要?前文讲过,理论要有基本假设,那是理论的基石。基石不同,导出的理论不同,引发的行动不同,带来的绩效也不同。

治国、治企,都有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不同的理论基础,导出的文化制度框架不同。很重要。

历来都说人之初,性本善。但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这和思孟学派观点截然相反。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后世许多儒者,单就这一点就全盘否定了荀子思想。认为是一步错,步步错。

朱熹说:“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胡居仁评:“荀子只性恶一句,诸事坏了。是源头已错,末流无一是处……孟子言性善,在本原上,见得是,故百事皆是;荀子在本原上见错,故百事皆错。”

果真如此吗?要辩一辩。

(一)孟子的性善观

孟子说人有良知良能,这是性——天命之谓性的性。而这良知良能里,就包含了善: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与生俱来的,是善的,这四心扩充出去,就是四端——仁义礼智。四端以四心为本:人有恻隐之心故仁,有羞恶之心故义,有辞让之心故礼,有是非之心故智。

人性中就包含了善心,包含了仁义礼智。胡居仁言:“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此皆吾性中所具之理,圣人因而品节制作之,礼义教化既成,又足以正其情,养其性,节其欲,成其德,此足见礼乐教化,自吾性中出,圣人因而成之,则其性善无疑矣。”

王阳明谢世前言:此心光明,夫复何言!意思是本性具足,不假外求。

从这个角度看,人性是善。

(二)荀子的性恶观

荀子也认为人有良知良能,这是性。但率性而为可不是善,而是恶。其理由是:人皆有欲,“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而如果不加节制地满足欲望,欲多而物寡,必有争端。争端则恶。

荀子认为首先应分清先天和后天,即性和伪。生而有之的是欲,而不是礼。婴儿生下来就知道找母乳吃,这是本能的欲。但恻隐,礼让等善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化形成的。

“今人见长者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由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人为什么要谦让、要利他?因为有社会的教化,礼义的熏陶。

荀子说,讲善恶,还应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所谓善,指的是正理平治;所谓恶,指的是偏险悖乱。如果人性是善的,就不用再追求善了,不用圣王、礼法来实现正理平治了——都已经具备了还追求什么?

因为恶,才会制礼义来约束恶。没有恶,全是善,法度是不需要的。追求善,恰恰因为人缺乏善。

(三)善恶之辩

双方皆言之成理。荀子的很多思想是沿袭了孔、孟的,可谓殊途同归。因此,说“荀子在本原上见错,故百事皆错”,是值得商榷的。

荀子当真错了吗?

我们看婴儿。婴儿懂礼让吗?不懂;会羞耻吗?不会,光着屁股满地打滚倒是会;能辨是非吗?很难,要教化才能识别很多东西,但天生就有良知良能倒是真的;有恻隐之心吗?看不出来,一般三四岁就看得出来,婴儿确有些恻隐之心,但这时已说不清是不是先天的了。

然而婴儿有欲吗?有。如果没有后天教化,顺着婴儿的欲望走,婴儿会有仁义礼智吗?我看不会。所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有什么不对呢?

我的看法是,人性是复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人性显然是既包含了恶也包含了善的。从佛家唯识的角度看,先天所生的人,既包含了善心所(如信,精进,惭愧,不害等),也包含了恶心所(贪,嗔,痴等),还包括了一些非善非恶的心所(如作意,触,受等),不能简单完全概括为善或者不善。我是认同佛家的看法的。

从《易经》阴阳的角度看,独阳不生,孤阴不长,有善必有恶,有恶必有善,二者相反相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

人性包含了善恶两方面,这是是什么的问题,善恶孰好孰坏,是怎么样的问题。我们说善比恶好,要为善去恶,止恶扬善,这是说价值观,归属于怎么样的价值判断。因为价值观讨厌恶,就不认同人性本恶,这是用情感来混淆事实。

中国文化里容不得“自私”这个词,说到自私,多为贬义。但也许自私才是事实。简单的推理是:如果人不自私,人作为一个物种就没法生存;一个人如果完全不自私,那他对世界造就的恶也许更可怕——因为人是有限理性的,他可能会判断错误,然而他完全无私,因此就无所畏惧,只要觉得对,什么都干得出来,但他是有限理性的,但认为的对,不一定对。

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很多。如果这个好心人有滔天权力,干的坏事可能更大。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大家都认同的。应该说是全世界的通行价值观。孟子认为人性善,后天有恶,要修身;荀子认为人性恶,后天可化性作伪,也要修身。孟子的假设导出减法,因为人性是善的,把恶去掉就回归善了;荀子的假设导出加法,欲望没法完全消除,只能给欲望加上礼法的枷锁,性伪合而天下治。

人性之恶当真能完整去除吗?我表示怀疑。世间并没有纯粹的善人。如果没有恶了,善也不会存在。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善恶要辩证地看。相信人有善,也要相信人会作恶。因为相信恶的存在,制度建设才有底线思维。重德的同时,也会重刑。德主刑辅是也。

清初有儒者反对心学空谈义理,赞扬荀学隆礼重法、经世致用,有些道理。

从实用角度看,应该假设人性是恶,然后导出止恶扬善的方法。荀子是这一路向。

三,人法之辩

人包括个人和人群、社会;法包括礼义、法度、礼法实施。

本质上是组织和制度的关系。诺思说:制度是游戏规则,组织是游戏参与者。有区别,有联系。

(一)人的行动必须要有法度的约束

荀子论证:如果没有法度的约束,人类会自相残杀,积贫积弱;有了合理(义)的法度,人类可以分工合作,国富民强。

(1)没有法度约束,人类会因为无度竞争而贫穷。

“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得而居也。”

“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人有欲,欲多物寡,争执必然。相争是零和游戏,会带来极大的价值浪费(租值消散),所以积贫积弱是必然的。

所谓没有法度的约束,主要就是没有“分”,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社会秩序,大家都一样,平起平坐,势力一样,欲望一样,僧多粥少,不能不争。缺乏法度约束的争的必然结果,是穷。

(2)有了合理的礼义法度约束,人类可以增强合作,做大蛋糕,国富民强。

道理简单,人首先受限于欲望与自我能力的矛盾,人需要的欲望种类多,数量大,但双拳难敌四手,一个人只能干那么几样,且生产能力有限。所谓“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

技多不养人。欲望无穷,能力有限,怎么办?人要靠群体的力量。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能组成社群,集体活动,所以牛马皆为人所畜养利用。

人为什么能结成社群,集体活动呢?答案是会分工合作。为什么能分工合作呢?因为遵循了道义原则。义者,宜也,合适、合理之义。做应该做的事是义,义不容辞。因为合适,合理,所以能求得博弈均衡。如果不合适,不合理,就会有矛盾——制度的变迁,就是阶级矛盾推动的。

一旦遵循义而建立了礼法,人群就从争变为和,从乱变为治,“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生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

合作能富。这是《国富论》的逻辑。

“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3)结论:

有分则富,无分则穷,人皆好富恶穷,故人应该分。分者,分工合作也,分工合作后,能安分也,为了能安分,专业的学习是必要的,维持的礼义法度是必要的,行政管理是必要的。

所以,人的行动,要有法度的约束。竞争要有规则。

(二)礼法的作用是养欲。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我们看今天的国家政策,也能看出这个思路。一方面,强调要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要通过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养欲,而不是禁欲。禁欲只会让欲望更强。

另一方面,我们也强调科学发展观,节约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免耗尽自然资源,破坏生活环境。这是使“物必不屈于欲”,避免涸泽而渔,寅吃卯粮。

礼法的作用就是通过发挥人合力的力量,调动积极性,增强专业度,做大做强,把蛋糕做得更大,然后惠泽每位参与者。这是扬善。礼法还有另一层作用就是协调矛盾,避免无序竞争,惩治害群之马,社会败类。这是止恶。

礼法是人后天创造出来满足人类欲望的工具。

礼法通过约束行动,“明分使群”,使得每个人各在其位,各谋其政,各得其禄,从而实现个人条件约束下的利益极大化。

所谓条件约束,就是礼法约束。人要放弃一部分利益,包括自由度和其他欲望的满足,从而获得利益。被放弃的,是成本。如果人完全不懂放弃,荀子论证,那样所得会更少。

(三)人与法相互塑造

(1)人对法的塑造

“圣人制礼”是荀子的思想。礼不是先天而成的,礼是圣人象天法地、遵道从义构建的社会秩序。礼的基础是义,义的基础是道——天命。天行有常,然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批评了墨子的无分思想。大意是如果让墨子来治理天下,天下会更穷。一个强调人人平等的社会反而会约束社会发展,因为没有谁可以管谁,没法有效分工,也就没法开展合作。

商人可以不种地而有粮食吃,农人可以不做工而有工具用,这是分工合作,市场交易。

法是人塑造的。人塑造的法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礼,一方面是法。

哪个人塑造的呢?荀子说是先王、圣人。是尧舜禹这些先王,是周公、孔子这样的圣人。用道格拉斯.诺思的话说,是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企业家。

没有人为的塑造,不会有法。法是一个伪的工具。

我有不同的观点是,塑造法的是集体,是阶级斗争的结果。靠一人之力很难构建法度。阶级之间的博弈是基础,有企业家才能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2)法对人的塑造

通过文化传承,“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可以化性作伪,使得人成为明礼守法的人。

美国国父华盛顿说:“一开始是人塑造法,之后是法塑造人”。

君子修身,是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是最高的行为标准。完全与礼打成一片,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便是圣人。

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都有其文化特性。这些文化特性是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中了。这是法对人的塑造作用。

(3)荀子认为人比法重要

荀子认为人是源,法是流。“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明主急得其人,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逸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

法虽重要,但很多地方管不到,不完全。如果只强调法,就会有人找漏洞。人则能按照道义原则,效率原则,通过交流协商,权力职能来机动地解决。

法度重要,但人更重要。许多公司法度不明,过得虽不好但也能过,如果公司只有法度而没有人,那就啥也没有。

人比法重要还有另一个方面,荀子没有涉及太多,那就是礼法的演变。制度是会变迁的,制度变迁是社会中角色博弈、阶级斗争的结果,是有人(企业家)去推动的。时代在变,法度会变得不合时宜,人可以与时俱进,改进制度。

说到底,礼法是人类养欲的工具。

我的观点:

我认为法比人重要。好的法度能让有能耐的人更有能耐,能激励千千万万有能耐的人,能让想做坏事的人不敢去做,能约束千千万万想作恶的人。

这是法治和人治的区别。过于强调个人作用,组织不健康。企业家重要,好的制度应该能产生更多企业家,并且让企业家有序过度。

(4)隆礼重法,但礼比法重要

礼为本,法为用。德主刑辅。

一个只讲礼不讲法的社会,对人的约束力有限,坏人可能混得更好。一个只讲法不讲礼的社会,人人自危,监管成本、履行成本高得恐怖,人钻空子会造成价值浪费。这不是理想社会,至少还有极大的优化空间。

所以历来只用法家思想治国有问题,只用儒家思想治国也有问题。一般是儒为体,法为用。

荀子去过秦国,看到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的改革成果,知道法家思想有其可取之处。于是在以儒家的礼为本的前提下,吸收了法家法的思想。

诺思将制度分为三部分:非正式合约,正式合约,合约履行。礼是非正式合约,法是正式合约。正式合约约束力强,但因为太具体,容易矛盾容易调整;非正式合约松散,但润物细无声,无处不在,细水长流。中国换了那么多朝代,但内化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思想并没有改变多少。

礼比法重要,我当然赞同。可以说,礼是自然法,因为其遵循的是道义良知,人们日用而不觉是因为已经知行合一了,入乡随俗是因为俗有力量;法是人为法,人为法一朝一换,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人是有限理性的,法不完全的。不能没有法,但要以法为辅助。

四,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看荀子思想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这里研究比较的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科斯-张五常-诺思”的路向。

这个路向的基本思路是:

人是自私的,人会追求欲望的满足。但欲望的满足会受到约束,包括自然约束,他人约束和自我约束(本文作者自己总结的)。自然约束是物资缺乏,他人的约束是竞争迫害,自我的约束是能力有限。三项约束合力构成了人满足欲望的障碍。人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满足欲望,不如说是为了克服障碍。如果没有障碍,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也就无所谓欲望了。

人为克服障碍而行动,就是为满足需求而行动,为降低代价而行动。中间可以划等号:克服障碍=降低代价=满足需求。

经济学教科书常用的需求曲线图(如下图),纵轴是价格,横轴是需求量,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的是:该量=该价。量与价性质不同,如何划等号?量的背后就是价,如果不是价,买卖双方没法估值,交易就没法进行。

具体说,“量”指买方的交易收入,“价”指交易成本。

量=价,意味着收入等于成本。张五常说收入等于成本等于利息,很多人理解收入等于利息,但不理解收入等于成本。有点费脑子。张五常说,“如果能融会贯通地掌握着这三者之间有两个等号,对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就打通了过半的经脉”。不是那么容易。

上图A1点和A2点,A1的价(价1)比A2的价(价2)低,意味着代价的减少;A1的量(量1)比A2的量(量2)大,意味着收入的增加。推导出的需求定律:代价越低,收益越高——满足欲望的障碍越少,欲望的满足度越高。

因为人有利己的欲望,有追求利益极大化的倾向,又因为代价的减少意味着利益的增加,故而人有降低代价的动力。

人要如何降低代价呢?答案是构建一定的生产关系——契约。通过契约,一方面促进分工合作,从而提升生产力,做大蛋糕,突破自然的约束;另一方面约束人与人之间的无度竞争,减少价值耗散,避免把原有的蛋糕争没了。

如果没有契约(制度),人与人没法合作,争执不断,人类文明不可能发展。因此,人类经济的发展,要靠合理机制的设计和运行。

这个理论的基础是科斯定律。科斯定律说,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争执双方都能无成本地达成资源最优配置。这定律引导出来的含义是: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所以要从正交易费用的角度去考察经济。

交易费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费用。互动包括合作、交易、竞争——竞争会带来租值消散,也是交易费用。

在市场是成交费用,在公司是组织管理费用,在国家是体制费用、行政费用、暴力费用(军费开支)。科斯说,因为市场交易有费用,所以才成立了企业,企业的本质是降低交易费用;因为企业的组织有组成成本,所以才有市场,市场的存在是为了降低组织管理费用;企业的扩张边界在企业组织费用等于市场交易费用的时候出现,在这个时候,企业再扩张,组织费用就会高于市场交易费用,得不偿失。

基于科斯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有两个路向我比较感兴趣,一个路向是奥利弗·威廉姆森的路向,他论证了不同的交易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交易性质适合不同的契约形式,有些交易适合在市场成交,有些交易适合在企业成交,有些交易适合上下游之间的混合式的成交。这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思路,即可以通过评估资产专用程度及要素重要程度,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安排企业契约结构。

另一个路向是张五常-诺思的路向。诺思是经济史学家。诺思师承于张五常(诺思曾听过张五常的课,自己也承认受张五常影响很大)。张五常对经济学的核心贡献是合约理论。合约理论的基础是科斯的交易费用。张五常在科斯基础上有更广泛深入的发展。一方面体现在经济上,《公司的合约性质》一文,阐释了市场交易费用的内涵——寻价的代价有哪些,且进一步说明,公司无界,所谓的企业代替市场,其实是一种合约代替另一种合约。另一方面是体现在政治文化上,张五常极大地扩散了合约的范围,将文化、风俗、宗教礼仪、宪法、制度等都统称为合约。在其《中国的经济制度》一文中,张五常用其经济学思想剖析了中国发展的原因:通过制度安排,激发了县级行政单位的动力,从而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创造了中国奇迹。

我个人认为张五常最大的贡献是简化了经济学理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太复杂,不容易把交易费用、合约理论放进去。张五常将经济学理论简化为需求定律(与之配套的是成本概念和竞争含义,而这两个理念也是植根于需求定律中的),从而腾出了足够的空间来容纳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逻辑顺畅,解释力惊人。

诺思将张五常的合约理论发展得更远。他用历史为合约理论作注释,这历史跨越十万年,纵横八万里。他从合约的结构及合约与人的关系两个角度解释了:(1)为什么有些国家发展得好,有些国家发展得不好;(2)为什么有些看似不合理的制度能存在很久;(3)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诺思认为契约的结构包括三个方面:非正式契约,正式契约和契约实施。非正式契约就是民俗、文化、信念、意识形态,正式契约是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制度,而契约实施则是契约的落实履行。诺思很大的一点贡献,是将契约与文化联结起来。他系统探讨了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塑造,并认为文化比制度更长久。

诺思认为人(尤其是政治的、经济的企业家)塑造了契约,契约也塑造了人。契约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博弈关系,所以是有斗争的。很多看似不合理的契约所以能存续很久,是因为反对者的谈判能力弱。而契约——不管指文化还是制度——是有一定惯性的。

文化是最底层的契约,制度是表层的契约。制度和文化的冲突大,问题就多。同样的制度,在不同的文化下会有不同的症候,就是这个原因。文化可以改变,但改变很难,移风易俗是一项浩大工程。

有些国家贫穷,有些国家富有,追根到底,是国家契约问题。有些国家还处于权力限制制度阶段,有些国家已经进入权力开放制度阶段。有些国家引入了权力开放的制度,但是与本地的非正式契约不相容,所以仍困于贫穷。

国家是一群人一起合作生产、流通、分配、交易,合作要有规则的约束,规则的建立和运行有成本,对人的激励程度也不同,好的制度能够做大蛋糕,降低交易成本,坏的制度蛋糕做不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更极端的制度是没有制度,人与人相争,租值消耗巨大。

(二)新制度经济学与荀子思想的相似处

(1)都假设人性本恶。

经济人假设,是理性人假设,或有限理性人假设。即假设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故而是有选择的,对行动路径是有偏好的,为了更好满足目标,所以是趋利避害的。

干脆一点,很多经济学家假设人是自私的,人是利己的。

经济学基本假设是功利主义。

(2)都认为稀缺会导致竞争。

(3)都认为无度的、混乱的竞争会带来极大的租值消散。

在荀子那里,无度竞争只会使得人类变得更弱更穷。而在现代,由于科学的进步,暴力能力的极大发展,人类已经具备了毁灭自己的能力。一旦全面陷入战争,会导致毁灭。这样的租值消散,没有人承担得起。

所谓租值,是指成本不变的收入。比方一块地,地不变,用途不同收入不同,这个收入就是这块地的租值。

租值消散是指收入减少。比如一个国家的人是劳动力资产,这个资产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变的,但是不同的游戏规则,租值不一样,如果无度竞争,正常的生产没法开展,收入急剧下降,租值就消散了。租值消散就是把原来的蛋糕都打没了。所以孔子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打仗是打命和钱。双方互有损伤,是零和博弈。一国财富转移到另一国,扣除消散的部分,二者整体的财富是减少了。

(4)都认为为了降低租值消散,行动要有制度约束。

(三)二者不同处也是重要之处

荀子强调了礼比法重要,即非正式契约比正式契约重要。这是被大多数经济学家忽略掉了的。无疑,很多经济学家都注意到了制度的重要性,并且将这制度从市场制度、企业制度扩展到了产业制度、国家制度,并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作出了相关的解释。但大家无疑也都没有强调,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更重要,至少没有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传统文化是更重要的。

对一个企业而言,只有KPI是不够的。只有KPI,就是只有法没有礼。结果是人与人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员工与公司之间纯粹是交易关系。这会带来一定的租值消散,提升企业交易成本。统一的价值观、文化、礼仪规范,可以降低内部的协同成本。

同样,一个企业家到一个地方去开公司,无疑是应该重视这个地方的文化习俗的。去印度开公司,要重视印度的习俗;到中国开公司,要重视中国的习俗。许多国外互联网公司在与中国本土公司作战的时候,都失利了。我想有一个原因是本地公司更懂本地。

对一个国家而言,统一的文化信仰、意识形态、道德礼义,无疑在调度人民行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每个人都有一套道理,说服成本太高,争持不下,行政效率就会下降。

看不到文化的经济学解释,很多企业经营者就不知道文化到底起什么作用。明确的答复是:企业文化的价值是降低企业组织管理成本,减少租值消散。

对一个国家而言,就是降低体制成本。

文化传统是每个家庭自发的教育,是薪火相传的,它塑造了一个国家的国民气质,精神风貌,构建了最基础的国民行为规范。融入社会的人,都会有意识的按这要求约束自己。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国家的监管成本、教育成本。

面对同样的新冠病毒冲击,不同国家的反应完全不同。基本上,儒家文化圈的国民,比较顾全大局,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作用,法律的作用,更是文化在国民素质中的作用。

基本的原理是:道义是第一位的,基于道义构建的礼——心智结构——是更重要的,法度(绩效考核制度)重要,但要遵循道义,遵循已经渗透进国民性格中的礼仪规范。

当礼仪规范已经作用到每个人身上,化性作伪起作用了,这就构成了后天的人性。法度要顺人性:包括先天的人性,和化性作伪后礼的人性。逆人性的法度不会成功。

结语:

梳理、比较是有意义的。荀子有其时代局限性,这是本文没探讨的,本文也没有深入探讨荀子对学习修身的看法(这部分是我以前最喜欢的),本文旨在把握整体脉络,比较分析,以证实(或证伪)我之前的猜想。

现在,我可以对写作前的猜想做一个明确答复:是的,新制度经济学与荀子思想有极大的关联,二者在底层脉络上是一致的。荀子理论言简意赅,逻辑缜密,实践性强。尤其其对“礼”——非正式契约——的阐释,值得我辈学习借鉴,礼法兼用,德主刑辅。

李悦源

.端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521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