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孟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阳明说心之体

发布时间:2021/6/5 10:29:45   点击数:

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孟子看到的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有知性(理性)与德性,叔本华曾说过,人若失去德性,与动物无异。

荀子主张“性本恶”,认为人性好利,故把生留给自己,把死让给别人;人性好声色,故淫乱产生而礼义消亡。如果顺从人性,“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因此,必须通过礼仪之道的教化,才能使人的行为“出于辞让,合于文理”,从而使社会“归于治”。荀子看到的是人性的另一个侧面,人有本能与欲望。

阳明主张,心之体“无善无恶”。他说,人心本体是心的“本来面目”,是“无心之心”(无念之心,清净之心),“不思善不思恶”,自然也就“无善无恶”;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人心本体“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综合王阳明以上论述,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其一,人心本体是心的“本来面目”,是“无心之心”,当一个人心中所有的念头、想法都消失的时候,这个时候,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其二,人心本体在未发用时:“明莹无滞”,像明镜一样明亮干净;“廓然大公”,像天地一样公正,不偏不倚;“寂然不动”,“未发之中”,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其三,人心本体在发用时:“感而遂通”,“发而中节”,“物来顺应”。人在感应外物之时,人心本体自然开通,引发的情绪自然合于中正之道(不偏不倚),这是一个物来顺应的自然过程。

如何体悟心之体?阳明教的是“静坐”,“息思虑”,让心中的所有念头和想法都消失。他对陆澄说,“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失,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每个人都可以体验一下,当你心中所有的念头和想法都消失的时候,还有什么善恶可言。

阳明所说的“静坐”息思虑,体悟人心本体,与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有相通之处。据说,悉达多(释迦牟尼)在提示修行者时,曾指着天空说,平时我们看到天空中有各式各样的云彩,当这些云彩都消失了,天空就是清净的。意思是说,人的各种欲念有如天空中的云彩,是飘忽不定的,经过修炼之后,这些欲念消失了,人的心就变得清净了。这清净的心才是我们的本性,才是佛性。

阳明不单讲“静坐”,还讲到“静坐时心”,讲到“专敬”,讲到“昭明灵觉”,讲到“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我们从他的有关论述中可以领悟到,静坐时,平息思虑,排空各种念头想法,专注于气息(呼吸),这就是“静坐时心”。而用这种静坐时心做事,在排空各种念头想法的同时,把专注于气息转移到专注于所做之事,即是“专敬”,如专敬于听课、欣赏音乐、观赏戏剧等。专敬做事会让你“昭明灵觉”,对所面对的事物的感应特别灵敏,由空而灵,即平时所说的“空灵之心”。阳明在总结平定宁王叛乱取胜的原因时用了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即是用“静坐时心”去打仗,他能够排空心中的各种念头想法,专敬所做之事,静观默察对手的各种动态,传递假消息迷惑敌人,抓住机会出击,因而用短短三十多天的时间就平定了叛乱。稻盛提出“工作即是修行”,排除各种杂念,专注于所做之事,可以让你激发出灵感,讲的也是以“静坐时心”做事,“专敬”于所做之事,可以让你由空而灵。

王阳明在讲人心本体时,没有沿用孟子的性善论,而是提出“无善无恶”论。而在讲人心本体的发用时,则继承发扬了孟子的良知论。他认为,人心本体无善无恶;而良知的发用,则是知善知恶,这一点,待后作进一步解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440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