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每周一思哲学王是可能的吗

发布时间:2021/6/9 17:09:02   点击数:
北京看白癜风那个医院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从本周开始,我们会选择每周一思原文留言区点赞数最高的一位小伙伴,当这位小伙伴将该篇每周一思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并累计获得30个赞之后,我们将送出西方哲学考研官方指定参考书一本。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哲学王

在柏拉图的观念中,“哲学王”统治是实现城邦正义、构建理想城邦的关键所在。

他在《理想国》第五卷中论述了“哲学王”统治的必要性,“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够严肃认真的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

“哲学王”的思想内涵到底是什么呢?

目前学术界大致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趋向:一种是以“王”作为其核心内涵,强调的是具体的人的统治;另一种是以“哲学”作为其核心内涵,其要义是强调智慧所赋予的“理性”的统治。

请投票

那么在大家看来,柏拉图想表达的究竟是哪种意思呢?他的“哲学王”真的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吗?

上周总结:先秦儒家人性论比较

上周我们一起讨论了先秦哲学的人性论,关于人性论的问题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人性本善

首先,孟子性善论认为人天赋本性中本有四心作为论证人性本善的依据。孟子认为人生来既有四心,这四心即四德仁、义、礼、智的发端,这些道德品质不是由外在力量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本身自有的。

而且孟子认为人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特殊性,就是道德性。孟子并不否认人有自然欲望,但他所强调的是,只有道德本性才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性,道德善性才是人之本性。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判断标准,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差异。

孟子由天赋本性出发,生发其重要理论——尽心知性而知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尽,指发挥、扩充;心,指以四端为内容的道德本心。尽心就是扩充四端,以成就四德。

孟子认为人本性是善的,有些人不为善,是因为没有去保存这些本性。保持人性本然之善,要有后天的存养、扩充工夫。

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人皆可以为尧舜”,普通人和尧舜一样具有纯善的本心,对自己固有的善良本性进行扩充,人人都可以做到。

但实际上有不善之人,这是因为他们不求上进,不能尽显其本性,善性被遮蔽了。

所以要常常进行自我反省,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然后了解了自己的本性,也就是所谓的知天。这样天道和人道在孟子的理论中贯通起来,实现了天人合一和境界。

人性本恶

其次,荀子性恶论认为欲求属于人性,而不加节制和约束的争夺会引发恶行,但是人不是不能做善事的,要有礼乐教化的指引。

在修养方法上,荀子主张通过化性起伪来改造先天之恶。这里有一个预设的前提,人性可变,人在实际上是善是恶,取决于人所处的后天环境和主观的努力。

不论是圣人还是凡愚之子,先天本性并无差别,差别只在于后天,“凡人之性,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荀子主张礼法并重,人们受到圣人的引领,积极接受礼乐的教化,后天的善行就会多了起来。

荀子性恶论的社会价值体现在更加重视人的主观努力。在外重视礼义和良好环境的建设,在内突出主观努力。

冯友兰先生评价:“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表面上针锋相对,实际上二者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成圣成德,只是二人学说路向不同。

两人的“心”不同,孟子并不否认人有天生的情欲,但是心在孟子这里是道德本心,道德性是心的特点。心、性、天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贯通,由心善便可以论证性善,进而人可以通过扩展本有的四端之善来成就高尚品格。

荀子的心更为重要的是认知能力“心有征知”,心是认知心,是具有理性认知力的。人可以通过后天学习礼乐制度,“化性起伪”改造先天的本性之恶,进而成圣成德。

因此,荀子与孟子虽然在人性是善是恶的判定上互相对立,但从其价值导向都是向善的角度来说,二者学说殊途同归。

人性无恶无善

先秦时期讨论人性的著名学者还有告子。告子对于人性最有名的论题是“生之谓性”即人性无善无恶;第二是“仁内义外”。

告子更多的讨论人性中的自然性质。他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他的观点。

“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告子以杞柳可以做成杯棬说明人性也和杞柳一样,取决于后天的加工,而不在于先天的品质。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他以水流无分东西,没有固定方向的特点,说明人性没有先天的差别。人性善恶在于后天的引导,不存在先验的善恶分别。

另外告子主张“仁内义外”,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告子上》)

在告子看来,仁代表孝悌之情,对兄弟的爱护是出于本心的;对年长者的恭敬不是发自内心的,是因为他存在年纪长于我的客观条件,所以才发出尊敬的“义”的行为。就像一个东西是白色的,是因为它的外表是白色的一样,所以说是外在的。

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告子又说:“食色,性也。”他把性仅仅理解为生理机能和欲望。

孟子说:“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圣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这些人天生的欲望并不是天性。

在孟子看来,告子对于性的理解,会混淆人兽的界限,人兽同性降人类为兽类。虽然孟子有偷换概念的倾向,后世也认为其反驳在逻辑上不够严密。但是孟子在人性问题上区分人性兽性,在认识史上的进步意义不容否认。

本期编辑

朵儿

如需咨询加小助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446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