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陕西教师资格备考资料百家争鸣

发布时间:2023/1/8 22:28:07   点击数:

一、考情分析

百家争鸣是历史学科教师资格笔试考试的常见知识点,主要的内容包括百家争鸣的背景、各个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等。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在思想上的集中体现,各个学术流派的思想内容庞杂,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加之考查的形式和角度较多,综合性较强,故将此部分内容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备考。

二、知识呈现

三、知识巩固

1.先秦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庄子D.墨子

2.战国时期,梁惠王问一位学者有关利国之道的问题,该学者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位学者是()。

A.墨子B.孟子C.庄子D.荀子

3.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期,墨子思想中与这一时代趋势相关的主张是()。

A.兼爱B.非攻C.节用D.尚贤

4.“仁者爱人”“美德即知识”分别是古代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主张,他们是()。

A.老子、泰勒斯B.孔子、苏格拉底

C.孟子、普罗泰格拉D.墨子、亚里士多德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问题:

(1)根据材料概述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2)上述思想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参考答案-

1.B。解析:由题干中“德之不修……是吾忧也”可知,这位思想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77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