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读荀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发布时间:2020/9/13 5:35:09   点击数:

原文

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此之谓矣。(《荀子·不苟》)

注释

①宽:宽厚。僈:怠慢随意。②廉:有棱角。按:“廉”的本义指殿堂台基的侧边。引申之,凡有角有棱皆可谓“廉”。《广雅·释言》:“廉,棱也。”由棱角义引申指人的品性方正刚直。刿(guì):刺伤。③辩:雄辩。争:争辩,争强好胜。④察:明察,即观察入微,不受蒙蔽。激:本指水势受阻后腾涌飞溅,引申指猛烈、过激。⑤寡立:独立,即特立独行。按:王念孙《读书杂志》认为“寡”为“直”字之讹。胜:侵凌,凌驾。⑥坚强:强大有力。按:坚本指土地紧密坚硬,引申指人的性格强硬有力,不为外物所影响。暴:凶恶,暴戾。⑦柔从:柔和顺从。流:指漂流游移而无定见。⑧恭:恭敬,待人谦逊有礼。敬:恭谨敬畏,不敢稍有马虎懈怠。谨:严谨仔细。慎:小心认真。容:宽宏大度。按: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一》:“容之言裕也,言君子敬慎而不局促,绰绰有裕也。”⑨是:这。至文:最有文德,指德行完备。⑩《诗》曰:下面的引诗见《诗经·大雅·抑》。?温温:宽厚温顺的样子。恭人:恭谨之人。惟:语气副词,表示判断、确定的语气。基:根本。

译文

君子宽厚而不怠慢,方正刚直而不会刺伤别人,能言善辩而不会争强好胜,明察一切而不会过激,特立独行却不因此盛气凌人,强大有力却不会凶恶暴戾,柔和顺从而不会游移无定见,恭谨、敬畏、慎重、认真而宽宏大度。能做到上述所说的八个方面,就可以称得上德行完美无缺了。《诗经》里说:“宽厚温顺的老成持重之人,是美德的根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读后感

自早期的传世文献中,“X而不Y”这种句式便多有使用。《老子》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均用该句式描述人的品性特征。古人意识到,任何一种美好的德性,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都有可能走向片面甚至走向其反面。比如直率是一种美德,而在孔子看来,“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论语·阳货》),只有用礼和好学来节制辅助,一个直率的人才不会急躁冒失。

本节中荀子用“X而不Y”句式定义君子的德性修养。君子宽厚,不过宽厚之人待人宽容,若同样以宽厚原则要求自己,则可能失于怠慢随意。君子做人讲原则,不苟且,不随波逐流,不看风使舵,别人与之打交道一定感觉他有棱角、不圆滑;但是君子仁善内敛,以礼自持,因此便不会锋芒毕露。在《荀子·荣辱》中,荀子指出:“廉而不见贵者,刿也。”“不见贵”是说不受人尊重,“刿”是说自己的棱角伤到了他人。

君子博学深思,明道知理,因此知言善辩;同时君子明白“辩而不说者,争也”,(见《荀子·荣辱》,意思是能言善辩而不被人喜欢,是因为争强好胜。)所以不会强词夺理,更不会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当一个人洞察现实,深深地感受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时,往往会在思维和言行上陷入过激;君子明白人和社会的极端复杂性,知道过激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带来新的危害。

《荀子·荣辱》:“直立而不见知者,胜也。”一个智慧和修养超卓世俗的人,有可能难以被芸芸众生所理解和接受,因而显得特立独行。荀子认为君子谦恭守礼,内方外圆,就不会产生这样的对立和互斥。君子拥有强大有力的内心和精神,不会被任何外力所改变,而在与人交往时则表现得柔和顺从,即有主见又不粗暴。社会生活中的君子诚恳有理性,待人接物都恭谨而不拘谨,敬畏而不畏缩,慎重而不怕事,认真而不刻板。

按照荀子的表述,君子修养自身的品性似乎需要严格把握分寸感,有足够的智慧明辨各种德性的内涵并加以折衷。这对普通人而言实在是高难度的事情。因此,荀子反复强调个人的修养须遵循礼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此便可以做到“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君子贤能而能容纳能力低劣的人,智慧明达而能容纳愚昧之人,博学多识而能容纳浅薄寡陋之人,德性纯粹而能容纳品行驳杂之人。荀子将这样的处世准则称为“兼术”,即兼容并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轉載請聯繫授權

部分封面圖片來自網絡

歡迎諸君留言感謝諸位點讚

長按二維碼關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167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