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历史上真实的孔子统治者吹捧出来的孔子

发布时间:2021/8/13 22:13:37   点击数:
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1225/5154118.html

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并不容易那么回答。我们至少认识两个孔子,一个是“人造的孔子”,现在流行的词语叫做“人设”。人设是带有目的性的,为了某种政治需求,而刻意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另一个是历史上真实是存在过的人,发生过的事。有人造假,就有人打架,文化、学术也不例外。

李零先生认为孔子是中国的堂吉诃德,是遗老遗少的后代。孔子出生在宋国,宋国是商代的遗老遗少,他们特别“认老礼”,宋襄公死守古代军礼,“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君子不趁人之危”。最后的结局是楚国大军从容不迫地渡江,灭了宋国。毛主席称之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李零认为宋襄公和孔子,都是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在骑士绝迹一百多年后,仍然幻想着自己是一名骑士,拉着邻居做自己的仆人,准备游走天下行侠仗义,做出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最后再幻梦中醒来,回到故乡终老。宋襄公遵从的是商人的礼,孔子遵从的是周公的礼。他们身上都流淌着复古主义的血液。

西周灭亡,东周衰败,维系传统贵族的宗法制和井田制难以支撑,新的贵族伴随着土地兼并战争而崛起。孔子看不惯,也坐不住,他不是老贵族,但是身上有老贵族的血液,表现的老贵族还要老贵族。新崛起的贵族中不乏布衣之士,这是老贵族不能容忍的,当时人说“礼崩乐坏”,后人说是“乱了纲常”。孔子就在这样一个时代,跟堂吉诃德一样,活在远古梦幻之中,用当时人都说不清楚的周公之礼来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

孔子生的贫贱,活得凄惨,但是死后却“大富大贵”起来,他活着的时候,不是王、不是公、不是候、不是圣人,甚至连君子都不是。他所崇拜的尧舜,天生聪明,有权有位,可以安定天下百姓,这是孔子的毕生追求。可现实是,他不光是没办法救国救民,连自己都拯救不了。

孔子不是“生而知之”的人,这一点他有自知之明,但是子贡却说他“天纵之将圣”,孔子当场反驳回去。孔子的“圣人”,第一功臣是子贡,这要从孔子死后说起了。子贡将孔子作为大旗,高高举起。孟子也不停孔子的话,称孔子为“集大成者”、“圣之时者”。到了战国末期,孔子是圣人名号已经被很多人熟知了,荀子也不得不承认孔子是不得势的圣人,而尧舜是得势的圣人。

孔子死后,在大一统之前,孔子并没有太多的名号。王朝一统之后,孔子开始阔起来了。

鲁哀公悼念孔子,称呼孔子为“尼父”,这是一种敬称,跟“毛爷爷、邓爷爷”是一个意思。

战国时期,孔子始终是个普通的学者形象,当时的读书人称呼他为“仲尼”,这是读书人之间互相称呼表字以表示尊重。“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在秦代,打天下靠兵家,治天下靠法家。秦始皇本人是很厌恶儒生的,从置酒咸阳宫和山东祭祀泰山两个事可以看出。

西汉初年,刘邦更是拿儒冒当尿盆使唤。

西汉末年,汉元帝曾封孔氏二支长孙孔霸为褒成君,食邑八百户祀孔子。他儿子汉平帝,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东汉和帝,封孔子为“褒尊侯”。

北魏孝文帝,封孔子为“文圣尼父”。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官宣孔子为“圣人”。

北周静帝,封孔子为“邹国公”。

隋文帝,封孔子为“先师尼父”。

唐朝高祖,认老子为祖先,给孔子留了“先师”的名号。唐太宗,封孔子为“先圣”,九年后又封为“宣父”。高宗李治,封孔子为“太师”。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

宋朝真宗,先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封为“至圣文宣王”。

西夏积极学习汉文化,也跟着封孔子为“文宣帝”。

元朝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世宗,认为孔子称“王”,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封为“至圣先师”。

清朝世祖,先是恢复了元代的分封“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觉得不妥,改回了明代的“至圣先师”。

我们从这些分封过程中,不难看出,汉人当政对孔子分封,还考虑名实关系,而异族入华夏后,迫切要被汉人认可,对孔子的追封几乎是不考虑实际历史贡献的。孔子的名号越来越长,地位越来越高。而历史中的孔子,他就是个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他的贡献什么“圣”、“王”、“公”、“侯”、“帝”都是名不副实的,唯独能担当起的,只有一个“师”字。孔子是教书匠的祖师爷,这么观点是比较中肯的。

历来对孔子的尊奉,都是出于统治需要,是意识形态的孔子,是人造的孔子。秦始皇想要进行学术大一统,结果失败了,闹出焚书坑儒的事件来,被后世儒生骂惨了。汉代之后逐渐尊奉儒术,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复兴学术,而是为了统一思想。历朝历代,孔子成了为皇权思想把门的人了,这是一个虚伪的孔子,一个假的孔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设”。学孔子是学真实的孔子?还是学习封建统治者编造出来的圣王孔子?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李零读《论语》:去圣乃得真孔子

李零读《论语》:历史上真实的孔子

读《易传通论》笔记:《易传》的形成和编纂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533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