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坤鹏论柏拉图的著作原本只是为了普及哲学
放眼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大凡早期的关于思想的典籍都以对话形式出现,比如:希腊和中国,印度的很多佛教经典也如此。
——坤鹏论
一、对话
坤鹏论之前曾讲过,哲学家如果加持了文学天赋,那简直是不想出名,不想留芳百世,都难。
柏拉图就是典范中的典范。
他不仅聪颖智慧,而且还有极高的文学艺术天分,在哲学和诗歌领域都颇有建树。
更厉害的是,曾经是剧作家的他开创了一种兼具真和美的表达媒介——对话。
或者我们也可以认为,柏拉图是用写剧本的方式写哲学,他的对话录其实就是一个个哲学剧本。
这种融合了诗歌和哲学、艺术和科学的高超手法,在哲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而且,这种文体哪怕是被翻译成其他语言,魅力也依然不减。
雪莱就曾满怀崇拜地写道:
“柏拉图把深刻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激情澎湃的诗歌巧妙融合,用华美的词句与和谐的韵律生动地展现他那雄辩的观点,让读者在一气呵成的完美乐章中畅享哲学的意趣。”
而且对话这种文体与苏格拉底的提问法简直就是形神俱配,绝配中的绝配。
前面讲过,苏格拉底认为如果要探讨真理,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应该由两个有各自立场的人进行对话。
他们一个代表正方,一个代表反方,谈到最后变成“合”。
“合”表示各自吸取了对方的优点,再往上提升。
接着,再以其为“正”,寻找另一个“反”,继续谈下去。
这种对话正如辩证的方式,正反两面综合起来不断螺旋式向上提升。
如果再形象些,我们可以认为这种对话就是两人互为台阶,看似辩论,实际达到的效果却是拾阶而上,共同进步。
自柏拉图之后,希腊人、罗马人以及后来的其他欧洲人,都常常用对话的形式表达哲学思想。
不过,能够达到柏拉图那般语言极其优美,人物性格突出且观点鲜明,又饱含顶级哲学思想的,几乎没有。
所以,柏拉图的著作堪称世界哲学与文学双料的不朽之作。
二、对话形式有什么优点?
和系统地阐述思想相比,对话形式具有它自己的优点。
首先,它更加形象、生动。
柏拉图的对话录非常类似戏剧剧本,看它的感觉如同真正有两个人在进行辩论,具有很强的带入感,读者很容易被拉入其中,先是旁观者,渐入佳境后还会成为参与者。
因为是对话,让读者有了较大的思考自由,不一定要认同某一角色,不像论文体那样总是作者高高在上般牵着读者向一个特定的方向走,所以,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另外,人们看文学作品时,往往会将自己同化为主人公,与其同命运共呼吸,所以都希望主人公天下第一,无往不胜,这种胜利最好是主人公利用智慧或是武功完成,不少网络小说的成功就是这种读者意愿的体现。
而苏格拉底是绝大多数对话录中的绝对BOSS、主人公,他的提问(很多时候应该叫诘问更合适)就像连珠炮一般,常常将对手问得手忙脚乱,晕头转向,读者非常喜欢并享受这种智慧带来的胜利感。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对于权威的挑战与嘲讽。
比如:与当时最红、最牛的智者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与高尔吉尔的对话录。
而这两人收取高昂的学费、拥有大把的财富以及高贵的身份地位,深深地被普通人的羡慕嫉妒恨着,柏拉图的著作给了嫉妒恨的宣泄之口。
其次,在对话中,不同的人物可以各抒己见,既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进行反对,关键是,这样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考察同一个问题,这恰恰是哲学最重要的部分——论证的重中之重——论辩。
就算本来只是自己和自己论辩,如果用对话体写出来,会逼着作者更慎重地考虑“对手”的观点,来回往复,反复推进,令自己的观点更深入可靠。
这应该也和柏拉图的长达12年的在外游历密切相关。
因为他发现真理常常在极端中片面展现,只有融汇问题的各个方面才能获得全方位的真理诠释。
再次,作者本人在对话结束时也不必总是调解不同意见之间的分歧,他也不需要表明自己的最终立场。
这既可以表示作者犹豫不决和模棱两可的态度,也可以表示作者清楚地知道并深信着,人的思想永远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统一,意见分歧和思想对立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显然,柏拉图属于后一种情况。
同时,这样的写作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不必非要有个黑白分明的结论,使得作者的写作也自由了很多。
还有什么比自由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的呢!
最后,对话式的思想著作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话里有一个主要人物,他作为导师出现,目的在于通过他来阐述某种真理。
之所以需要这么一个导师,用意在于树立权威,增加作者作品的可信度和接受度。
柏拉图之所以以苏格拉底为主角,因为他早期在哲学界还不具备广泛的威信,只有抬出苏格拉底才能保证其作品被广泛接受。
到了后期,他的著作中苏格拉底确实在渐渐隐退。
我国的《论语》差不多也是这样。
它通过“子曰”,让后人知道这句话出自孔子之口,让人信服。
印度的佛经也与之类似,它主要通过“如是我闻”说明这段话是听佛说法而来,不是自己编的。
不过,相比之下,它们都不像柏拉图的著作是那么纯粹的对话形式。
另外,放眼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大凡早期的关于思想的典籍都以对话形式出现,比如:希腊和中国,印度的很多佛教经典也如此。
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对话形式视为人类哲学发展和著述的早期阶段。
越到后期越注重系统的论证,越来越接近现代的学术方式。
比如:柏拉图之后的亚里士多德,写作形式与其老师完全不同。
中国也是,《论语》之后,《荀子》、《韩非子》、《庄子》、《列子》等典籍,几乎很少出现对话式的写作方式,对话越来越转向论证。
讲到这里,坤鹏论再说说孔子和苏格拉底。
其实,如果将这两位人类的大先贤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他们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出生的时代接近;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都热衷于政治,一生都在谈论哲学、道德和政治问题中度过……
他们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极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2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