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活剥史记二禹是一条虫吗
封面·武夷山九曲溪
我说了,我们以举国之力来做夏商周断代,现在还有好多疑问,当然,不是说它没有任何成就,但做学问与想当然不一样,必须做到环环相接,丝丝入扣。可能是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如果再往上讨论到五帝,除了一些后世流传的书籍,基本上找不到什么有力的证据。这当然要怪秦始皇,他把好多书都给烧掉了。不过,烧了也好,不然一本书会变成一百本书,读书人生活就会过得更为艰辛。
好在我们还有《史记》,那就照着《史记》依样画葫芦,来复原一下五帝时期的历史。还是声明在先,如有错误,各位找司马迁理论去,与我没相干。
先来看五帝之间的关系。五帝之首是黄帝,为什么叫他黄帝呢?很多人解释说,因为轩辕氏,也就是黄帝吧,以土德而王,土尚黄,故曰黄帝。正像炎帝,以火德王,故号炎帝一样。黄帝娶的正妃为嫘祖,嫘祖生了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成为了帝。嫘祖的第二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高阳,这就是第二个帝,颛顼。嫘祖的第一个儿子叫玄嚣,玄嚣的儿子叫蟜极,蟜极的儿子叫高辛,这就是第三位帝,帝喾。帝喾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儿子,一个叫做放勋,一个叫做挚,先立挚为帝,不能很好地治理族群,于是禅位给放勋,这就是第四位帝,尧。
回头再来说到颛顼,也就是黄帝的孙子。他生了个儿子叫穷蝉,穷蝉的儿子叫敬康,敬康的儿子叫句望,句望的儿子叫桥牛,桥牛的儿子叫瞽叟,瞽叟的儿子叫重华,重华就是舜,第五位帝。五帝就这么凑齐。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尧是黄帝的玄孙,舜,我就不知道怎么称呼了。反正也是黄帝的直系后代。
从上述帝王世系谱来看,我认为这是司马迁的第一个想当然。因为他假定黄帝是族群里的第一人,他生下的孩子,开枝散叶,全部成为了自己的后代。任何一位后人做了帝,都是他的子孙辈。然而,五帝本纪的第一句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注释者说,少典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诸侯国。当然,这些注释也是以后来的典章格式上古的事情,按今天的说法,少典应该是一个部落,或者族群。既然如此,这个族群就不是以黄帝一人作为父体核心而构建的。尤其是,黄帝掌管的并非是自己的族群,而是一个部落联盟,大部分人并非出自于他的宗族。
有理由相信,司马迁思想的前提是,远古即使采用推举禅让制,这种禅让也仅仅限于最高领导人自己的宗室家族之内,比如挚,就把管理权禅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放勋,也就是尧,它的推举不是父传子而已。我们知道,大约在公元前多年,距今有四千年,夏后启建立了夏朝,确立世袭制。这种制度延续到司马迁生活的时候,也有年左右了。如此漫长的年代,足以将人们的思想完全格式化。何况夏朝之前,我们没有任何文字资料的留存,或者说,即使是夏朝,也没有文字留下来。民间传说不是不可流传,然而,流传到年之后,它会成为什么样子?
我的这些想法,也不是完全来自于我自己,早在20年代,疑古派的代表人顾颉刚就认为,所谓三皇五帝的事迹,完全靠不住,甚至就是虚构的。这个虚构的人群,我想,可能包括从孔子,到庄子,到孟子,到荀子,到古文今文《尚书》,一直到司马迁这一大群人。他有一句话,被别人,也被鲁迅先生狠狠地嘲弄过,即,禹是一条虫。其实,顾颉刚并不是这个意思,他说的是,禹可能是一个族群的图腾的形象。我当然不是疑古派,因为我根本没有研究历史的资格,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正常的逻辑思维来做一个推演。这个推演的基础当然也并不可靠,它来自于西晋的皇甫谧。
皇甫谧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他是著名的岐黄高手,又写了一部书,叫做《帝王世纪》,在这部书里头,他告诉我们,黄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岁,然后将部落联盟的管理权禅让给颛顼,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活了九十八岁,禅让给帝喾,帝喾在位七十年,活了一百零五岁,禅让给尧。尧在位九十八年,活了一百一十八岁,禅让给舜。舜掌管权力的时间很长,但实际在位的时间只有三十九年。活了一百一十岁,禅让给了禹。
皇甫谧没讲禹在位多少年,一些资料中,禹的在位在十年到三十年不等。我们姑且只算他十年。这样算下来,从黄帝掌握部落联盟权力开始,到舜禅让给禹,一共是年的时间,这也是五帝本纪的时间跨度。这段时间,没有任何文字流传下来。夏朝延续了年,加上禹的10年,一共是年。这段时间也没有文字流传下来。商朝延续了多年,我们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出现在商朝的晚期。这是我们能够找到最早的文字记载。至于它的文字是不是成熟,它之前还有没有文字给与支持,这与我们的研究毫不相关,因为没见到它。
我同样不懂甲骨文,不知道这种文字中有没有关于远古事迹的记载。按照我个人对于这种文字的粗浅了解,它也不可能具有对于历史的叙事能力。我的意思是说,从黄帝到商朝晚期,有一千多年的时间没有文字流传,只能依靠口耳相传,来叙说历史上可能已经发生的事情,它们的可靠性可想而知。
所以奇怪的是,司马迁怎么知道这档子事的?更奇怪的是,三百多年之后的皇甫谧甚至比司马迁了解得更多,他又是从哪里知道这些的?即使是我前面提到的孔子、庄子、孟子、荀子,他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些事的。我特别不爱谈到荀子,因为《荀子》这部书本身就很可疑,这是题外话咯。在孔子的时代,关于黄帝,有两个传说,一个是黄帝活了三百年,一个是黄帝有四张脸孔。
关于第一个问题,孔子回答说: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第二个问题,孔子回答说: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黑格尔说过一段话,很多中国人不太爱听。黑格尔说:他们的历史追溯到极古,是以伏羲氏为文化的散播者、开化中国的鼻祖。据说他生存在基督前第二十九世纪——所以是在《书经》所称唐尧以前;但是中国的史家把神话的和史前的事实也都算做完全的历史。
中国的史家把神话的和史前的事实也都算做完全的历史。这是我在讲中国古代神话的时候,反复对学生提到的黑格尔的观点。为什么中国古代神话都是碎片式的,不成体系的呢?因为我们用看待历史的态度来看待神话,很多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被曲解,被肢解,被作出合乎历史的解释,它没法保存下来。即使到了上世纪20年代,禹是一条虫这个说法,依然会受到精英阶层的大肆嘲笑。
悲夫!
lgb闲聊家常话,真诚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