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阅读儒学基本常识第三章秦汉儒学
本章主要论述了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儒家通过不断改造创新,最终完成了由诸子百家之一到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正统思想的华丽转变。
(一)秦朝时期儒学发展历程
公元前年,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多民族国家。对于思想领域的管理,秦始皇希望以秦国的统治思想,即法家思想为核心,对各家学说进行彻底的改造与整合,从而全面完成对整个帝国境内思想文化的重塑,最终实现巩固统治的终极目的。而在方式的选用上,秦始皇则选择采用了最为简单且高效的暴力方法,即焚书坑儒,来结束春秋战国以来思想界百家争鸣的纷乱局面。
公元前年,因博士淳于越反对郡县制,主张实行分封制,丞相李斯上书建议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非议朝政,秦始皇于是下令焚毁除《秦记》以外各国史书,除医药、占卜、农作等书外,所有私藏经典一律焚毁;私藏及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禁止私人办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公元前年,方士侯生,卢生利用秦始皇渴求长生之术的心理下,在获取了重利后逃走,并散布始皇帝留言,说其刚戾自用,专任酷吏。秦始皇盛怒之下,将多名术士坑杀在咸阳附近。(关于焚书坑儒事件后人也有认为焚书为项羽所为,坑儒所杀也并非儒生而是方士。)
(二)西汉时期儒学发展
秦末天下大乱,在思想领域是对法家思想的一次大批判,先秦各派学术(除墨家外)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斗争与融合。汉高祖刘邦对各派思想采取实用主义政策,并不依赖其中之一。至曹参执政开始,黄老之学逐步开始成为西汉初年指导思想。(此时的黄老之学已是在吸收儒、法思想之后的新道家学说)
公元前年,汉武帝刘彻即位,此时西汉立国61年,已完成休养生息的历史阶段,亟需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建元元年(公元前年)武帝采纳丞相卫绾建议在所举的贤良文学方正中罢免法家和纵横家两派学者,但遭到尊崇黄老道家思想的窦太后反对,她于次年免除了崇尚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儒学势力遭受打击。但建元五年(公元前年)武帝增设五经博士,儒家经学成为官方文学。建元六年(公元前年)窦太后去世,儒学在武帝支撑下开始崛起。元光元年(公元前年)武帝召集郡国各地贤良文学方正汇集长安征求治国之策,此时儒学大师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学理论为基础,在保留原始儒学仁礼互补的基础上,融合三代以来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法、道思想,构建起新儒学体系,全面回答了西汉王朝面临的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受到汉武帝的赞赏。同年武帝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免,将除儒学以外的思想学说排除在官学以外。元朔五年(公元前年)武帝又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专授儒家经典。从此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汉武帝(公元前年-前87年)公元前87年,汉昭帝刘弗陵即位,为了挽回武帝晚年穷兵黩武所造成的民生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继续奉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辅政霍光为对武帝末年高度垄断的工商业进行放松,缓解统治集团内部压力,召集各地贤良文学在长安展开讨论。此次会议贤良文学一方认为武帝时期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等政策是导致民生疾苦的根源,要求废除,而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一方则认为这些政策是保持国家稳定的关键,双方为此爆发了激烈的辩论,后世称之为“盐铁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汉初儒法合流的趋势,重新确立了孔孟儒家的传统。
公元前74年,汉宣帝刘询即位,此时儒学经过武帝以来的发展,内部派系学术观点日益繁杂。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为了进一步整合儒家学说,巩固思想统治,诏萧望之、刘向、韦玄成、薛广德、施雠、梁丘临、林尊、周堪、张山拊等儒生,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后世称之为“石渠阁会议”。这次会议系统梳理了先秦儒学典籍的内容,进一步巩固了儒学正统思想地位。
(三)东汉时期儒学发展
经西汉末年动乱,儒学各家的分歧再次抬头。加之光武帝刘秀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神学确立为官方哲学。至汉章帝永平元年(公元79年)为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经长水校尉倏樊上奏,章帝召集群儒会聚朝廷修缮儒学之所洛阳白虎观,讲议五经异同。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上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生作答,最后由章帝亲自裁决,决定取舍,是为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明确了“三纲六纪”的道德规范,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固定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神学与儒家经典合二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这样就赋予了自光武以来儒家经典与谶纬迷信相结合的神学性与国教化性质。
(四)两汉儒学兴盛原因探究
一是儒家思想适合国情,符合大一统历史发展趋势。这也是为什么儒家学说在中国作为统治思想两千多年的根本原因。任何一套思想理论,只有立足传统,才能拥有广大的拥趸,取得生存发展之根。同时任何学说要想壮大,必须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才能取得统治集团青睐,赢得发展之机。在我国宗法农业社会最适宜的意识形态是什么,简言之就是尊君爱民,等级秩序。“说忠孝,道中庸,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政”,儒家学说成功找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利益的结合点。尤其是三纲五常伦理学说,将封建王朝内的人际关系包裹上温情的外衣,从而你反映了中国宗法农业社会中君主、臣僚和百姓对伦理道德的认同。
二是儒家学派弟子积极有为。儒学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博大精深、影响广泛的学派。又经过秦朝和汉初80余年儒家学者的整合、改造、创新,发展成为势力最大、最具生机的学派,对其他学派产生压倒性优势。在著作论述方面:《易》、《诗》、《书》、《礼》、《春秋》、《论语》、《孟子》、《荀子》、《孝经》等一大批内容广泛,思想丰富的经典著作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人才储备方面:儒家学派拥有一大批学识渊博、声望卓著的学者,这些人或在朝侍奉君主,或在野聚众讲学,不断扩展儒学的影响力。经过数代儒家学者的改造创新,最终董仲舒继往开来,精心创立了新儒学,为我国封建社会找到了最为理想的意识形态,对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也对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董仲舒(公元前年-前年)三是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儒学从其产生起,就不断从历史、现实以及异质文化中中吸纳知识与智慧,以充实、丰富和发展自己。真正的儒学从来不是一个自满自足、封闭僵化的体系,而是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与时俱进奋发进取意识的开放性学派,因而它才能够在历史上紧跟时代,不断增强对会和人生需求的适应能力。
四是儒学同时具有实践性和普及性的品格。它没有故作高深的理,也不用晦湿难解的文字、它的政治经济思想、伦理道德情操、人生价值理念,都是用比较贴近百姓生活的语言和司空见惯的事物表述的,因而较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且润物细无声般渗透到人们的身心之中,融化到人们的血液里。
五是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汉武帝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儒学推上了主流意识的宝座。这其中,太学的建立、经学官学地位的确立、从儒生中选取官吏制度的确立,大大加速了它的传播。
下一章我们将进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一时期,儒学是如何佛道思想传播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又是如何完成自身的发展的。请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7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