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二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

发布时间:2019/6/5 17:51:51   点击数:

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整合

梭伦改革

1.必要性

(1)有利条件:雅典的贵族政治为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

(2)直接原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

(3)阶级基础: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力,实行改革。

(4)改革前提:公元前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

2.主要措施

(1)经济领域: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

②废除债务奴隶制。

③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扩大平民的就业机会。

(2)政治领域:①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将公民按财产多寡划分为四个等级。,

②进行国家政权机构民主化改革,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又创设四

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3.影响

(1)积极影响:①经济: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②政治: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③后世: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选举制、任期制、分权制等)

(2)局限性:①中庸原则决定其改革的不彻底性,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②他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移到雅典人民手中。

商鞅变法

1.大变革时代

(1)经济: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②齐魏楚等国进行变法,其中魏国李悝的变法比较有名。

③兼并战争频繁,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

(3)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其中儒家的代表荀子认为要“制天命而用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主张“以法为本”,认为除国君外,都要受法律约束。

2.主要措施

(1)政治: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

②建立什伍组织,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③设立县制,地方长官由国君任免。

④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2)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3)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3.成功原因:

(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了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重要因素)

4.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基础

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运动。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腐朽势力,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方面的改革大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使之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消极影响

①为保证变法的实施,商鞅迷信法律,推行严酷的法令,既扼制了旧贵族的不满,也压制了人民的反抗,然而因树敌太多,最终不仅导致其个人悲惨的结局,也对后来秦国乃至整个秦朝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埋下了土地兼并的祸根,对封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1)社会矛盾:

①阶级矛盾:由于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重重。

②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③统治危机: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2)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

②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③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④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认识深刻。

2.主要内容

重点

措施

内容

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

迁都洛阳

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加强控制黄河流域,为实现南北统一提供条件

实行汉制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家

3.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其坚定信心。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4.改革的影响

(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政府收入大大增加,农业水利工程得以兴建,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还因南北互市与中外贸易不绝,使洛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

(3)北方民族大融合:

①内迁各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胡汉差别逐渐消除;原来的民族布局完全被打破,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②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

1.积贫积弱的北宋

(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①北宋统治者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实行“守内, 虚外”的军事部署政策,皇室大兴土木及向辽和西夏每年交纳“岁币”,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及北宋统治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

③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②面对财政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

2.变法的主要内容

领域

目的

主要措施

作用

经济

富国以改

积贫局面

青苗法、募役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军事

强兵以改

积弱局面

以“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进行“省兵”;以“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强兵

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政治

选用变

法人才

改革科举制,惟才用人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3.失败原因

(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3)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4)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4.历史作用和教训

(1)历史作用:①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历史教训: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欧洲的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1)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地位

①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广大的土地。

②政治方面: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地位最高。教权高于王权,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中心。

③思想方面:天主教会建立宗教裁判所,迫害“异端”分子。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4、15世纪,欧洲近代资本主义因素逐渐产生,受到天主教会的阻碍。

(3)德国社会矛盾的焦点:德国是受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教皇的奶牛”,天主教会成为德国社会矛盾的焦点。

2.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1)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①序幕:《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②观点: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主张神甫可以娶妻。宗教信仰的最高权威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

(2)瑞士加尔文改革

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主张信仰得救。

②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

③提出“先定论”。

(3)英国依靠王权自上而下改革,创立英国国教。

3.宗教改革的作用

(1)政治上: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上: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3)思想上: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加尔文派成为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历史背景

(1)国内:

①政治方面: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相互争权夺利,导致埃及社会动荡不安。

②经济方面:埃及盛行包税制,农业生产破坏严重;同时手工业、商业日趋凋敝。

③阶级关系方面:农民和城市平民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阶级矛盾尖锐。

(2)国外:

①英法展开对埃及的争夺,阿里建立穆罕默德·阿里王朝,虽然把英法赶出埃及,但埃及随时面临着西方殖民入侵的威胁。

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埃及倾销商品,使埃及形势进一步恶化。

2.主要内容

(1)经济方面: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

①培养本国技师,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②以军事工业最为重要,同时发展民用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

③采用行政手段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2)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①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立高级国务会议,简化地方行政区划。

②大力压制马木路克势力,整顿社会治安,消灭盗匪。

(3)军事方面

①创办步兵学校,培养军官,扩建军营,招募士兵。

②大力发展海军,建立了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

(4)外交方面:向外扩张,企图建立一个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大帝国。

3.影响

(1)进步性:①经济改革使民族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②政治改革完善了行政机构,整顿了社会秩序,强化了中央集权。

③军事改革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海军力量最强大的国家。④外交改革使埃及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2)局限性:①经济改革出现了资金匮乏和管理不善的问题。

②军事改革和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3)总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虽然昙花一现,最终失败,但实现了国家的安宁和统一,并使埃及走上了漫长的现代化道路,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程。

俄国农奴制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年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农奴制限制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

(4)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农奴制改革是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和推动了改革。

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①农民无条件地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②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

(2)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

(3)地方自治选举产生: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1)进步性:

①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 发展的要求。

②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 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局限性: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前提下进行的。

明治维新

1.历史背景

(1)国内:幕府统治出现危机

①政治:天皇没有实权,幕府掌管国政,等级制度森严。

②经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③文化:洋学兴起,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为日本学习西方准备了条件。

④阶级: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府不满。

⑤外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日本逐渐落, 后于世界。

(2)国际:民族危机出现。年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2.主要过程

(1)形成以下级武士为主的改革派,公开反对幕府。

(2)确定武装倒幕方针,采取割据富强的策略。

(3)建立了由农民和商人子弟组成的武装力量。

(4)武装倒幕成功,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

(5)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

3.基本内容

(1)政治方面:

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宣布“四民平等”,取消身分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

③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

(2)经济方面:

①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③派使节团出访欧洲,进行考察。

④从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到扶植私人企业,大力推进殖产兴业政策。

⑤注意培养人才,成为推进日本工业化的重要科技力量。

(3)文化方面: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推行文明开化。

4.历史影响

(1)积极作用: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②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④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⑤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局限性

①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②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灾难。

③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戊戌变法

1.改革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康、梁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派。

2.变法内容

(1)政治:允许官民参政,打击旧官僚。

(2)经济: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军事:增强军事力量。

(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变法失败

(1)矛盾激化:旧势力强烈反对;慈禧太后控制大权并逐步着手镇压。

(2)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4.变法评价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习题:

1.近代以来,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形成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但是,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但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须知要拒外人,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于今的人,都说西洋各国,富强得很,却不知道他怎么样富强的,所以虽是恨他,他的长处,倒不可以不去学他……须知必定用文明排外,不可用野蛮排外。

——陈天华《警世钟》(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二体现了陈天华什么样的民族主义情结。

答案:

(1)作用:一方面,民族主义推动西欧民主化进程。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近代民族民主国家。启蒙运动促进了西欧的思想解放,推动民主实践的发展。(答任意一点即可。)另一方面,民族主义走向极端,导致西欧走向帝国主义。德国在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推动下,走向一战深渊。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殖民扩张,给亚洲邻国带来灾难。(答任意一点即可。)

(2)既争取民族独立,又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与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相结合。

2.材料:

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而统治阶级贪污腐化以及巨额的宗藩禄米和军饷开支,使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入不敷出,财政危机逐渐加深。为了维持巨额的开支,明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剥削,大肆对农民进行掠夺。农民无法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尽管这些反抗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

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不久,他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改革。“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以田为主征收银两。从而取消了官宦豪强利用特权偷漏税粮,达到“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一条鞭法的执行随即开始松弛并逐渐遭到破坏,明朝的社会危机也随之愈来愈严重。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归纳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最终遭到失败的原因。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一“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归纳为官员冗滥,根据材料一“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至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归纳为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困难,根据材料一“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塞外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归纳为阶级矛盾尖锐,边患危机严重。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大夫”归纳为改革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根据材料“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归纳为与皇权发生了矛盾,根据材料一“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归纳为张居正自身性格弱点。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加深;农民反抗强烈。

(2)张居正过早去世;张居正专权,损害皇权;损害大官僚地主阶层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改革本身也有损害百姓利益的地方。

本文转自“高考历史”







































治疗白癜风的中药
北京哪治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740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