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周冰孔子ldquo正名r

发布时间:2021/5/12 15:47:12   点击数:

孔子“正名”思想的法理意涵

周冰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年版)内容提要:《论语》所记载的“正名”言论,是孔子就春秋末期卫国乱政所阐发的为政之道和致治之理,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传统法理。通过考察孔子“正名”言论的本义和历代思想家的解读,可以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治世法理。“正名”中的法理涉及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来源,是一种国家治理的法理;“正名”的法理涉及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行,是一种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法理;“正名”的法理不单是作为立法、释法或裁判的依据,而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思维和方略。儒家“正名”思想中的法理,是由孔子提出并经后世不断阐发的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法,是中国古人所特有的将事物的名称与制度规则紧密关联的政治法律思维,强调了名实一致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名实相搅乱状的警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应当结合当代国情和实际加以继承和发扬。关键词:孔子;正名;法理;合法性;治理秩序;治国理政一、孔子“正名”思想的历史语境中国人自古讲究“名”。“名正言顺”“名实相副”等观念相沿两千余年,“名分”“名义”“名誉”“名称”等问题至今仍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问题。在今天的汉语中,“名”的含义非常丰富,其中名称、名声、名分是最主要的用法。而且在今天的日常语用中,仍然保有“为某人(某事、某物)正名”的表述,作为纠正名分的含义。“正名”是与“名”相伴随而发展的重要观念,历史上,“名”字出现早于“正名”;但在“正名”思想之后,“名”的内涵和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名”和“正名”都是中国古代十分重要的概念和问题,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有诸如“名者,天地之纲,圣人之符”(《申子·大体》),“名者,圣人所以纪万物也”(《管子·心术上》),“治天下之要在于正名”(《尸子·分》)等种种表述,先秦诸子中也有被后世称为“名家”的学派。(公孙龙)关于“名”的讨论,起源是孔子关于“正名”的论说,这也是《论语》中唯一一段包含“正名”一词的内容,不妨全文照录如下:“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正名”一词,自孔子提出以来就有诸多论说,但史学家偏好辨析其时代背景和具体语境,中外哲学家偏重阐发其逻辑学和伦理学含义,即使孔子明言“正名”关乎“礼乐”“刑罚”,却少有法学学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406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