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曾国藩最为喜学的三子

发布时间:2025/5/5 13:08:11   点击数:

曾国藩曾列了“十个三”,作为研读的对象。在诸多圣贤人物中,其中“三子”尤受曾国藩推崇,这三子就是:孔子、孟子和荀子。这是三位圣贤,虽然同被尊为儒家代表性人物,但他们的思想却有一些差异,有的甚至天差地别。

高山仰止的孔子

孔子(前年-前年),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

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周游列国十四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

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关于孔子个人的成就境界,至今有很多争论。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有了。

有人看到子贡很会做生意,而且能言善辩,就认为子贡要比孔子更为优秀,子贡则解释说:“拿宫墙打个比方吧,我的墙才和肩一样高,很容易看见里面家里的样子。孔夫子的墙高数仞,而且找不到进去的门,也见不到里面的完美。”

子贡对那些诋毁孔子的人解释:“别人的贤德,是丘陵,是可以跨越的;而孔夫子是日月。一个人非要跟自己过不去,对日月有什么伤害?只不过显示他不自量罢了。”

一个叫陈子禽的人曾对子贡说:“你是过于谦恭了吧,孔夫子真的比你优秀吗?”子贡回答:“孔夫子的不可及,就像上天没有台阶可登一样。他的境界我怎么能达到呢?”

浩然正气的孟子

孟子(约前72年—前年),战国时期邹国(今济宁)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认为,人生本善,人生来就具备四种品德,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心中本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天赋,因此,人性本善就是孟子理论的根基。

以这四种天性来修养身心,时时刻刻修正自己的不足,磨炼自己的仁道,就会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如同日月星辰山河海岳一般,由心而生,至大至刚,沛然莫御。孟子将称其为“浩然之气”,此气在每个人的心中,人人均有,但是一做违心之事,浩然气就会消散一分,当人天良泯灭之时,浩然气也就随即消失殆尽,而此时之人也不能称之为“人”了。

孟子的大丈夫气概,鼓舞了无数人,当人们缺少精神力量的时候,读一读孟子,瞬间便可以获得巨大的能量。

融合百家的荀子

荀子(约前1年-前28年)。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因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宫之长。后齐国有人诋毁荀子,于是便前往楚国,被春申君任命做了兰陵(今山东临沂)县令。春申君去世后,荀子被免职,在兰陵一直居住,直至去世。

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有着相当显著的贡献,所著《荀子》一书,强调“礼”在社会中的规范作用。“礼”不仅是一个人人生的最高准则,而且也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首倡性恶论。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他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因此更加注重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荀子还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言“天行有常”,不信鬼神,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和“人定胜天”的命题。对于荀子而言,宇宙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荀子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位,荀子培养了两个著名弟子李斯和韩非子,这两个居然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协助秦国实现了大一统,韩非子则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激烈批判了曾子和孟子的思想并不是真正的儒学,但荀子的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认为自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真正传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99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