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到易中天先生,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当时他是《汉代风云人物》的主讲人,他身着西服,配有紫红色条纹的领带,双目透着睿智,沉静,普通话中带着湖南口音,讲课很有条理,语言不乏生动幽默,时而还模仿当年古人的动作,给人印象很深,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我呢,不用说,自然也就成了易教授的粉丝啦,当他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问世后,我毫不犹豫就迅速买了一本,可是十年过去了,它始终默默地沉睡在书柜里,真是内疚!今天我终于将它看完。虽然它不是一本深奥的学术著作,但是结构设计严谨、新颖,内容详实,其中不乏深刻独到的见地,语言也很精彩、生动,毫无疑问,这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也是一个认识文化巨匠的窗口,真是很庆幸当年的举动。
我跟着易先生,穿过漫长的历史隧道,走进了春秋战国时代。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是一个纷乱动荡的时代,诸侯林立,战马嘶鸣,刀光剑影;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百家争鸣,智慧纷呈,群星荟萃。各学派之间、内部,激烈争论,相互质疑、批判。主要就体现为儒、墨、道、法家四大学派之间的大辩论,它们不仅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而且旷世持久,竟持续了年!这种韧劲,是何等的执着!当然他们不仅仅是对手,也注意对方精华的吸收借鉴,为己所用,经过代代传承、完善,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学派和带有自身特色的学说。这种兼容,是何等的可贵!儒家的“仁爱”、“德治”、“有
为”,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等,在为当年诸侯各国提供了治国理念和方略的同时,也悄然持久地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内化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并代代相传影响至今。看看中国文化吧,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这其中不难发现有儒家、道家等的影子,尽管这个结果是当年的先贤们未曾想到的。谁说他们离我们很远?其实他们就在我们的言行里。不了解先秦诸子,就不会了解中华民族,不懂百家争鸣,也不会真正认识自己。易先生将儒、墨、道、法家的思想文化巨匠们,一一作了详尽的梳理,不仅让我了解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区别,也了解了学派内部的异同。如先秦儒家三位大师孔子、孟子和荀子都主张德治,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易先生告诉我们,是在于对人性的态度观点不同,孔子以人性善为基础,却拒绝讨论人性,结果其理论引起诸家的质疑;孟子认为人性向善,主张用仁义来引导,但未讲清其原因;荀子则讲清了善的来源,既善是对恶的改造,其改造的工具就是礼乐兼法术。再如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闻名遐迩的代表人物,都主张无为,但无为的目的是不同的。老子“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注重矛盾对立双方的转化,既以无为求有为;庄子是则是“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注重人的个体生命和自由精神,既以无为求无为。百家争鸣,各种观点针锋相对、激烈碰撞,迸发出了灿烂的思想火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瑰宝,它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汇集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杨朱,这是先秦道家第一人,虽然没有留下文字著作,生平也不详,但其学说当年曾和墨子的学说并驾齐驱、风行天下,杨朱“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既个体虽小,但和社会是一样的重要,所以不能互为牺牲。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天下大治。这里强调了
个体生命的重要及对它的尊重。再看看潇脱的庄子吧,他主张人要真实而自由。任何人都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哪怕出于“好意”也不行,既己所甚欲,勿施于人。还有诸子的另类法家,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德治的局限,设计出了全新的国家制度,提出“依法治国”,“法莫如显”,“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法不阿贵,绳不绕曲”等理念,既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难以想像,在多年前那农业社会,竟催生出了理念如此超前的思想家;宗法制度的环境,竟涌现出观点这么现代的文化巨匠!他们的所思而达到的深度,所想而达到的高度,不得不令人发出由衷的惊叹,不得不令人产生万般敬意。易先生指出,诸子百家虽各有千秋,但都是先贤在面对中国社会重大转型时的认真思考。今天我们在抽象继承它们时,应各取所需,不必厚此薄彼。当然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儒家,因为它为中华文化提供了核心的价值观,孔子提倡仁爱,“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将仁爱和正义结合起来,提倡“舍生而取义”,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对自然采取了科学的态度,提倡积极奋发,事在人为,君子自强。“天行有常,不以蕘存,不以桀亡”,“敬其在己者”,“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易先生指出,儒家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